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包裝(572)研究 - 會是另一間第一天然嗎? 大廢柴筆記


From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09/03/572.html


記憶中與展鴻的相遇,可能是與VP有關,時間可能與本廢柴"邂逅"第一天然差不多。後來網友hiking 曾經在市場先生的newsgroup以價值投資的角度分析展鴻,當時本廢柴曾經研究過年報一陣子,但最終沒有買入。(柴按:寫畢本文大半,發覺原來hiking兄的blog上有當年分析的貼文。果然,hiking兄與本廢柴真如雲泥之別,一個真的價值投資者不會輕易落入圈套。)之後沒有再follow-up,只是06年及07年中大升時有再留意過,但不欲高追,沒有再研究。




與第一天然一樣,中國包裝都是一隻低PE,穩步增長,派息不錯的好股。由於工業股不是市場主流,中國包裝從來不是市場的集點。在大哥楊宗旺的第一天然爆破之後,這隻不起眼的工業股是否會有同一命運呢?  本廢柴在1076爆破之後已經點提572非常高危,由於本廢柴太懶,一直沒有將分析結果詳細記錄。現在整理一下當時的筆記,結合1076的模式,再重新分析一次。




第一天然爆破後發生的事件 (進行中)




2009年3月9日


- 第一個非執董跳船。第一天然爆破至今才跳船,真有義氣。


2009年2月27日


- 一間印尼銀行(PT. Bank Mandiri (Persero) Tbk)的香港分行向公司追11.3M港元的債。該銀行給予公司的credit facility為15M港元。公司正在跟銀行商討還款時間表。

本廢柴孤陋寡聞,未聽過該印尼銀行。 由於欠的是港元,估計是上市公司或者BVI公司欠的。 08年6月中期報告,扣除銀行貸款及中毒掉期損失,公司還有130M人民幣左右。看來應該與第一天然一樣,所有"現金"都在大陸的公司裏。
2009年2月10日 - 公司披露之前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追1.25M美元的債。公司已經與建行達成共識,終止有關的法律行動。

2008年12月18日 - 第一天然爆破,公司出聲明說明除主席楊宗旺及第一天然主席楊宗龍為兄弟關係之外,兩間公司"毫無關係"。記憶中後來報紙發現中國包裝無論在香港及福清的地址都只是在第一天然隔壁,所以他們至少應該是"鄰居"關係。



基本資料



中國包裝(展鴻)在2003年6月27日上市 (招股文件),以HKD1.23配售17M舊股,發行82.8M新股,集資102M。上市時的風波可以參考新財經:展鴻控股 - 第千只港股上市驚魂。保薦人為美建證券 (Upbest group)(355)。有關美建證券的英勇事跡,可以參考:

 
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維持證監會有關暫時吊銷美建證券有限公司及美建投資有限公司 的財務總監及兩名董事的牌照的決定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TC/sfcOpenDocServlet?save=1&docno=07PR153
David Webb的Egana and Upbest (聯洲與美建)
 

集團的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包裝食品及飲料的馬口鐵罐,亦提供馬口鐵的塗黃及印刷服務。馬口鐵罐即是一般罐頭食品的罐及汽水罐等等,應該high tech極有限,進入門檻不高。




公 司的架構跟第一天然一樣。上市公司在開曼群島成立,擁有一家BVI的中間控股公司博旺企業有限公司,博旺再擁有福建福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上市時公司的所 有業務均由福旺經營。公司在04及07年再設立山西展鵬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及四川展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擴充經營。另外還有數間用品途不明的BVI公司及香港 公司。




港交所或證監可否要求公司年報出Org Chart?? 經過多年,一般投資者根本沒法知道公司的架構。



股價圖(取自AAstock)



以下為上市至今的週線圖




572 8 yr chart




以下為3年週線圖




572 3 yr chart




雖 然見頂後大勢向下,但亦有不少反彈,(08年1月及4月),可能有不少無知散戶中伏。一般圖表派會在跌穿0.63左右逃走。2008年十月後,無視 1076爆破,走勢曾經轉好。未輸死的偽價值投資者或者圖表派可能會在此時買入。2月被追數後再度向下。由於兩度被追數,相信偽價值投資者應該已經賣出, 剩下莊家(如有)及賭徒。



 損益表



572 P&L




觀察:
毛利率持平,營業額增長補償中毒的損失,總體盈利略降。由於沒有同類的公司,很難證明公司的毛利率是否正常。 有時間的話可以對比廣南(1203)的業績,廣南生產馬口鐵,應該有一定啓示。 稅務費用正常,再看資產負債表,神奇地沒有發現Deferred tax,可能同應付稅項合併。由於應付稅項很少,即公司應該真的將稅款都繳交給中國稅局。 行政費用大增,可能是狂發認設權給員工所致。 總體盈利保持,但狂發新股及行使購股權令每盈利大降。
 

以下是多年的損益表匯總:




572 Historic P&L



觀察: 營業額穩定增長,毛利率非常穩定。 稅前盈利的比率不斷盈利下降。
基本上又是與1076非常相似,但股權攤薄得更厲害。




 


資產負債表

572 balance sheet



觀察:
預付租金80M,為買地之用,正常 AR增加及存貨增加,幅度大於營業額增加,但好像不算過份。 對營業額七億的公司而言,AP及存貨都比較少 保持高額凈現金,但扣除衍生金融工具後現金減少。 07年在市場大量吸水,似乎大多投資在固定資產。
仍然是AP及存貨的問題,再加上員工人數(見下文),相信營業額及部份AR很有可疑。

 

如果本廢柴要做假營業額,會有兩種可能性:

 

第 一種就是買貨的公司確實存在,不過買貨公司的老闆是老闆的友好或者老闆本人,所有發票,銀行記錄甚至出貨記錄(至於出的是甚麼貨,數量對不對是另一回事) 都是真有其事的,左手交右手,唯一真實的成本就是交所得稅及增值稅。第一天然可能就是用這個模式,由於主要是出口,增值稅的成本應該可以大大減輕(不過可 能真的要運幾櫃垃圾出境?)。

 

第二種就是虛構買貨的公司,只要偽做假的銷售文件,審計時寄回假的audit confirmation就可以,在中國,發票及增值稅會是一個問題。由於買家是"假"的,所以不會有人付貨款,AR會變得很大。德發的爆破,是源於大股東想"注資"消除假的AR引起。

 
現金流量表



572 Cash flow




無懈可擊。照理公司經營現金流已足以支付所有的資本開支及股息,絕無需要大規模集資,服毒等等。



員工人數



572 no_of_staff




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




1. 員工數目似乎太少。 由於沒有業務相似的公司,很難直接比較。由於主要業務為生產,除非生產過程非常自動化或者單價很高,員工數目應很難少於1000人。公司04年在山西開新 廠,07年在四川開新廠,投產了N條生產線,員工從04年起只增加33人。開一間新廠,後勤員工都可能要3-40人。可能公司有非常多員工都是臨時工,或 者員工與時並進,生產力非常高,所以公司大大增加他們的薪金,另見下面"楊生是個好老闆"一段。




