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建設國際保險中心的道路上,上海保險業正持續高速發展。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近日在上海市保險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上表示,2016年1至9月,保險業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共提供風險保障340.32萬億元,同比增長74.84%。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險業的發展。我國保險業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期”。2016年1-9月,我國保費收入2.59萬億元,同比增長32.2%。今年年末中國有望超過日本而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而上海保險業近幾年的發展也可圈可點。
裴光表示,近年來,上海保險業著眼於上海經濟社會整體工作,不斷提升保險服務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的能力,取得顯著成效。保險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更加重要。
上海保監局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保險深度和密度不斷深化,達到4.5%和4658.55元/人,分別同比提高了0.31個百分點和591元/人。保險業新增就業人口9227人,共繳納稅收137.44億元。保險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0.8%。
同時,保險為上海經濟社會運行提供全面風險保障。2016年1-9月,保險業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共提供風險保障340.32萬億元,同比增長74.84%。其中,社會管理作用明顯的責任保險共提供風險保障111.52萬億元,同比增長838.37%;與實體經濟聯系緊密的保證保險保障金額同比增長89.85%,與民生保障關系密切的年金保險保障金額增長至1855.91億元。2016年1-9月,保險業賠款與給付共計396.89億元,同比增長13.51%。
而一批改革創新項目試點先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社會各屆的高度肯定。例如自6月1日啟動的道路交通事故“快處易賠”系統,上海保監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該系統微信客戶端用戶達13萬人次,完成交通事故責任認定2756件,事故處理平均用時6分52秒,其中從事故發生到撤離現場平均用時僅需3分59秒,成為保險支持公安綜合改革試點的經驗做法。
另外,保險資金也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方式支持城市建設。截至9月末,保險資金通過設立債權、股權計劃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合計發起29項基礎設施及不動產項目投資,註冊資金合計1256.65億元。
裴光表示,雖然,上海是全國保險業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但與知名國際保險中心功能作用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保險業的覆蓋面、功能和作用還需進一步擴大提升。當前,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正處於關鍵時期和決勝階段,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保險監管理論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再創新,這是“跟跑”。但是,未來要“領跑”,要進入“無人區”,就迫切需要創新的保險理論提供方向指引、動力驅動和智力支持,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雖然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總體的理論框架已經成型,但是對於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內容的研究才剛開始,包括在開放經濟環境下保險要素交易市場的建設、保險風險防控機制的研究、保險監管的區域合作、保險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等等。”裴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