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體產業大股東兜售股權,這次萬達會接棒嗎?

“現在無法回答你的任何問題。”14日,一位中體產業(600158.SH)前高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該高管此刻選擇緘默實屬正常。11月14日,中體產業發布公告稱,收到第一大股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基金管理中心(下稱“基金中心”)《基金中心關於申請停止股票交易的函》,基金中心擬通過協議轉讓持有的中體產業全部股份,本次股份轉讓尚需報國家體育總局及財政部批準後方可組織實施。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基金中心持有公司股份186,239,981股,占總股本比例22.07%。而鑒於該事項可能涉及本公司實際控制權變更,且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經公司申請,中體產業股票自14日起連續停牌,最長不超過10個交易日。

此消息一出,體育投資圈便出現了諸多猜測,核心有兩點,一是在體育產業概念股備受追捧的當下,國家體育總局旗下的唯一的上市公司——中體產業為何要轉讓股份?二是誰會成為中體產業的新的大股東。

背後玄機究竟如何,本報記者試圖一一解開。

中體產業前世今生

作為我國最早嘗試市場化運營的專業體育公司,中體產業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化浪潮中應運而生的第一批企業,其與中國體育市場化改革最早的先行者足球改革基因則是一脈相承,那就是1993年5月,原國家體委(1998年改為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要逐步將有條件的事業單位推向市場”。《意見》要求拓寬體育的經費來源渠道,除了之前的國家撥款外,還包括社會贊助、社會集資、比賽收入,以及“投資和興辦經濟實體”。

這意味著體育系統的公司化時代正式開啟。

1993年6月,中國排球協會成立了華力寶公司,專門為排球的發展籌集資金。這是《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頒布後,國家體委下屬單位成立的第一家公司;11月,福特寶公司應運而生。

從這一年開始,有一些運動協會相繼成立自己的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從1993年到2009年,除上述兩家公司外,至少還成立了10多家公司。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中體產業之前,國家體育總局曾獲得一個指標,但當時認為沒什麽用,後來轉給吉林長春的“北方五環”,1996年7月1日,“北方五環”在深交所登陸上市。該公司定位是一家以體育產業為主導,醫藥和光學科技為兩翼的綜合性經營公司。上市後,除投資興建五環廣場外,還投資冠名了長春市冰上短道速滑隊。

上市後的前三年,也就是1996年、1997年、1998年,北方五環的業績表現還挺不錯。但進入1999年,北方五環遇到了發展瓶頸,當年該公司凈利潤較1998年下滑,2003年9月19日因連續3年虧損被終止上市,成為三板股票。

直到1998年,在意識到資本市場的價值後,體育總局開始將產業打包上市。

但按照現在的上市規則,公司必須為股份制有限公司,有3年連續經營記錄,並滿足相應的盈利條件後方可上市。但憑借當時特殊的背景,中體產業卻是直接通過市場募集成立的。

“這也是中國早期證券市場的特色:通過拿‘指標’上市,為各個行業和國有企業解困。”達晨創投董事總經理、體育行業負責人李永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1997年9月,原國家體委下屬的體育基金管理中心、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體育彩票管理中心、體育器材裝備中心與沈陽市房產實業公司共同發起,組建中體產業。其中,體育總局將旗下4家公司資產裝入,沈陽市房產實業公司的全資附屬的夏宮公司入股。

按照設定,1.8億元註冊資本金,五家發起人共認購股份13500萬股,其中基金管理中心持股7685萬股;沈房公司持股4320萬股;彩票中心、裝備中心和基金會分別認購715萬股、65萬股和715萬股。其他的為流通股份。

與“北方五環”最初命運略有相似的是,中體公司還是希望能夠在體育產業方面有所發展,與“北方五環”當時大環境不同的是,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以及國家隊首次打進世界杯兩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體育產業的火爆,體育參與者數量呈現爆發趨勢。

這被認為是體育產業發展的第一輪熱潮,中體產業募集資金的三個投向主體都是體育產業,當時的招股說明書顯示,中體產業的三個募投項目均屬體育產業:2.3億元投建中體健身廣場系列項目;3858萬元承辦商業性體育比賽;3000萬元引進“中空吹塑座椅”生產線。

“但一系列計劃相繼流產,這背後有宏觀環境的因素,也有其項目盈利能力缺乏可持續性的原因,即便竭盡努力,但並沒有在體育產業中獲得一定的利益,最終不得不拋棄主業、投身收益更為直接的房地產擴張之路。”曾任中體產業顧問的一位專家認為。

1999年,中體產業經中國奧委會批準得以註冊使用“奧林匹克花園”這一品牌,當年公司與廣東金業集團共同投資建設了廣州奧林匹克花園。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 2000年到2003年,中體產業分別又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陽、常州等地開發了“奧林匹克花園”地產項目。年報數據曾顯示,2004年,中體產業營業總收入達到10.57億元,其中房地產銷售收入達7.03億元,房地產銷售收入占比高達66%。此後的數年內,房地產業務一直為中體產業貢獻著60%、70%甚至80%的收入。

誰會成為最大股東?