2. 員工數目與營業額增長不對稱。04年到07年,營業額增加50%,員工增加10%。



有毒衍生工具



又可以直接copy 1076。




基本上572中的毒跟1076及1195一樣,在07年與德銀訂立掉期合約,從德銀先收取一筆現金(10M美金),然後再按遠期利率指數決定以後的浮動費用。詳情可以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一文。




公司06年底淨現金270M,照理不需要服毒。




David Webb 認為中毒的公司可能在服毒時不了解自己吃的是毒藥。本廢柴則認為有些公司可能清楚知道服毒對自己有百害只有一利,該一利就是即時的現金。公司為甚麼需要現金?沒有人知道。本廢柴當然亦不排除楊生及所有中毒公司的CFO及CEO等等是傻仔的可能性。

 

另外,有可能德銀只是一個中間人,實際的對家可能是其他獨立甚至非獨立人仕。

 

派息 (取自經濟通)




572 Dividend




又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派息穩定,派息比率20%-30%。由於PE低,雖然派息比率不高,息率保持5%左右, 公司上市多年的總派息為85M左右。小楊生約持有35%股權,總收入30M。

 
資本開支



572 Capex




跟1076一樣,都是05年的資本開支減少,06-07年大增。從中國公司的註冊資本來看,除04年資本開支好像太多外,基本相符。集資額基本亦跟吸水額成正比。



集資記錄
 




572 Capital




幾乎每年吸水一次,總吸水266M。跟大哥的手法差不多,都有convertible notes (現在看來,大哥的所謂息票債券應該都是發給VP的),都是05年沒有吸水,都是有大量現金下集資。




04年及06年兩次配股都只是吸水17M及26M,實在太少。06年底公司淨現金270M,加上07年配股前公司已經服毒,收取德銀78M的首付款,照理不需要再配股集資。




06年發行非上市認設證,更是奇怪之極。如果需要資金,可以配股,發行(可換股)債券,可以銀團貸款。如果預期股價上升,可以高價配股,如果公司股價下跌,認股證肯定不會被行使。發認股證收那區區1.6M對公司的財政狀況完全沒有幫助。




對 於持有認股證的對家 ,如果公司表現好,可以行使認股證,分享經營成果,如果表現不好,只損失那1.6M。對展鴻的股東則相反,公司表現好,有人沖來與自己分錢,表現不好,自 己硬食。令股東贏粒糖,輸間廠,一間正派的公司沒有理由會這樣做。若要本廢柴估,原因十分簡單:〝出完之後炒起隻股,再行使認股證咪發達囉!〞斷估ABN 應該只是代幕後持有認股證,實際誰持有認股證則要問問小楊生。




結論就是,管理層一定有問題,如果管理層是迫不得已要這樣做,則公司一定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為甚麼要這樣做,但無論如何,作為價值投資者,都不應該再持有。




不 過有問題不代表股價會跌,對陰謀論投資者而言,發行認股證代表公司有得炒,事實公司在07年股價果然大升至1.5x。不過直到現在,認股證尚未行使,當然 以後亦沒有機會行使。沒有人會知道為甚麼認股証持有人不在07年行使認股證。如本廢柴之流,至少會行使部份認設證收回成本。




題外話:東方表行(398)亦曾經在07年配售非上市認設證,結果股價亦大升,本廢柴如有時間將專文探討。




 


楊生是個好老闆



小楊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老闆,在04至07年間,授予僱員(不包董事及管理層)的認股證達到91.2M股,公司只得450人,當公司有1/3人有認股證,平均每人有0.6M股認股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路邊一個民工有50萬股香港上市公司認設証會是甚麼光景。




本 廢柴不知道現在發香港公司的認設證給中國的員工是否很平常,但隨便想一下就覺得很麻煩,首先要解釋給月薪一千幾百的民工窩輪是甚麼,要給員工開港股戶口, 員工要先匯港幣到港股戶口,要監察每個員工何時行使認股證,計清楚賺多少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一般國際大公司為免麻煩,會structure成一個 shareless transaction,即行使當日即時賣出,再由中國公司將所得以工資方式給回中國員工。不知道公司有沒有交個人所得稅呢?




另 外,就本廢柴所知,認股證一般會作為員工的獎金發放,所以一般而言不會一年內發出多次。另外認設證一般都有vesting period,即要發出後要做滿一定年份才會正式授與員工。公司分別在2007年1月,2月,5月及7月(行使價0.67至1.36)不辭勞苦發出認股證 給員工,最後7月股價1.3x時那次足足發了39M認股證給員工,員工亦不負所託,在07年行使了34M的證股證,並且全數行使了1月及2月份發的認股證 (說明沒有vesting period),證明公司對員工確實很好。

 

可以想像公司應該要投放很多資源去進行這個購股權計劃。證明公司肯定十分重視員工,畢竟公司6億的營業額就要靠這幾百人支撐。(寫到這裏,開始頂自已唔住)

 

作為員工,除非想收息,行使認股權後應該會當日或很快在市場賣出,基本不會長期持股:

1. 對一個民工而言,cashflow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 持有認股權,如股價升將可分享升幅,如股價跌穿行使價亦沒有損失,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沒有必要行使認股權持有股票 。

 

問題是,公司的成交不多 (除了炒上配股的時候),作為員工,怎樣能確定行使購股權後的幾千萬股在市場上有人承接呢?

 

由於有忠實(本廢柴自已加上忠實二字)讀者要求,本來本廢柴還想研究"員工"行使購股權之前之後的成交,但恐怕又要研究三五七天,所以(或)會另文探討。第一天然亦有購股權的問題,但表面情況遠比公司正常。

 
相關人物 (大部份資料取自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



楊宗旺,集團主席,為已爆破的第一天然(1076)的主席楊宗龍之弟。有關第一天然爆破的研究,可參考本廢柴的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唐耀安, 公司上市時的原始股東之一。華翔微電(1995)上市至今的財務總監,與其老闆林萬強一樣,是空手入白刃的高手。根據David Webb,唐生在公司02年7月以HKD2.65M買入21M 股,約為5.48% pre-IPO股份,該批股份在03年7月(1年後)按上市價計算,總值25.83M。唐生在04年2月禁售期滿後以0.81賣出15M股。




湯慶華,獨立非執行董事。浩倫農科(1073)的財務總監,相信必定認識IPO奇人董輝(見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基金股東



照例不包括銀行,又是1076的熟悉面孔。

 

惠理基金 - 04年12月買入可換股票據,連本身持股共持有13.08%,07年8月持股降至5%以下。大戶出貨,愈出愈高,又全身而退。

惠理多年貫徹的價值投資,包括泰興,歐亞,海域,創維,再看看多年來曾經持股的公司 (其中不乏極品如修身堂),令本廢柴不禁想起天真嬌笑容滿面講好天真,好傻的偉論。

在網上找到一篇關於惠理投資超大現袋的文章, 又想起蔡東豪的文章,Hauman,當年壹週刊(有冇人有?),馬沙哥哥的文章,價值投資的路果然是孤獨的。




Concordia 披露1, 披露2- 07年3月持有公司5.28%,現在仍持有6.77%。此公司可能是莊家,或者是傻的。多年來只曾持有福清三寶(1076, 572, 565)。與UBS持股可能重疊,Concordia應該與565中的toxic convertible有關。




SFP Fund 披露1, 披露2 - 06年8月持有5.01%,08年4月持股降至5%以下。似乎又輸錢。這間多年亦只曾持有1076及572。可否炒左個fund man俾本廢柴做?

