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粗放發展的弊端日益顯現,霧霾、重金屬汙染、地下水汙染等正在威脅中國人的健康,為了改變這種狀態,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
《綱要》的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針對生活行為方式、生產生活環境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健康影響因素,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複,實現全民健康。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這是前所未有的。當前的中國,健康已經不僅僅是醫療的事情,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於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規劃綱要從健康生活入手,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對疾病挑戰最直接、最積極主動的應對。”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學院院長劉遠立表示。
這是一部融入中國所有大政的一個戰略,未來所有行業的政策都將健康優先。
以健康需求推動改革
粗放式發展帶來的弊端已經顯現。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重度汙染耕地在5000萬畝左右,重金屬汙染面積已占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
“目前,超過90%的受汙染土地都來自重金屬汙染。同時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和難恢複性,土壤汙染就像慢性病,很難被發現,發現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且修複土壤的時間比較長,甚至需要幾十年,成本高,目前真正成型的技術非常少。”一位環境治理的專家表示。
但是中國13億的人口,仍然需要靠曾被汙染的土地來養活。
而對於人類無法脫離的空氣,北京市民體會更深。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去年有179個汙染天,其中46天有重度汙染。2015全年的PM2.5濃度平均值為每立方米80.6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大年均值10的八倍多。PM2.5是能滲透到人體肺部的有害細微顆粒物,這個數字同比下降了6.2%,但北京市民所呼吸空氣的PM2.5濃度仍然是中國自身標準的1.3倍。
還有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5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去年全國202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點總數為511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000個。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有466個,占監測點總數的9.1%;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1278個,占25%;水質呈較好級的236個,占4.6%。有2174個監測點水質呈較差級,占42.5%;964個監測點水質呈極差級,占18.8%。上述較差級和極差級的水質監測點占所有監測點的比例超過60%。公報顯示,個別監測點水質存在砷、鉛、六價鉻、鎘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
無論是土壤、空氣、還是水質,都在影響著中國人的健康。隨著《綱要》的落地,中國人生存環境或將變化,健康也將朝著目標邁步。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秀峰表示,堅持健康優先的核心是摒棄過去以物為中心、片面追求GDP增長、將衛生與健康單純作為消耗性行業的發展觀,把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健康需求為牽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和推動全社會都采取和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時帶動產業體系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健康紅利”。
“為保障健康優先,必須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要建立健康影響評估評價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確保將對健康的考慮納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我國在完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基礎上,可以在健康城市建設中可率先探索獨立的健康影響評估試點,積累經驗。” 王秀峰表示。
多層面形成健康合力
《綱要》將“共建共享”作為“建設健康中國的基本路徑”,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實現政府牽頭負責、社會積極參與、個人體現健康責任,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
“全民健康光靠醫療無法做到,有時治愈,時常幫助,永遠安慰,這是我們醫療能夠幹的事。雖然很多病不能治愈,但都可以預防,通過環境、生活行為方式的幹預,真正做到可控可防。”劉遠立表示。
劉遠立表示,健康中國2030,不是衛生系統單獨來完成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了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30年前的《渥太華宣言》就把健康定義為五大類別的系列合作,制定健康的政策,創造特殊的健康環境,加強社區的行動,發展個人的健康素養技能,調整衛生服務的方向,從被動治療到主動的健康服務。”劉遠立表示。
《綱要》已將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放在戰略任務的首位,把健康素養水平列入規劃的一級指標。而打造健康城市、健康社區是促進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綱要》在未來15年內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是,人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於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形成,食品藥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健康中國的五個重點工作是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然產業。N個健康社區=健康中國。”劉遠立表示。
而健康社區恰是能夠體現全民健康合力的落足點。每個人的健康素養是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目前這種素養在中國仍然不足。
“健康素養的提高不僅僅是讓老百姓生活行為得到把握和改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健康不僅僅是不生病,還包括我們的心理、精神的完好狀態。我們如何把健康知識傳達到千家萬戶?這些都需要打造。”劉遠立表示。
素養的提升依然離不開我們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這也是《綱要》的重要一步。而這一步在中國已經打好了基礎,全面推開的醫改無論從硬件還是醫療服務上,都進行了加強。
“但是目前推行的全科醫生,需要把關口前移。首先要對服務對象全面情況的掌握,這是大專家和大醫院醫生做不到的,包括營養的指導、健身、心理咨詢。服務對象全面健康的管理,要把這個工作做好當然要有能力,光有能力不夠還需要有動力,就是把健康產業搞好,幹不好就要有懲罰和壓力。做好關口前移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加強二級預防,第二就是要能力建設和動力壓力建設以及制度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劉遠立表示。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則認為,從個體健康角度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影響健康因素主要有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行為和生活方式,以及醫療服務四個方面,其中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占比重達到60%,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這與我們以往的認識不同。其次是環境因素,所占比重為17%,再次是遺傳因素,比重為15%,而醫療衛生服務的影響僅有8%。醫療衛生服務隊健康影響比人命一般的認識低的多,主要因為醫療服務的特點是緩解基本的痛苦,對患者的健康是有貢獻,但是與其他因素相比占比不大。這也是提示人們,在考慮臨床健康因素時,要考慮地更為廣泛,影響健康的因素與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日前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計委等6部門聯合制定了《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與居民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指導意見提出,2016年,將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試點。重點在簽約服務的方式、內容、收付費、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優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基層的醫生是無法給健康把好門,但是他們可以做好服務。上海家庭醫生的主要特色是簽約服務費,每一個社區醫生簽約居民,政府從醫保里面給他100元,如果簽2000人,光簽約服務費就是20多萬。所以極大的提高了我們家庭醫生的積極性。福建是專科醫師、全科醫師和健康管理員三者組成一個團隊,來對居民進行有動力、有競賽壓力的、有績效考核的這麽一套體制。那麽它的考核不是看你幹了多少活,是看你有沒有把高血壓的病人給管過來,糖尿病人是不是管好了,以健康為導向,以健康結果改善為導向的新考核制度。”劉遠立表示。
中國深化醫改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現在已經開始托起中國人健康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