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銀債轉股

2016-10-20  NM

人總有年少之時,年少輕狂,追求理想義無反顧,說話更似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不過年輕不代表可沒有分寸,不代表可沒有底線。沸沸揚揚的一週,年輕人說出日本人亦已明文禁止的「支那」二字,直指中國,顯然已失了分寸,已超越底線。當外地傳媒用上「混亂」(chaotic)來形容我們,都以「貶損」(derogatory)描述那些文字之時,年少的繼續無知,年長的才子講師竟仍言語行文護航,美化那些文字。他們除枉為人師外,更斷章取義,試問年輕人真的想用那些文字美化什麼嗎?分析敵不過反應

混亂中,大家有否注意到內地的「債轉股」方案上週正式出台?市場預期的「債轉股」方案,就是銀行將持有的企業呆壞賬等債權,轉讓成企業的股票,因此銀行或被迫成為債仔的股東。上週,國務院公布的《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包括附件《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方案與原先市場預期大有不同。方案中,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只能將債權轉售予實施機構,實施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等壞賬處理公司,轉讓債權作價自主協商確定及必須符合市場價格,再由實施機構與負債企業商討轉股價格、條件等,將債權轉為企業股權。方案還包括政府不承擔損失責任、禁止「殭屍企業」及產能過剩企業參與等等。市場分析認為方案對內銀股正面,因內銀股不用被強迫成為債仔的股東,亦可有多種方案處理呆壞賬。現實是呆壞賬問題暫時紓緩但仍存在,呆壞賬市價仍有待商榷,市場分析正面故此仍敵不過市場反應。以四大內銀股建設銀行(939)、農業銀行(1288)、工商銀行(1398)及中國銀行(3988)為例,股價在方案出台後翌日跌了1.5%至2.4%,恒指同日跌了1.3%;上週一週,四大內銀股價跌了2.1%至3.9%,恒生指數跌了1.3%。

資產減值損失比率年年上升

去年第四季時,曾分析比較四大內銀的業績。今年再對比四大內銀的最新中期及去年同期的業績,發現在營業收入方面,只有中國銀行能保持增長約一成,其餘三間都下跌,跌了1%至5%;在股東淨利潤方面,四大內銀的增長更微薄,只有1%至3%。增長微薄中,四大內銀的資產減值損失情況更令人注意。附表可見四大內銀包括債權貸款減值的資產減值損失,佔營業收入的比率正年年上升。雖然農業銀行的最新中期比率稍稍回落,但仍較2014年的比率為高。問題暫時紓緩,並不代表已經解決;問題終需要面對,或許是終需要各方都去面對!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

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