 

Galaxy - 07年6月持有5.33%,兩星期後持股降至5%以下。可能要輸錢。Galaxy為專炒拉圾股之基金,可以參考其持股。本廢柴認為其炒賣的100隻有99隻都是垃圾股

 

Penta Investment - 05年4月持有5.09%,06年11月持股降至5%以下。全身而退。Penta亦有炒垃圾股的傾向,可以參考其持股。以比率計算,本廢柴認為100隻有60隻是垃圾股。

 
08年至今的權益披露,
披露1, 披露2



數花(取自David Webb的網頁)572 CCASS
 

花紙比1076好,起碼大股東的股份(表面上)未有在CCASS出現。 令人奇怪的是再見1076事件發生之後十大持股總數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在第一次追數後,十大持股總數降低了6%,反映大戶可能正在撤離。




另一個令人奇怪的地方就是2007年6月26日不在CCASS的股份只有24.29%。楊宗龍當時應有大約持有38%的股份。數字上最有可能代小楊生持有的是渣兜銀行,留意渣兜後來從十大持股中已經消失。

 

核數師

  

核數師由上市至今為Deloitte。畢竟為四大之一,相對有一定的保證。

 
結論


 

公司在很多方面跟第一天然非常相似 (所以本文寫得算快):
穩定增長的營業額,非常穩定的毛利率,不斷降低的淨利率。 AP及存貨比較低。 員工人數很少。 服毒自殺。 相似的基金股東。
 

今次新的手法有:
發行非上市認股證 巨量的購股權
 

本廢柴只是指出公司帳目的疑點,是否有問題相信只有楊生及核數師會知道。

 

本廢柴沒有水晶球,不知道以後的股價會怎樣,可能公司會好像超大現袋般浴火重生,又或者好像歐亞農業,爆破前有機會退出,又或者悶上三五七年,下次牛市後再大炒。然而,本廢柴想指出的,如果你是以價值投資為標準買入572,在以上的疑點解決之前,實在不應該再持有。當然,通常最後一個街外人沽出之後就會大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29

中環在線:當年今日1999年後另一場五四運動 李華華

2009-05-04 AppleDaily






 

1919 年今日,北京數以千計愛國學生以科學、民主精神拯救中華,賽先生同德先生嘅五四精神長存至今。1999年今日,已經畀番北京管嘅香港,有位李先生同袁先 生,以cyber高科技為口號展開另一場五四運動。李先生嘅盈科數碼動力(當年股票編號1186)落實入股香港電訊(即係今日8號仔),「1186」喺 99年5月4日復牌,狂升23倍,全日低位同高位分別係1.15元同3.25元,創單日波幅紀錄,收市雖然落番1.83元,但「得信佳」變「得信楷」,點 石成金嘅李先生成為香港神話,亦為後來2000年8號仔小股民十載漫長抗爭埋下伏線。

「得信佳」變「得信楷」

經科網股泡沫爆 破、股份五合一、沙士、金融海嘯洗禮,當年「信佢老竇」而唔揀cash、唔揀半現金半股份,投李先生信心一票嘅老電老股民,加埋2000年都係因「信佢老 竇」而上船嘅散戶,為咗反對李先生提出私有化,搵證監會出頭,代佢哋同李先生對簿公堂,上訴庭更峯迴路轉將私有化推翻。2009年今日,完全唔知點解李先 生要私有化嘅上訴庭法官,仲未寫完份判詞,李先生袋咗25億特別股息但仲未知上唔上訴,「財技高手」袁先生到底係咪「真正高手」、仲使唔使俾人查仍係疑 問。小股東留到李先生個人,但留唔到李先生個心,拎完1.3元仲有乜揸拿?8號仔,繼續係李先生撇極都撇唔到嘅「舊愛」。

小股東終曉理智勝感情

2019年今日,大股東可能已經唔係李先生;小股東可能終於理智戰勝感情,放棄同大股東鬥長命;「高手」可能已經隱世;8號仔可能已經完完全全畀番阿爺唔再「仍fall」。十年一覺盈科夢,回頭已是百年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8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1)?


前幾天,網友龍生寄了一封信給筆者及另一位網友,內容概要是早幾天他和朋友談起股票,該朋友手持北控水務(371,前運亮國際、上華控股)約十年,資金基本上給股價波動折騰得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後來,該公司賣殼給有北京控股(392)背景的公司,並注入水務概念,改名至北控水務。他說因公司2008年買殼,因兩年內注入資產上市,則要視作新上市處理,故需要等兩年,即2010年,大股東可以更改公司業務,叫我留意。

他記起筆者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所以他認為會像佳訊(30)一樣會爆升,所以試試做功課看看會否像佳訊一樣變火箭,故此他花了多個小時做研究,分析公司近十年的資料,寄給小弟後,並和他合作寫好這篇東西,而該公司歷史如下:

公司原名運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1.1999年2月,以10仙2供1,發行約8,600萬股,集資僅約800萬元,先集中部分貨源,為其後賣殼做準備。


2.1999年5月批股的原因,再為是為1999年7月賣殼做準備。這次是施振寧購入譚大成的股權。他以3,300萬,購入314,598,326股,作價每股10.49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802/LTN19990802026_C.HTM

1999年8月,改名IFTA Pacific。

這是過住賣殼的模式,公司先批股/供股給和殼主相關的人,然後新殼主購入原大股東的股權,這樣持股會較為鞏固,有利炒作,但缺點就是因為股票要散貨,並不能回水,成本較為高一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14/LTN20000214073_C.HTM


在高峰期時,何厚鏘購入施振寧的之前購入股權,每股20仙,合計6,281萬。施振寧在不足半年間,勁賺約3,000萬。何厚鏘好像和賭王有關係,但是不肯定。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628/LTN20000628016_C.doc


四個月後,鄧虹小姐又購入何厚鏘的2.188億股份,佔股本約33.99%,避過當時35%的持股規定,每股57.3仙,作價1.253億。

未計他所持的1億多股套現的作價,他已經又再賺5,700萬,還多於第一次買殼的施先生。

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411/LTN20020411061_C.HTM

2002年4月,易名上華控股。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1107/LTN20011107017_C.doc