“以體育產業名義上市的中體產業的資產似乎與體育並無多大關系,這也成為其在投資界被詬病的最大問題。”有體育產業投資圈人士表示。

2010年下半年,國家開始調控房地產,並要求部分央企、國企離開房地產領域,中體產業在房地產業務開始收縮。

數據顯示,2010年,中體產業的單房地產收入就達到了11.47億元,2011年,這個收入達 10.97億元, 2012年和2013年,中體產業來自房地產的收入更是分別下降到了6.51億元和4.92億元。2015年,中體產業全年收入僅為8.51億元。2016年上半年只有4.44億元。

“中體產業在體育行業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把房產剝離,回歸體育主業,再註入有潛力的體育業務,會是非常有想象力的空間。”李永林認為。

中體產業近年利潤情況

實際上,中體產業2012年的年報中,就已出現了“體育本體化戰略”的表述;2013年年報中,中體產業表示,“體育相關的業務收入大幅增長,表明了公司體育本體化戰略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2012年和2013年,中體產業體育業務收入分別為3.21億元和3.8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0.60%和39.05%。只不過在“體育本體化戰略”中,體育彩票業務貢獻頗多。

2012年,中體產業以90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北京英特達系統技術有限公司45%的股權,業務拓展到體育彩票投註專用設備的生產、彩票銷售及運營、無紙化及電子彩票技術服務、彩票遊戲玩法設計與開發等領域。2012年和2013年,中體產業彩票相關業務收入分別達到6000萬元和1.31億元。中體產業官網顯示,目前,中體產業的業務構成分別是體育地產、場館建設及運營、體育服務和體育彩票。

“中體產業目前旗下比較知名的體育IP有北京馬拉松、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美巡中國賽等品牌,但缺乏頂級IP,而目前中超等大IP賽事優質資源又幾乎被民營公司擁有,中體產業究竟離體育本身有多遠還是值得思考的。”有投資者認為。

招股書顯示, 2005年,第一大股東基金中心將其持有的中體產業3820萬股轉讓給了金保利亞洲有限公司,基金中心獲得轉讓價款1.41億元;2008年,基金會減持中體產業1954萬股,有證券公司測算,其借此可套現近5億元;中體產業上市之後,多次進行分紅派股,公司總股本也由剛上市時的1.8億股增加至超過8.4億股。有人計算,如此,國家體育總局依靠旗下幾個下屬中心,在入股中體產業的16年間,已浮盈超過32.8億元,期間收益率高達22倍。

“此次股權轉讓最終會多少,不好做預測,但空間是有的,關鍵要看買家是誰了。”李永林表示。

本報記者所了解到是已有幾大財團參與此次收購談判。

體育產業投資圈目前有幾大猜測,第一大猜測就是萬達集團相關的企業,這緣於萬達體育旗下擁有瑞士盈方體育傳媒、美國世界鐵人公司等企業,是世界最大的體育公司;而王健林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希望把體育產業真正地做得更大,希望萬達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體育產業上突破百億美元的企業。”

“‘萬達中體’緋聞也傳了很多年了,不知道此刻公告,是否意味著有聯姻的可能性。”某投資圈內部揣測。

這樣揣測的原因一是在基礎薄弱的中國體育產業大環境中,單靠萬達體育單軍作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中體產業是國家體育總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業務領域涉及複合型城市體育地產開發、體育場館和設施的運營管理與內容提供、體育競賽的運營管理、體育中介服務、健身俱樂部連鎖運營等。

“萬達旗下企業若借殼中體產業,不僅有助於其體育元素大幅度增加,還將與萬達體育發揮協同作用。”有分析認為。

當然,無論是萬達還是其他欲在體育產業大施拳腳的地產公司、體育集團,都有可能成為此次股權收購者,截至本報截稿,傳聞中的收購方均未對此次收購發出聲音。

至於最終誰會成為中體產業的大股東,或許不久之後就會揭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