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10月21日)早間,第一財經記者曝出就醫160(寧遠科技,834750)大規模凍薪裁員事件後,就醫160方面給予了第一財經獨家回應,其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裕,延遲部分員工的工資發放,是因為公司目前在確定相關員工崗位的考核指標,以及公司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大範圍的股權激勵政策。
就醫160宣布凍薪的郵件
第一財經記者追問校招生解聘事宜,對方表示,目前已無更多回應。
一直以來,就醫160就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不斷壯大的代表。
根據公開的融資信息,2012年,就醫160年獲得來自啟賦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4年5月,再次獲得啟賦資本和北京阿普瑞投資領投的2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2015年5月,宣布完成由基石資本和光信資本聯合投資的1.3億人民幣B輪投資;並在2015年十月宣布啟動C輪融資。
盡管在本次回複中,就醫160並未宣布C輪融資已經完成,但其透露,從宣布C輪融資到現在的一年實踐中,目前完成的融資金額僅為5650萬元。這一數額和完成速度相比去年已經大幅縮水。
裁員、凍薪,一方面是由於受魏則西事件後民營醫院廣告減少,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層為了兌現投資人盈利承諾,不得不削減開支。
根據2015年寧遠科技的財報,該公司實現營收2371萬元,凈利潤虧損7141.0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9.38%。在這其中,公司營收中,單民營醫院廣告業務這一條業務就貢獻了63%近1500萬元,民營醫院推廣可謂是就醫160目前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此外,根據寧遠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151.92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
要想減少虧損,開源若成難題,另一個方式就是節流,而對於輕資產的移動醫療公司而言,人力成本便是最大的成本。
此前,就醫160 CEO羅寧政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增加了三倍多。這或許成為了就醫160選擇用股權激勵來取代部分員工工資收入的直接原因。
“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前期因為資金鏈緊張會采取期權激勵的形式來留住優質的人才,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激勵手段。就醫160用期權激勵來取代正常的工資發放能否對員工奏效,最關鍵的還是看員工對於公司的前景判斷是否有信心,因為期權的價值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判斷的。運營得不好,期權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但如果公司估值後期得到爆發,那麽期權的價值會有比工資更高的體現,比如早期阿里巴巴的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領域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就醫160融資困境背後,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融資正迎來大規模降溫。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並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從不少投資機構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均在不同程度下降了1/3。
分享投資合夥人黃反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目前多數移動醫療項目並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好醫院、好醫生,而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來。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並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醫療項目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掛號業務的轉型,比如丁香園開啟線下診所、春雨醫生開通國際業務,打開海外醫療市場,而這些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