鄧虹小姐先減持108,000,000股,然後認購128.745,000股,每股15仙,集資1,880萬,鄧小姐出資約300萬。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13_C.pdf


關於大批股,這位 Hu Dianping,認購1.5億股,每股10仙。多次引資,只證明了鄧小姐買了貴貨,並且缺水之故。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7/LTN20031107001_C.pdf


購入永裕國際,該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之買賣, 包括無線網卡, 寬頻分享器, 網卡,高速傳輸介面卡, 數碼記憶, 讀卡器與多種不同類型之儲存解決方案。目前,永裕在香港擁有逾200名客戶,包括網絡供應商及電腦解決方案供應商。

作價1,850萬,以10仙發行1.85億股支付,據公告稱營業額約4,700萬,獲利3萬大元。以垃圾股票換垃圾業務,其實都很好。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6/LTN20040616077_C.pdf


20合1股,股本變成約5,500萬股,真的很小。

9.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23/LTN20050823057_C.pdf


2005年7月,2供1,每股10仙,發行約2,700萬股,集資僅約270萬,唔供就傻,所以超額。

供股後,有位管梅小姐,應以供股購入了1,395.7萬股,佔股本的16.46%。

10.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328/LTN20060328084_C.pdf


鄧虹小姐終於撐不住,在2006年3月出售給兩名中國藉女子Helen Zhang 及 Lucy Du,作價每股16.2仙,代價為3,288,255.75元。

她以1.253億買殼,後來認購放入300萬,其後供股出了約50萬,現在賣殼只套回328萬,他輸的錢就是他最初買殼的款項,即約1.25億。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2/LTN200704122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524_C.pdf


2007年4月,公司聲稱搞金融業,於是大舉發行兩批1億的可換股債,Helen Zhang 及 Lucy Du將會認購部分,但認購後持股量不得多於29%。

7月,第1批成功發行。


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4/LTN2007081438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7/LTN200708173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17/LTN200709172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7/LTN200710171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1/LTN20071101238_C.pdf


如果那時細心的話(其實我那時還沒清楚來龍去脈,如果知道一定買),其實賣殼已在2007年8月開始發動,潛伏期則在2007年4月發行大批可換股債之時。

14日,公司宣佈簽訂意向書,收購一家主要於中國經營污水淨化及處理業務之公司的權益。

15日,洽商賣殼,或會觸發全面收購。

16日,賣殼之事還商量中。

17日,尚未簽訂協議,並將在20日復牌。

9月17日、10月17日仍宣佈未達成協議。

11月1日宣佈終止協議。

13. 10月25日,公司宣佈投資QDII基金。但在11月5日卻宣佈終止。

我相信他們兩個大股東在吃兩家茶禮,先搞金融,覺得金融那個背景不強,水務那個背後是景城勢力,故放棄金融,取水務,所以才有在1月賣殼給北控之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6/LTN200710260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409_C.pdf


14.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36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大致過程如下所述,不贅。賣殼後股價急升。

15. 2008年多項收購,擴大水業,6月的收購其實是2007年8月購水務業務的延續,那日前報紙大吹,股價急升,一公佈消息後,股價登時暴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0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7/LTN200809171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3/LTN20081123007_C.pdf


關於2008年6月收購,戴兆兄有以下描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89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7/LTN20080527353_C.pdf

舊主買回資產的行為。

17. 這項其實是2008年6月收購的延續,即是上市公司多出一點(由60%-->88.43%),合作方出少一點(30%--->11.57%),但分紅即和之前一樣(上市公司:60%、合作方:40%),目的就是套走上市公司資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30/LTN20090630582_C.pdf

據戴兆兄一文稱,尚未注入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北京控股目前業務已包括兩項水務投資,已在經營中的北京第九水廠的特許經營權,是於1998年以15億元人民幣購得,經營期為二十年,收益率定為14%。去年上半年提供盈利7530萬港元,經營期至2018年11月止,現仍有十年多的經營期。去年8月,北京控股佔50%的共控公司,已與北京市水務局訂立特許權協議,獲得特許權二十三年,以建設、管理及經營北京第十水廠A廠項目,預測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計劃於2010年落成,每日供水產能為五十萬立方米。換言之,北京控股已有一項經營中水務權益以及另一項發展中水務權益,可作注資用途。

有關環境業務,北京控股原來持有的恒有源股權,是經營地熱能源系統,是屬於環境業務,但已於去年中售出,其餘並無資料,可能是新增而不明顯的業務,日後可能由上華進行收購或另行發展,環境業務的定義甚廣,通報未說明詳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6/LTN20091006369_C.pdf

但是,現時公司尚有兩批69仙的可換股債,是2008年6月的收購業務時的可換股債券尚未兌換,較現時股價相差甚遠,故有潛在的沽壓存在。

故筆者推斷,若無不可預見情況,新一輪的行動約在2010年3月啟動,但這是最後一波,升幅也最多是3倍,但冒的風險也在75-80%,加上一批低換股價的可換股債,造成巨大沽壓,所以我覺得不太值博。

明天,glassfund將股說說對這隻股的感覺,此外,他有一些投資殼股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2)?


其後glassfund看過龍生的文後,他不相北控水務(371,前稱運亮、IFTA Pacific、上華控股)會有佳信(30)的升幅,理由如下:

(1) 因為佳訊大升至約4元後,市值僅十餘億,雖然北控水務經注入大量水務資產及配股後,資產劇增,但是經發行大量新股及可換股債券集資及收購後,市值已接近80億,絕對超越了價值。

(2) 經派發特別股息及售出資產後,佳訊是一隻無負債,並只有少量業務的殼股,但北控水務在未注入資產之前,負債纍纍,若非動大手術,該公司其實已資不抵債。

(3) 佳訊在全購後,其實股權非常集中,但是北控水務經大量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後,股權集中度較佳訊為差。

(4) 佳訊在舊股東主政下,往績其實不差,財力也不錯。但是北控水務的舊股東屢屢缺水,導致股權大為分散,住績較差,故此他不太看好。

筆者也大致認同以上的觀點。

至於glassfund兄對於選股,亦不厭其煩再重申一次,找爆升股的要點在於以下各端:
(1) 市值
(2) 股權集中度
(3) 大股東往績
(4) 資產負債情況 : 有足夠流動現金及資產,加上負債少,足夠維持長期營運。
(5) 業務可有可無,亦不太複雜: 最好只剩下少量維持上市,少量虧損,目的只是維持上市地位,避免除牌的業務。
(6)運用自已挑選股票的能力
(7) 善用味皇兄的網站及周顯的書
(8) 對宏觀的經濟有一定的認識:
-因為像去年大市一樣,市場情況不好,甚麼股都會大跌。
-若沒有概念,股價會牛皮。
-若概念建立,又符合市況,甚麼股票都會大升。
(9)融匯貫通,加以思考。

希望大家記得以下各點,加上自己的觀點,就能得出自己的投資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5

另一看淡思捷的原因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30.html

思捷(330)在過去12個月的股價,實在強差人意,雖然表面上的估值看似吸引(11年預期P/E:12倍; Yield: 5.0%),但這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買入原因.

