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0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對2020、2030以及2050年的國家健康規劃作出了總體說明,並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顯著提高至79歲,這比現階段我國人民的預期壽命76.34歲增加了大約3歲。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規劃最為亮點的是以下一組目標數據: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2030年達到79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目前的8.1‰、10.7‰和20.1/10萬,下降至2030年的5.0‰、6.0‰和12/10萬。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3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從2014年的3.6億人上升至5.3億人。
從這些數據來看,與之相關的慢病管理產業、民營醫院、醫療信息化、體育產業、老人照護以及商業保險等產業都將肩負這3歲的增齡重任。
十年時間,十萬億產業
“此次的規劃綱要與以前衛生服務行業的規劃不太一樣,以前說醫改主要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這次是圍繞健康來發展這個行業,意味著以後發展衛生行業的投入,包括健康政策的支持都會圍繞健康產業來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周子君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在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支出占GDP的比重約為6%左右,而在德國、法國、日本均約為11%,英國為9%,美國的這一比重接近18%。
“不是說衛生費用占GDP越高這個東西越不好。以前我們的概念里,病人得病了就要去消耗資源看病,所以覺得占比高了不好。但是在全球唯一一個將醫療健康運作成產業的國家—美國,他們的計算方法就不是這樣的,而現在我國的規劃正在希望將治病從社會負擔變成健康產業。”周子君透露,在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從4%增長到5%大約用了12年,從5%到6%用了五年時間。
“我們預測未來大概10到15年時間,國家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會達到10%,按照現有價格水平計算,也就是10萬億到12萬億的健康產業。”周子君說。
而在投資者眼里,推進到資本層面這一產業數值同樣可觀。
在此前紫荊資本醫療投資論壇上,中金公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王曙光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如果引用資本市場的概念,2015年A股市場醫療醫藥的相關上市公司有193家,境外H股、紅籌以及美股共計93家,而新三板的相關企業數量亦高達300家。
“從市值上來看,A股有三萬億的數值,占到整個A股總市值接近7%的市值是由醫療醫藥企業來貢獻的。境外還有約一萬多億的市值,整個來看中國的上市的醫療醫藥企業的市值在五萬億的規模。”王曙光說。
健康產業還需“配套”
事實上,自2009年新醫改提出以來,希望借由社會資本的力量來推進基層醫療體制的改革就一直政策不斷。也正因此,包括醫生集團、專科醫院集團、社區醫院、養老社區等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在這幾年里不斷生根發芽。
比如,在去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通知》中就曾明確提出,將會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合作辦醫:明確了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於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同時,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以合資合作的方式共同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個體診所的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等。此後關於多點執醫放開的配套政策也陸續推進。
“在醫改第一階段,我們解決了看病和治療的問題,疑難雜癥治療的剛需問題現在基本解決了,這段改革中獲益最多的是公立醫院。現在第二個階段,我們要解決的是便利性的問題,這就要依托基層的醫療服務作用。”周子君說:“民營醫療機構就是基層醫療的重要載體,現在我們的門診量公立醫院占90%,私立醫院約占10%,在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將這個數字基本顛倒過來,私立門診占到80%,公司診所20%。所以這個想象空間很大。”
值得註意的是,作為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在本次規劃中,特別提出了對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的具體目標。其中指出,將會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進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加強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等的有效銜接。
“商業保險不推進,包括三甲醫院的國際部門、特需部門以及一些民營醫療機構就無法真正參與進來,形成分級診療的閉環,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參與程度可以說與商業保險的推進息息相關。”中歐商學院衛生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此前表示。
但可以看到的是,包括平安、人壽、招商信諾在內的國內保險機構都已經嘗試在商保領域搶灘駐地。“以前商業保險的保費都在一、兩萬以上,參保的人群大多也都是外籍人士、企業高層,但是現在很多商保機構都已經退出了針對企業中層的3000元~5000元的商業保險,這些保險除了覆蓋基本醫保範圍項目,還會覆蓋三甲醫院的特需、國際部門,以及一些定點的民營醫院。”大特保CEO周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包括上海瑞金醫院在內的一線城市三甲醫院也都相繼出臺了與特定商保機構的健康管理合作計劃,借此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