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對韓國的熱情已悄然降溫。
據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12月6日發布的《入境旅遊統計》,韓美兩國於7月決定部署“薩德”後,訪韓中國遊客上升勢頭趨於緩和。今年6月和7月,訪韓中國遊客分別同比激增了141%和259%;但作為旅遊旺季的8月,增幅跌至70%;到了10月,增幅僅為5%。
而在韓國“造船之都”的慶尚南道巨濟,當地的經濟已經從往日的繁榮陷入到了停滯的邊緣,街道也出奇地安靜。當地僅截至今年6月,已有約三成有關行業的民眾失業。
隨著韓國總統樸槿惠及其“閨蜜幹政”夢魘持續籠罩韓國,樸槿惠本人面臨執政生涯最大危機,政局不穩連帶其力推的“創造經濟”等改革政策已陷入停擺。
而韓國兩大支柱產業——數碼產業及造船產業的困境正在擴大:三星手機的爆炸起火,造船行業的訂單面臨崩潰……在韓國經濟面臨內憂的情況下,因“薩德”引發的中韓關系齟齬,也為韓國經濟增添了一層外患色彩,使“貿易立國”的韓國經濟面臨更大的不穩定性。
韓國的驕傲風光不再,留下的是陣陣傷痛。
三星與造船業的墜落
近日,韓國三大造船巨頭之一大宇造船發布重磅消息表示,將裁員3000人,並為了結構性改革將產能降低10%。韓國政府也公布了針對造船業的救濟措施,將投入6.5萬億韓元(每1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9元)支援本國造船行業,並由政府牽頭購入總價4萬億韓元的軍用船只。
然而,一位造船行業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階段韓國造船業雇傭了20萬工人。即便是投入大量的資金,新增訂單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韓國很有可能將重蹈歐洲造船業即便在巨額補貼之下,也仍然未能起死回生的尷尬境地。”
與此同時,曾被韓國民眾稱為“驕傲”的三星公司,仍然難以從Note7的“爆炸門”當中完全走出;與此同時,“閨蜜幹政”危機使三星被迫走上了改革之路。
本月7日,三星公司的掌門人李在镕參加了國會有關“閨蜜幹政”的質詢,據韓國媒體報道,三星集團被懷疑向樸槿惠閨蜜崔順實的財團提供了經濟支援。
而為了回應外界的質疑,三星集團決定將關閉從第一代掌門人時期就存在的“未來戰略室”。這個指揮著“巨無霸”集團內部大型戰略的部門,在三星內部的正式名稱為未來戰略辦公室,該辦公室近幾個月因涉嫌向崔順實擁有的基金會提供資金而一直受到關註。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韓國網民中,“因為崔順實”一詞成為流行語——只要是國家浪費納稅人血汗錢的行為被曝光,就一律冠以“因為崔順實”。
相比於“閨蜜幹政”曝光後的國家政治動蕩,失去了民眾的信任,似乎成為了‘閨蜜幹政’後遺癥的最顯著癥狀。
例如,韓國一家媒體曝光稱,“韓國放送通訊委員會(相當於國內的工信部+廣電總局)”為了防止偽造身份證購買手機入網,針對手機代理點推出了專有的身份證掃描儀。但是,這個專有的掃描儀卻無法識別真假身份證,和普通掃描儀無異,卻強制每個代理商都需要購買。
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僚機構醜聞,但韓國網民的反應卻出奇地一致——“又是崔順實一夥來揮霍國家資源了?”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針對樸槿惠的抗議遊行現場見到一位民眾,其表示‘正是看到了樸槿惠在談話中的表現,以及不斷地反悔,反而對於總統更加沒有了信任感,從而選擇了出來遊行,表達民眾的心聲’。
各行業紛紛自危
在韓國的兩大支柱產業均面臨問題的同時,“薩德”引發的中韓關系僵局,也使兩國的經貿往來多了一層不穩定性。
近日,韓國《亞洲經濟》以“韓國怕了限韓令,各行業緊繃神經求解藥”為題,介紹韓國化妝品、旅遊等行業,為了應對所謂“限韓令”的影響而所做出的努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在韓國實地調查發現,韓國行業人士的擔憂遠比想象中更重。
說起韓國國內與中國往來最為密切的行業,非“韓流”為代表的文化行業莫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中國傳播甚廣、深受喜愛的韓國文化產品,如今卻因為對所謂“限韓令”的擔憂,再加上“閨蜜幹政”中崔順實等人非法幹涉文化圈的事件,正在度過最寒冷的寒冬。