眾本地和內地零售股於2010年表現不俗,唯獨是思捷近月來徘徊在HK$40至HK$45之間上落,市場的訊號是 ------ "Don't Touch"!!!

那麼思捷的問題可能是甚麼? 除了主要市場歐洲可能受區內經濟低迷影響外,其實最大風險可能是自身的問題.當然新管理層的能力仍有待觀察,但令筆者擔憂的還有其"市場定位".

在歐洲,思捷正夾在"Zara"和"H&M"中間,願支付中高價的人直接去"Zara"買半高檔次的服裝,而"H&M"則是"平靚正"的選擇.

在香港,情況可能更糟,今日心血來潮走去"行街",分別走去"H&M"(中環), "Uniqlo"(銅鑼灣)同"Esprit"(銅鑼灣)的店舖,"H&M"同"Uniqlo"內人生人海,相反"Esprit"內的顧客幾乎10隻手指都夠數.

若然連自己都想不到為何要去"Esprit"買衫,那麼更加不宜對其股票沾手.

若然追求高息消費股,倒不如買大快活(52)同維他奶(345)好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9

美國另一位94歲股神的投資思想 自強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rxcc.html

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也是巴菲特的老師Ben Graham,工作將近十年。自立門戶後一直堅持獨立投資,直到今天,對,94了,他還在價值投資。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Walter Schloss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Walter Schloss,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我對他的敬仰 不是馬後砲,我在五十年前就把他推薦給St. Louis家族,建議由Walter來管理他們的財富,他是我當時唯一推薦人選。Walter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 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 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 型,都歇了吧。

Walter的策略是不要冒『真正的風險』(資本的永久損失)。以此為依託,他的投資回報遠超大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投資過超過1000只股票,大部 分看上去都沒什麼吸引力。他多年來的成功不是依靠幾隻股票,也不可能是因為偶然。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Walter Schloss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 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Walter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Walter,就像如 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Walter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Walter Schloss:

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開場笑話,哈哈

1998年Walter Schloss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開場時他先講了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他請我去給他的病人講講投資。我應邀 前往,剛講了幾句,一個坐在前排的病人,站起來衝著我喊,『閉嘴,白痴,坐下!』我頓時傻了,問我的朋友該怎麼辦,他說,『那你就坐下唄,這是他這幾個月 來說的最明智的一句話』」。

在那次演講中,Walter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Ben Graham。Graham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 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Newman基金已經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 Graham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兩個小例子。Ben Graham的堅持。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 「機會」再「確定」,他也會堅持原則。Ben Graham的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Ben Graham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Ben Graham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 買。

 

其他場合,Walter Schloss精彩問答:

1、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Ben Graham,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2、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想。因 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 些。

3、買賣原則?

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 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 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4、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複,還是你也在改變?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 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 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 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

5、你的投資很分散

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 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6、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

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7、給年輕人忠告

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Walter Schloss工作習慣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 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 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 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5

今天是另一天 (Today is another day)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904

巴黎:

前車之履;後車之鑑。

這是一個很好的智慧。

在股票市場,無論是自已,或他人,我們總有機會看到蝕本之貨,履反之車。
在檢討過程中,我認為不要太著重一時的得失,別人的說話,而是去分析究竟自已的做決定時的思考有沒有不足之處。

不妨這樣想,如果有的話,假如從新做一次已經糾正思考的決定,在現價,你會否沽出這支股票?

我 記得年青時候有一次一早開車不小心,把車踫花了,不知為何,那日整天心情也不自在,當日有幾次幾乎再發生意外。那一次的經驗非常深刻,隨後我在回顧過程中 提醒自已,日後如果踫到一件做錯的事,儘量把懊惱的時間縮短,不要影響之後的心理,同時要騙騙自已,那件錯事是發生在昨天,此刻是另一天的新的開始。

呢 排在股票市場,有不少股票下跌,如果你組合中有一些股票,好像巴黎的超大大跌幾成,除了你自已,其它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買你自已的股票的決定,亦只有你才知 問題所在,即使如此,也不要把懊惱時間延長。因為我相信此間的下跌,有可能出現很多洗錯牌的股票,即現在不是懊惱的時候,而應該是把握轉入一些價值被低估 的股票。

不掌握此間的機會,可能是另一個錯誤呢!

足各位Blog友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07

尚客茶品:打造線上另一種生意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15.html

尚客茶品將線上和線下業務完全區隔,完全超脫了原有的血統,這不是渠道革命,而是兩種生意。  

飲茶談生意似乎成為越來越多白領或高管的工作習慣,而將時尚茶餐與電子商務完美結合的尚客茶品正滿足了這種需求。以尚客茶品CEO身份為人所知的林玉成也同樣喜歡用這個方式招待客人,然而在林玉成身後其實還有山國飲藝這另外一張傳統的面孔。

林玉成的故鄉福建安溪,是盛產鐵觀音的茶葉之鄉,也正因為如此,大學英語專業畢業、曾在DELL公司工作過的林玉成選擇了茶葉重啟事業之門。在南 方,茶生意其實競爭激烈。林玉成和哥哥一起創業之初便一路北上,以山國飲藝為品牌的線下傳統實體店舖一路鋪到了河南、山西。如將加盟店算在內,至今已經開 了500多家店。

直到2009年,林玉成發現有人開始在網上賣茶,福建生意人的思維方式使他迅速開始心癢,那年下半年,他也開始向互聯網人群做一些線上的茶葉銷售,敢於嘗試的林玉成在這一趨勢中迅速跟上了步伐。

然而與他人不同的是,林玉成從品牌命名到生產的優化開發上都全部重新定位,在經歷了幾年間茶葉市場的細分之後,他也將自己的茶葉生意做出了不同的模 樣。「當時凡客正在火熱,他們叫凡客誠品,我們就叫尚客茶品。」在由傳統渠道轉戰電子商務的路途中,這位福建老闆完全放棄傳統的線下思路,摸索出了一條自 己的電商經營之道。

另一種生意

其實將線上線下做成兩種不同的生意也並非林玉成最初所想。在進入電商之初,林玉成曾嘗試用統一體系銷售,然而他逐漸發現,在線上和線下的購買行為中,無論在消費群體還是銷售單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禮品一直以來都是山國飲藝實體店的銷售主角,「即便有些茶品單價一斤賣到1000元甚至2000元都會有很好的銷量」,然而網上客戶的購買習慣則截 然不同,便宜的產品和美麗的圖片是他們最大的興奮點,線上茶品單價100元左右在客戶眼中才屬常態。用同樣的銷售策略去取悅不同需求的客戶顯然不是生意人 的思路。

