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為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增強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11月25日,全國老齡辦、發展改革委等2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從重點任務等多個方面對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方面提出指導。
目前,養老產業主要包含養老服務、養老地產、養老金融與養老用品四方面。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與其中的養老地產緊密相關。
如何方便2.6億老年人
《意見》指出,盡管近年來各地在推進老年宜居環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醫、養老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仍存在著不適老、不宜居的問題。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不僅有利於推進老年民生福祉,有利於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也是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5%,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標準;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2.6億;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少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並長期保持4億人的規模。
根據意見,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安全、便利、舒適的老年宜居基本建立,“住、行、醫、養”等環境更加優化,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更加濃厚。
《意見》指出,根據現階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存在的不適老、不宜居的問題,今後一個時期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建設適老居住、出行、就醫、養老等的物質環境和包容、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的文化環境。
其中,適老居住環境方面包括推進老年人住宅適老化的改造和支持適老住宅建設。例如在各大城市,有不少建設於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樓梯樓,當時購買這些樓房的不少中青年,現如今已經進入到老年階段,對於正在4、5樓以上的人來說,加裝電梯成了迫切需求。
在廣州,4年前,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行辦法》(下文簡稱舊辦法),為廣州中心城區共計5萬余棟6層以上的老樓加裝電梯出臺了指引。數據顯示,這些老樓里居住了100萬左右60歲以上的居民,沒有電梯讓腿腳不便的老人上下樓倍感艱辛。
今年,該辦法進行了修訂,新辦法規定,舊樓加裝電梯應當經本單元或者本幢房屋專有部分占建築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同意。
要加裝電梯需要召集到足夠的業主同意。“我所在的樓棟有不少業主早就不住在這里,有的甚至移居海外,這里的房子出租出去。” 家住廣州天河六運小區的老人張先生說,盡管等了好多年,但由於難以召集到業主,所以加裝電梯成了“水中花、鏡中月”。無奈之下,張先生只得賣掉這套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搬到郊區的新樓盤去。
養老地產大機遇
而在新建住宅方面,如何適老就尤為關鍵。
本月11日,全國老齡辦宣傳部主任刁海峰1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在養老地產發展方面,一定要適老化。比如老年人不需要大戶型,可能就是一室一廳,加上必要的廚衛這樣的小戶型,然後是公寓式的管理服務到位。
“一定要宜居,各個方面要方便老年人,比如馬桶的設計,地磚、燈光。” 刁海峰說,很多老年人反應遲緩,最怕滑倒,蹲坑式的馬桶不行,而且要有扶手。再比如,老年人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這邊一個老年公寓,旁邊有幼兒園,可以帶孫子,有個老年大學,這樣的也會更好賣。”
刁海峰說,養老地產的發展,一定要關註老年人需要什麽,房地產商能否提供什麽。傳統的普通住宅開發模式肯定要改變,不改變肯定不能適應需求。
本月11日廣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廣菊說,企業參與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養老壓力持續增大,養老供給不足,養老資金缺口大,人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樣,對養老的需求不斷提高。對企業來說,正是補充養老消費缺口的機遇。目前已經有超過80家地產商進入到養老領域,開發商正在積極布局,把握朝陽市場。
“現在養老地產方面,拿地只是一個環節,它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刁海峰說,現在對一些老舊小區怎麽改造,新區怎麽適老化,讓老年人進駐方便,老年人宜居環境建設有很多指標。在這些這個方面未來可能會出臺更細化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