韓國某知名藝人的經紀人樸成龍(化名)是圈內知名的“中國通”,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說現階段來看,這些內憂外患並沒有對一線藝人造成太大的困擾和影響;不過,久而久之,很難保證這對於韓流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不會有任何影響。”
目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韓國娛樂企業股價受到沖擊,演藝圈富豪們所持有的股票大幅貶值。
對華出口連續下降
中國外交部上月曾作出正面回應,稱從未聽說所謂的“限韓令”。外交部指出,中方對中韓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積極態度,但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需要民意基礎。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一立場眾所周知。中國民眾也對此表達了不滿,相信有關方面應該註意到了這種情緒。
除此之外,韓國部分媒體甚至稱“中國正在對韓國企業實施直接性報複”,連韓國外交部也通過外交渠道向中國表示抗議。
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12月2日回應表示“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並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據韓國產業部的數據,截至2016年10月,韓國的外貿總額為7354億韓元,同比下降8.9%;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韓國對華出口已連續16個月下降。
韓國一家專與中國進行文化產業交易的企業宣傳負責人則承認:“雖然現在沒有較大的反應,不過在有關報道出爐以後,公司內部多次開會討論對策,並讓所有負責中華區宣傳的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對最新的消息進行監控。”
韓國評論家崔光熙(音譯)則表示:“韓流文化也是政府國策,大力扶持的結果;這種性質註定,韓流多少會受到政治和外交關系的影響。比如說在日本‘韓流’影響力也不如從前,由眾多因素導致,不過這和韓日交惡肯定不無關系。”
崔光熙還說:“近年來,隨著日韓交惡,韓國文化產品的主要銷售地以較快的速度轉至中國,現階段韓國海外文化產品銷售額中,來自中國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但可能是因為方向轉變過於著急,導致韓國對於中國市場的了解嚴重欠缺,無法適應市場的巨大變化。”
韓國方面很快意識到與中國關系的重要。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副部長)林聖男7日表示,近來韓中關系雖然面臨艱難挑戰,但韓中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決不能因特定事件而動搖。
樸槿惠的“創造經濟”爛尾
據韓國金融研究院預計,韓國明年的GDP增幅將為2.5%,相較今年預期低出0.1個百分點,而韓國LG經濟研究院則僅給出2.2%的增幅,僅好於亞洲金融風暴時期;韓國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韓國制造業景氣實查指數(BSI)僅為71,相較去年同期低3個點,第三季度韓國制造業生產總值也達到了時隔7年6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與此同時,韓國國內仍然就是否彈劾總統而進行著爭論,本月9日,總統的彈劾案是否能夠通過仍然成謎,而樸槿惠曾經大刀闊斧推出的“創造經濟”等改革措施也失去了推動力;甚至帶動了韓國輿論對於創業本身的關註度大幅度降低——自從樸槿惠就任以後,每年舉行的“創造經濟博覽會”今年卻面臨門可羅雀的尷尬,觀眾僅為往年的1/10,而許多企業的展臺更是無人光顧。
正如韓國一位大學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所透露的:在面臨“內憂外患”的今天,韓國經濟需要的是一場巨大的變革;閨蜜幹政所帶來的後遺癥,使韓國失去了有效管控經濟政策的中樞大腦,只有恢複了民眾和企業對於政府的信任,並連貫性推行多項改革政策時,變革才能夠實現。
這位教授還表示:“事實上,中韓經貿關系出現危機,並非偶然事件,現階段的民間關系惡化只是一個導火索,而隨著中國技術力量的增長與兩國戰略性產業的重合,兩國的更多產品將在國際市場上正式開展競爭,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