因此林玉成果斷打破傳統的渠道方式,把目標消費群定位在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白領階層,按照品牌差異化進行全新的公司運作。而這條路也幫助尚客茶品清除了電商道路上的障礙。

「我是切分出更細分的市場,培養這部分用戶的喝茶習慣。」由於完全掌控從種植、生產、加工的全產業鏈,林玉成便利用這種原產地的資源,迅速打造了適用於電子商務的差異化產品。「獨立的包裝,漂亮的茶盒,喝完還願意擺著。」

思路明晰之後,不斷打造產品的差異化成為走在電商之路的尚客茶品從未停止的工作。比如在產品細分化的過程中,針對禮品銷售為主的線下市場,會相應提 高產品研發和精品化的價位,而卻將時尚個性的烙印賦予線上產品。在價格戰等市場亂象之中,尚客茶品從來沒有放棄以消費者為核心導向的市場細分策略。因此產 品線也必然隨之進行嚴格的調整和規劃,之正以保證線上銷售能夠逐漸提升的同時確保線下實體店的利益。

打造在線模式

現在的尚客茶品正不斷完善自身產品線,最初的尚客茶品以清新時尚的花果茶類產品為主,然而林玉成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發現,傳統茶的銷售面比現有實際 消費更為廣泛,而毛利率方面也存在更大空間,因此尚客茶品目前的產品線已經延伸到傳統茶市場。例如尚客茶品在普洱茶這一細分領域打造的專業品牌「福村梅 記」,以溫馨融洽的「福」文化為主專營普洱茶,而且僅限於線上銷售。

然而想讓帶有中國傳統飲料標籤的茶葉俘獲年輕人的心並非易事,在電商領域並無前例可考,江湖傳說林玉成在2009年大量招聘客服人員,哪怕只會聊 QQ,也要先招人把構架搭起來向前走。而且由於茶葉品類的特殊,雖然毛利很高,但是很多人需要試喝才決定購買,因此諸如客服打電話「送茶葉」的營銷方式也 都用過。而在2011年11月份舉辦的袋泡茶免費試用申請活動中,尚客茶品發放了將近10萬份袋泡茶,吸引消費者嘗試是林玉成一直沒有改變的推廣思路。

其實,尚客茶品近兩年的整合傳播似乎也已見成效,消費者在噹噹、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甚至騰訊、搜狐等門戶網站上都能看到「尚客茶品」的字樣。這在林玉成看來,這種線上的營銷成本支出與線上產品本身的毛利率相互匹配,對於公司來說自然物有所值。

「商務電子已經談不上會去取代什麼」,在林玉成看來,線上和線下的生意對於企業本身來說非但並不衝突,而且還可以相互之間良性互動。對於尚客茶品而 言,保證線上產業鏈的資源都存在於線下,整個生產、供應、倉儲和人員培訓等環節也都由線下體系支撐運營;線下品牌也需要依靠線上團隊為其找到合適的購買人 群。在他眼中,互聯網銷售從最初開始就是公司一個重要的業務板塊,而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做電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1

LivingSocial:團購的另一種可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03/225358.html

LivingSocial向其用戶發放信用卡,顯示了精細經營的思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等基礎服務領域擴展,是未來團購的另一條道路。

2011年下半年團購行業的洗牌效應集中顯現。在經歷瘋狂的「造團」運動之後,中國的團購企業數量一度達到5000多家。不過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今年初發佈的《2011中國團購行業年度報告》,團購網站的數量已由2011年7月的峰值數量5188家減少至年末的3909家,在短短半年之內減少了1279家,降幅比例達到25%。業內人士預計,在洗牌之後,絕大多數團購網站將倒閉,最後會剩下少數幾家分享市場。

洗牌固然可以使市場回歸理性,但是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團購行業的深層次問題:同質化競爭。團購網站在經營模式上千篇一律,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不斷地投入資金,進行市場擴張。可以說團購的隱患從一開始就已經伏下。如今出現的洗牌效應並不令人奇怪。而未來,這樣難以持續發展的道路需要改變。

進入2012年,團購企業也紛紛意識到創新求變的重要性。拉手網創始人兼CEO吳波告訴記者:「團購行業在2011年經歷了爆髮式的增長之後,進入2012年會逐漸回覆到平穩發展和理性增長的新階段。2010和2011年,中國團購網站的競爭是在商務和執行層面上的競爭,2012年,這種競爭將變成在互聯網和創新上的競爭。」 58同城電商產品副總裁張川也認為,相對於2011年,團購市場總體用戶的增長會減緩,級數型的增長需要搶佔其他團購的市場份額。他表示:「2012年團購企業競爭的焦點將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是新商業模式、產品模式的探索,這方面走出了很多的例子,例如商城、優惠卷、實時團購等等;一個是效率的提升,如何提高內部運營效率,如果提高用戶轉化率上。」

國內團購網站紛紛求變,但基本上沒有跳出傳統業務的圈子。而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卻出現了跨界經營,將觸角延伸向金融領域。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首席財務官約翰·巴克斯(JohnBax)週四表示,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發行首張信用卡,幫助商家吸引回頭客。巴克斯說,LivingSocial將協同摩根大通旗下的美國消費者和商業銀行業務部Chase、信用卡和支付服務提供商維薩(Visa)聯合向所有的LivingSocial美國訂閱用戶發行信用卡,該信用卡將不收取年費。巴克斯解釋說,持卡人每月刷卡10次便能夠獲得10個「Deal Bucks」積分。這些積分可以被用於支付LivingSocial的團購交易,或是LivingSocial提供的其它服務,如打折旅遊套餐等。他認為此舉將鼓勵人們購買商家的產品。因為「中小企業商戶永遠也無法擁有自己的信用卡,我們將給他們提供這方面的好處。」

據記者瞭解,目前國內的團購網站如拉手網雖然也提供比較完善的支付服務,拉手網的用戶可以選擇快錢、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拉手直付、銀聯在線支付等不同的支付方式,還可以進行大額結算。但是像LivingSocial這樣推出信用卡業務的,卻還難以發現。不過這種做法卻給了國內團購網站新的啟示。

互聯網企業=金融企業?

