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入世15年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 仍處環境意識覺醒期

中國歷經長達15年的“複關”與“入世”談判,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轉眼之間,入世已有十五年之久。

入世15年,中國收獲了什麽?12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等機構發布的研究成果認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以來,中國發生了不曾預見的巨大變化,在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制度改革、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與15年以前相比,中國目前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新發展環境,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問題。

當代中國最重大的改革開放

“從‘新全球化’開啟和全球治理規則重構的視角回顧過去,反思當下,展望未來,有助於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積極地把握歷史機遇,更主動地應對時代挑戰,從而更富有成效地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制定國際規則,乃至影響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說。

在當日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入世十五周年專題討論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在論壇上表示,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相結合、實現自身發展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相結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貿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入世是當代中國最重大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真正融入全球。”吳曉球說,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貿易格局也正發生著重大的變革,WTO談判機制正逐步讓位於區域及雙邊自貿協定,中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體系的重塑和變化,仍需深入研究。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相關課題組發布了《新開放戰略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過程——中國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與展望》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雷達介紹,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以來,中國發生了不曾預見的巨大變化,深度融入了全球經濟。我們積極抓住戰略機遇,主動調適,全面參與,拓展全方位的開放格局,並且積極參與到全球經濟治理的浪潮中,肩負起世界賦予中國的責任與使命。

研究顯示,入世15年來,中國在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制度改革、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雷達介紹,全球價值鏈作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征和高級形態,標誌著經濟全球化進入資源深度整合時代,對各國的擴大開放提出了新要求。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主要體現為貿易和國際投資高速發展、貿易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轉變。

報告稱,我國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調整,既是實現從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重塑的必由之路,使我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重要機遇。

數據顯示,2001至2015年,中國出口從2661億美元上升至22765.7億美元,增長756%,年均增長16.6%。中國商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從4.3%提升至13.8%,中國商口進口占世界的比重從3.8%上升至10.1%。中國對外資的開放涉及到幾乎所有的制造業和大部分服務業,其中服務業所占比重超過50%。

吳曉球也舉例說,從2001年到2015年,中國的GDP從11萬億增長到68萬億,年均增長9%以上,進出口貿易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外部需求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入世後,中國與世界實現了多贏,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資源優化配置,也使全球消費者獲得了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同時,中國的法治觀念得到地明顯提升,開始尊重知識產權。

雷達介紹,入世15年來,中國打破了外貿經營權的壟斷,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取消門檻限制使所有履行了法定程序的市場主體都可以成為外貿經營的主體,這標誌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改革已走完最後一步。

此外,中國認真履行加入WTO的關稅減讓承諾,開放型經濟從“多邊開放”和“雙邊開放”轉向“單邊開放”,三者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促進了各個地區以點帶面的發展;我國在金融服務業領域陸續修改和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度上為金融市場的充分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雷達介紹,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公認的全球性的經濟大國,為世界經濟的複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綜合國力、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

報告稱,崛起的中國被推到全球治理的前臺,成為全球治理的新焦點,一直以來,中國以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先導和中心的總體戰略參與全球治理,作為一個責任大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在倡導和創新全球治理理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區域經貿安排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雷達說,全球價值鏈的展開和深化是促成過去30年全球貿易和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中國正是抓住了經濟全球化這一發展趨勢的機遇,迅速崛起為全球最主要的貿易大國和經濟體之一。

仍然處於環境意識覺醒時期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入世15年之際,全球價值鏈這一階段的大規模展開和深化過程已告一段落。與15年以前相比,我們將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新發展環境,將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問題。”雷達說。

研究發現,目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亟待提升。雷達說,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為0.276,其中通過間接增加值出口導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前向GVC)為0.112,通過進口國外中間品導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後向GVC)為0.164。

“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制造業主要通過進口國外中間品參與國際分工,即中國制造業仍然以後向GVC為主要價值鏈參與模式,價值鏈的參與程度並不高。”雷達說,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為-0.046,該指數為負值,說明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仍然較為低下。

此外,中國企業面臨強烈的外部沖擊。報告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仍舊處於落後的發展狀態。如經濟實力總體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貿易結構單一化等問題還很突出。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需要大幅度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這會使更多的外國產品和服務進入我國,致使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每行每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貿易摩擦也不斷加劇。

報告稱,中國仍然處於環境意識的覺醒時期,環保意識相對薄弱,有關環保法規尚有待健全,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才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相比,實力薄弱,處於競爭的不利地位。

研究還發現,加入WTO後出口的快速擴張和外資流入推動了中國的產業結構變遷,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非農就業崗位的增加為青年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改變了教育投資的機會成本和預期教育回報,影響到了個體教育投資決策,大量中青年人口的教育投資停滯在中等教育水平上,阻礙了人力資本的積累。

“人力資本積累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中國將面臨陷人‘中等教育陷阱’的危險,不利於實現中長期經濟增長。”報告稱,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和城鄉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自發的湧向沿海去從事貿易相關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或相關行業的工作,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多。

報告說,面對全球貿易治理制度框架和全球貿易治理規則的演變,中國堅持認真、積極回應。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開始對全球貿易治理制度構建提供公共產品,謀求全球治理中主導者的角色定位。

雷達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突破了現有規則制定的方法,不強調形式上的多邊主義或區域主義,而是依靠現有機制,可以是雙邊的,也可以是區域的,或者是其他的務實推進。這一特點是符合“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狀況的,是從發展立場出發的制度構建。

聚焦中國新開放戰略的前景展望,報告認為,無論多邊貿易體制還是區域貿易協定,在當前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推進全球貿易治理的首要目標仍然是推動WTO多哈回合。

上述課題組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具備實力和條件去主動承擔多哈回合主要出價方的責任,力促多哈回合盡早結束。其次,中國對“新全球化”的新形態應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支持采取諸邊的方式進行談判。這樣可以避免協議完全由美國等發達國家操縱,同時又可以展現中國積極開放的決心,以及獲得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權利。

報告認為,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在實施中仍應有針對性的安排和策略。所有關於國際關系和對外政策的探索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的建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也都具有試錯的意味,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接近最優策略,實現內外和諧、富國強民的中國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攝影/章軻

2001至2015年,中國出口從2661億美元上升至22765.7億美元,增長756%,年均增長16.6%。圖為大連港世界一流的1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