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組委會主辦,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西城區人民政府支持的“2016中國金融年度論壇”2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全球金融業發展新格局:創新、跨界與融合”分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中國金融現在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創新時期,因為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變化,經濟的增長速度呈L型的趨勢,這個趨勢是比較明顯的,基於這樣一個框架,金融業要有相應的調整,要通過工具創新來完成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供給側的改革。”吳曉求說。
在吳曉求看來,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更多地是要滿足融資者對融資公平多元化選擇的需求。它基於自己風險的考慮、基於自己優化資本結構的條件,整個金融體系要提供一套有效的市場化的融資工具,中國金融體系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要進行創新,這就是工具創新。
吳曉求表示,整個金融體系要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有效的資產選擇。
“今天的中國金融體系也沒有完成這樣一個功能,所以導致房地產過熱,表明中國的金融體系沒有為投資者提供足夠多的適合風險匹配的多樣化的金融資產。無論是資金的需求還是資產的選擇,這兩個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所以說要推動金融工具的創新。”吳曉波說。
吳曉求表示,創新是金融結構的調整。中國的金融結構比較傳統,最重要的標誌是沒有化解風險的能力,由於存量金融資產太高,要推動金融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推動資產證券化,提升證券化金融資產在整個金融市場中的比重。與此同時,還要改善金融的功能,要進行結構創新,同時調整功能。
吳曉求還表示,金融需要業態的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它對改善我國金融的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業態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金融的風險正在發生變化,創新更多是從結構上來創新,傳統的結構創新沒有空間,未來創新的重點更多是在非資本性業務方面。這可以看到監管的阻力,監管整體是沒有覆蓋住這一範圍,未來的風險會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監管也要進行調整,風險發生了變異就會迅速地蔓延到外部,感染整個金融體系,甚至會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我們要構建一個新的金融監管架構的改革。”吳曉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