團購企業向金融領域延伸具有現實的需求,團購企業都希望能夠通過便利的支付手段方便自己的用戶進行消費。提供信用卡等金融支持業務,將幫助團購企業獲得更多的用戶。不過銀行利用自身的金融優勢,也希望通過開展團購業務,拓展自身的用戶群。目前國內的銀行業紛紛開團,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商城已開通團購專區,招行的「聚便宜」、民生的「爽樂購」、中信銀行的「夠便宜」等團購業務也紛紛湧現。在團購業務上,團購企業與銀行又出現了正面交鋒。

所以,團購與基礎金融業務具有自然的連接性,互聯網企業需要更加主動地進行金融支撐業務的拓展。

吳波也認為,LivingSocial推出信用卡,能夠幫助O2O應用實現線上線下的更好關聯和互動,對於團購企業意義重大。不過對於拉手網是否進入金融業務領域,吳波表示:「在中國,團購企業能否開展金融業務,還需要有關部門的政策指導和監管。這個產業鏈很長,團購企業只是其中的一環,還需要銀監會、銀聯、銀行、支付公司、卡公司、終端商等各個層面的機構、企業的通力合作和支持。」而張川則表示:「58不會進入金融領域,但是目前也保持和多個銀行的聯繫,希望給消費者提供更加優惠的項目。」

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中,與金融業務走得最近的,無疑是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支付寶已經成為國內的領頭羊。並且已經獲得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且支付寶已經聯合百餘家銀行推出快捷支付業務,用戶不用開通網銀賬戶即可通過信用卡進行網上結算。支付寶還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聯合推出了信用卡業務,並為這部分用戶提供特別折扣等優惠活動。淘寶網通過電子商務業務進入了支付等銀行的傳統業務領域,而且依靠自身巨大規模的用戶群體和良好的口碑贏得了政策層面的認可,這確實值得團購企業借鑑。

目前國內也已經有團購網站與銀行合作開展信用卡業務,合肥團購網與中國光大銀行合肥分行聯手推出了合肥陽光團購聯名信用卡,該卡用戶可在全球所有帶有銀聯標識的POS和自助設備機上進行刷卡消費、取現以及辦理其他金融業務。這樣的模式可以進一步推廣。

盲目擴張之後

團購網站由於經營模式高度同質化,只能通過業務領域的拓展、經營地區的擴大來實現競爭優勢。2010年,團購企業的主要競爭市場還是京上廣等一線城市,而到了2011年,已經延伸到了三四線城市。團購企業異地擴展需要建站,大規模招人,尋找商家資源並維護客戶關係等,成本增長明顯。再加上團購網站為了擴大知名度而展開的廣告轟炸運動,團購企業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這種粗放式的增長顯然不可持續。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的洗牌運動,實際上就是對這種盲目擴展的最好回應。尋找一條更加精細化經營、凸顯差異化優勢的道路,是將來團購企業必然要走的方向。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告訴本刊記者,隨著用戶對團購模式的認知逐步成熟,團購網站的銷售量需要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去拉動。對於「外來團」而言,不能單純注重商業模式,更應注重用戶體驗。不管是個性化界面還是線上線下的活動開展,最基本的一點還在於服務。

LivingSocial推出信用卡服務,就顯示了服務至上的思維。通過完善基礎服務,來提高團購用戶的忠誠度。目前團購行業用戶的忠誠度不佳,雖然跟團購行業本身的特點有關係,但是更多地是團購企業的服務沒有太多的差異性。而如果團購用戶能夠手持某家團購企業的信用卡,並因此獲得更多優惠,更高的信用等級,這將能夠給用戶與眾不同的感覺,增加用戶的品牌依賴。

正如張川所說,目前團購市場已經進入飽和狀態,團購企業的擴展都需要從其他團購企業手中搶客戶,顯然這樣的競爭狀態已經非盲目擴張可以解決問題。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的品牌忠誠度,是團購企業無法避免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1

另一種罷工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1/100389107_all.html

 經歷了3月下旬的九天大罷工後,從4月20日開始,奧蘭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蘭若)的生產設備逐漸被搬上貨船,一批批運向馬來西亞。

  奧蘭若是全球第二大的光器件供應商Oclaro在深圳的生產基地,位於福田保稅區鳳凰大道,約有1800名在職員工,其產品的主要客戶是深圳的兩家通信龍頭企業——中興和華為。

  2012年3月21日,奧蘭若發佈公告稱,在未來三年,公司將分階段逐步把奧蘭若深圳總裝和測試業務轉移到一家馬來西亞工廠。

  奧蘭若的工人告訴財新記者,公司決定先轉移生產線,再對轉移業務後辭退的工人進行賠償。在這三年之內,工人若因個人原因離職,將不予賠償。工人擔心三年後得不到保障,要求先賠償再轉移,由此引發罷工。類似於奧蘭若這樣因為企業外遷而引發的罷工和勞資糾紛,從2011年下半年以來,在深圳市輪番上演。

  深圳勞維律師事務所主任段毅在深圳執業20餘年,勞維律師事務所亦是全國首家專業從事勞動維權法律事務的律師事務所。段毅沒有忽略這一新的變化:「去年年底以來,深圳因為企業外遷而產生的勞資糾紛佔到了一半以上,大大高於往年。」

  顯然,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已率先碰到了發展瓶頸,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正在凸顯。

企業外遷陣痛

  深圳的工人們對企業外遷顯得格外敏感。今年2月2日,深圳寶安區玉泉東路的勤興軟膠(深圳)有限公司的員工過完春節返廠,卻看到電車少了30多台,裁床搬走兩台。廠方解釋,這些機器已搬到位於廣東陽江的新廠房去了。

  工人慌了,他們擔心這些設備遲早會全部轉移,深圳的廠房將不復存在。他們立即罷工,要求老闆「買斷工齡」,不然就不允許其他的生產機器運出廠房,「怕老闆一夜之間消失了」。更早一些,深圳西鐵城代工廠的工人要求廠方補齊加班費。帶頭罷工的工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亦表示,「公司已經有幾個部門搬到澳門去了,我們擔心自己所在的部門也會搬遷,所以趁著現在找企業補齊加班費。」

  企業外遷,工人僅兩種選擇:或離職,或跟隨企業外遷。這些不願外遷的工人,則要為自己爭取合同期內被解聘的補償金,他們亦希望將以前種種「不公正」待遇來一個「一次性了結」,各種勞資糾紛和罷工就此產生。

  奧蘭若並不是第一家決定搬離深圳的通信元器件製造類企業。2009年,另一家外資公司JDSU出售了其深圳的製造工廠,但生產線還留在深圳,此舉同樣引發罷工。後來又有新飛通、Finisar等深圳光器件供應商要在武漢、無錫等地設廠的消息傳出。在深圳設有基地的製造業代表企業富士康,近年來也不斷到中西部省份設廠。尤其2010年連續出現「員工跳樓」事件後,富士康接連選址鄭州、成都等地,其在深圳的園區就再也沒有大規模招聘員工的消息。

  深圳市政協委員金心異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市企業外遷分兩類,一類是大中型企業,他們只是將企業中的部分部門外遷,比如製造部門,但總部和研發部門仍保留在深圳,這些企業往往在外遷的過程中實現產能擴張;另一類則是整體搬遷的中小企業,他們將徹底離開深圳。

  段毅則表示,「罷工的一般是大中型企業,小工廠搬遷,有時候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工人們連罷工的機會都沒有,但勞資糾紛和大廠是一樣的。」

  段毅稱,自從2010年深圳富士康宣佈大幅提高員工薪水之後,工人們要求企業「漲工資」或提供某種福利的呼聲越來越高。若按罷工原因分析,2011年6月以前因要求「漲工資」導致的罷工最多;但現在,因為企業外遷引發的已經超過了一半。

