在經歷了12月12日的大幅下跌之後,12月13日滬深兩市股指暫時出現止跌,但股指是否就此見底仍待觀察,兩市成交量也萎縮至4580億元的地量水平。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在股指沒有確認止跌企穩之前,管住手不抄底或許是最為現實的選擇,當然短線交易高手們不在此列。
12月13日,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在順勢低開之後,早盤仍整體呈現震蕩下行走勢,恐慌性拋盤的不斷湧出使得股指不斷走低,不過臨近早市收盤時,股指在權重股的帶動下開始止跌回升,午後甚至一度翻紅。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155.04點,上漲2.07點,漲幅0.07%,成交2032億元;深成指報收10332.28點,上漲29.43點,漲幅0.29%,成交2548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1985.04點,上漲0.65點,漲幅0.03%,成交654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580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明顯萎縮。
對於本周股指的突然破位下跌,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趙揚認為,上周末公布的物價數據成為市場大跌的導火索,在CPI站穩2%,PPI觸及3%的亮眼物價數據背後,結構因素疊加周期因素下的經濟下行壓力與供應端短缺、信貸高速擴張、匯率貶值和高房價制約下的通脹上行壓力相映成對。
光大證券判斷“類滯脹”將是明年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一旦確認經濟進入“類滯脹”情形,貨幣政策將被動傾向穩中收緊,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下流動性補足需求上升,大類資產中債市難好轉,股市缺乏趨勢性機會,波動性亦將加大。
10月以來險資動作頻頻,相關舉牌概念股表現亮眼,但進入12月後,監管約束險資動作加速,激進險企遭遇被暫停萬能險新開業務或被暫停委托股票投資業務等監管舉措,相應舉牌概念股面臨“空中失油”窘境。從總量資金面上來說,近期市場險資是最能帶動情緒的資金,相應舉牌概念股融資交易比率顯著走高,這意味著近期險資操作帶動了市場的邊際風險偏好提升。險資“空中失油”後市場前期上漲核心邏輯暫時失效,風險偏好被動回落,資金進入群盲狀態,短期強拉估值不再實際。
與此同時,農歷年前市場限售解禁情況嚴峻,12月3700億、明年1月4000億,解禁股離散度與中小創占比皆是年內高點。若使用1號文到期後市場平均解禁減持比率估算,當月與下月合計解禁減持規模約為620億元,占到前11個月解禁減持總額的45%。當前市場炒作解禁股邏輯已與2013年時大相徑庭,短期將給市場造成較大壓力。如果再疊加近來IPO的持續推進,市場資金面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也正是鑒於上述因素,多位市場人士均建議,在股指沒有明確見底止穩之前,最好的策略還是耐心持幣等待機會。預計市場後續的重心還是會在藍籌股上,這是資產荒背景下機構配置的現實需要,並不會因為對某幾個機構的調查就有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