不得不轉型

  在金心異看來,這樣的情形似曾相識。這是深圳的第三次產業轉型。

  第一次產業轉型發生於1985年前後,此後深圳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大量「三來一補」企業湧入深圳。所謂「三來一補」,指的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這類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設備(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但中外雙方不以「三來一補」企業名義核算,而是各自記賬,以工繳費結算。

  第二次產業轉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市政府在產業層面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不再接受「三來一補」企業的登記。金心異稱,「『三來一補』企業利潤低,給地方政府交的稅非常少,所以逐漸不受政府歡迎。但這次轉型導致一批加工企業外遷,那些租地給他們的村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還聯名起訴市政府。」

  「企業外遷,『陣痛』不可避免。」金心異說。

  2000年以後,深圳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飆升,快速蠶食企業的利潤,企業外遷也逐漸加劇。目前深圳的最低基本工資為1500元/月,已高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的1260元/月、1450元/月和1300元/月,居全國之首。龍崗區一家小企業負責人稱,2010年,廠房租金還是每平方米每月14元;到2011年,就飆升至每平方米每月20元,「不得不遷走了」。

  除去市場因素,深圳市政府亦強力主導產業轉型升級。「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早在2008年3月,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上任後首次到東莞調研,就拋下了這句意味深長的警示。此後,「騰籠換鳥」、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政策就陸續在廣東轟轟烈烈展開。

  2011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下發了一系列關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細化文件,明確提出「清理淘汰低端企業」工作目標:「未來五年,深圳將清理無證無照、安全隱患嚴重、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企業,2013年底前,騰出500萬平方米產業發展空間,2015年前,騰出750萬平方米產業發展空間。」這意味著,深圳未來可騰出現有面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於發展。

  文件還對企業轉移的數量提出了要求:「到2015年實現有序轉移企業1萬家,其中向深汕特別合作區轉移4000家,向省內其他區域轉移5500家,形成總部、研發在深圳,其他的製造、生產環節在外地的格局。」深圳市發改委、人居環境委也在2011年11月制定了淘汰低端企業的細化標準。據深圳線路板行業協會會長辛國勝透露,深圳八成線路板行業準備外遷,「深圳環保標準提高成為企業外遷的主要原因」。各種因企業外遷的勞資糾紛,也從2011年11月開始,越來越頻繁。

新工人新訴求

  2011年11月5日,22歲的黃志軍跟著他所在的家具廠,從深圳龍崗遷到河北廊坊。此前,他在深圳生活了三年。和黃志軍一起前往廊坊的,還有家具廠的三四十名工人。

  那是一個大廠房,面積大約有1000平方米,比深圳的廠房大了二三百平方米。但很快,黃志軍覺得不適應。「地方太偏僻了,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更別提什麼娛樂了。」他說,偶爾和當地人發生小摩擦,廊坊人地方觀念還特別重,容易偏袒本地人。

  半年後,黃志軍和幾個工友又回到深圳。他們不能忍受的,除了當地生活條件較深圳艱苦外,還有官商勾結的作風。「在那邊稍有點兒勞資糾紛,老闆就能把黑道白道的人都找來,我們徹底沒辦法。但在深圳不會這樣。」黃志軍說,他對深圳有感情了,「不想走。」

  華南師範大學勞動經濟研究所撰寫的《廣東省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初評報告》披露,廣東省勞動力轉移滯後產業轉移,2008年開始實施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雙轉移」政策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現象。該報告稱,「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制約成本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政府已經感受到了來自除單純的工資成本外的、各種勞動力轉移的心理、社會成本方面的成本壓力,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住房等民生基本問題。」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一份報告總結了新生代農民工的一些特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佔28.9%,有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在業餘時間經常上網的比例為46.9%,比上一輩更善於通過互聯網來溝通、傳遞信息;從事製造業的比例為44.4%,而這歷來是集體行動的聚集行業;居住在單位宿舍的比例達43.9%,這使得他們除了工作時間外,有更多的聚集時間;表示不回農村的比例佔45.1%,外出就業前從事過農業生產的比例只有10%,這意味著他們大部分人不具備返回農村生活的技能。

  段毅表示,因珠三角比內地開放更早,部分工人已逐漸有團結起來爭取利益的願望,並在「同進退、共成敗」的理念上有一致的行動。他們逐漸脫離政府設定的訴求表達途徑,如信訪,而是將其訴求付諸於集體請願、罷工和怠工,並以此迫使僱主坐在談判桌前進行集體談判。

政府轉換角色

  在2010年佛山本田罷工事件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當地視察時,對罷工表示理解,認為對勞資衝突,應該讓勞資雙方談判解決,不應該上升到「維穩」的政治層面。這為此後廣東各級政府應對罷工奠定了基調。

  2011年11月,西鐵城代工廠罷工的當天下午,當地勞動部門即派人前往現場斡旋,然而並未起到任何作用。此後,罷工事件在勞資雙方談判下獲得圓滿解決,整個談判過程政府均未參與。

  2012年2月,勤興軟膠的罷工,最終是媒體介入,勞資雙方在補償問題上達成了共識。而2012年4月的奧蘭若罷工,政府積極協調,最終廠方同意了工人提出的補償方案。

  段毅表示,在這些案例中,政府在處置中並沒有和從前一樣偏袒資方,而是基本處於中立或者邊緣的角色。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對待罷工的態度有所轉變,另一方面則體現出政府對待產業轉型升級的態度。

  「工人要求提高待遇,會加快企業成本上升,也就會把一些低利潤企業盡快擠出深圳。這與深圳市政府產業升級的想法不謀而合。」金心異說,深圳方面已不再青睞勞動密集型企業,會因「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而毫不挽留。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也認為,深圳已經不再重複當年對招商引資激動萬分的初級模式,現在稅收主要依靠服務業、金融業和物流業。

  深圳心儀的產業結構是福田區的模式。這裡有環球資源、瑞士ABB、COSCO、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等金融巨頭,也有無數高端商務基地。全區139棟20層以上高端商務樓宇成為「納稅高地」,僅招商銀行大廈去年納稅金額就高達56.58億元,「一棟寫字樓流出的稅收和財富就可以媲美一個小縣城。」

  從目前來看,深圳正處於「舊產業淘汰,新產業待舉」的階段。深圳市統計局網站公佈的1月-2月經濟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深圳市出口總額罕見地出現負增長,較去年同期下降6%,低於去年全年平均增速26.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樣出現3%的負增長,低於去年全年平均增速13.1個百分點,出口和工業產值負增長拖累了整個一季度的GDP增速,僅同比增長5.8%,低於全國平均增速2.3個百分點。

  這種急速放緩的經濟增長,與罷工和勞資糾紛新動向不謀而合。後者的根本解決,也有賴經濟正式步入官方期待的「穩中求進」的良性軌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