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鎊閃崩背後到底隱藏怎樣的秘密

本以為英鎊在英國脫歐後將暫時安全,誰料英鎊對美元在10月7日亞洲早盤出現閃崩,跌幅一度達到6.1%,錄得自1985年3月26日以來的最低點,其恐怖程度不禁令人想到了2015年1月的瑞郎脫鉤。由於此次英鎊閃崩大幅超出基本面,因此也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英國央行發言人也稱,將調查英鎊閃崩原因。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各大機構人士後獲悉,各界對於閃崩的觸發因素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認為是英國的不良經濟基本面導致貨幣貶值;有的認為是流動性匱乏導致止損放大叠代;也有的分析稱是程序化交易導致止損盤無承接盤,而加劇了跌勢;更不乏有圈內人士認為,是幾個對沖基金大佬想測試英鎊的底線,就如當年索羅斯做空英鎊一般。

耐人尋味的是,近一百年來,近乎每一次英鎊貶值都是史詩級的暴跌。幾次大規模貶值依次發生於1931年、1949年、1967年和1992年。

截至北京時間10月9日17:30,英鎊/美元報1.2436。

英國脫歐前景堪憂

英鎊對美元在北京時間10月7日(周五)一度從1.26暴跌至1.1819,隨後收複至1.24左右。至於閃崩原因,目前仍無確切說法,分析師認為潛在的交易失誤和歐洲領導人的言論,可能加劇各界對英國脫歐前景的擔憂。上周,英鎊總計下挫近4.5%。

就英鎊暴跌的主要因素而言,敦和資產海外市場交易主管李夢傑對記者表示,從基本面來看(如果真的存在基本面),主要是和美元及英鎊自身因素有關,美聯儲加息的基本定調及市場的風險情緒回升,這基本上奠定了美元反彈的格局,鴿派官員的鷹派論調也加速了這一進程;另外,英鎊在脫歐之後保持了完好下行趨勢,盡管中間經濟數據降低了市場的擔憂情緒,但是近期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再度提及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讓政治風險再度主導英鎊走勢。

6月25日,英鎊在英國脫歐當日暴跌近10%,此後至今,英鎊始終嚴重承壓。尤其是近期特蕾莎·梅發表支持移民管控的言論之後,投資者擔心,英國脫歐可能會有損英國貿易和投資,也可能會影響英國作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這些擔憂都加劇了英鎊的下行壓力。

“因為低技能移民的緣故,一些英國人被擠出了勞動力市場。”特蕾莎·梅本月初在執政的保守黨大會期間宣布,英國將於明年3月底前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開啟“脫歐”程序。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提到英國是“歐盟之外獨立的主權國家”。這表明,一直在移民問題上態度強硬的這位新首相,決心從歐盟手中拿回邊界管控權。

算法交易或推波助瀾

然而,即使是脫歐前景偏負面,也不足以使得英鎊瞬間閃崩,其背後可能存在眾多複雜且尚未探明的動因。

不乏觀點認為,周五的這種異常波動很可能是由電子交易導致的,尤其是市場清淡、交易量很小的情況下,這類交易可能會觸發自動交易。

“流動性不行,市場預期又太一致,程序化交易的止損盤等導致沒有承接盤,其實這類因素導致英鎊閃崩也很正常。” 直達投資資深分析師王洋告訴本報記者。

美銀美林外匯策略師表示,鑒於外匯交易的交易量比往常高出60%,這類情況與算法交易的關聯性越來越強。“當所有算法都同向運行之時,而此時市場買賣量又很小,因此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導致市場快速同向波動。”

就英鎊瞬間暴跌,一些匯市交易人士懷疑可能是一種算法觸發了停止損失委托(stop order),而此時的市場交易量很小,這可能導致自動拋售。

停止損失委托是指,在金融投資市場中,為減少可能損失或保護其未實現利益,看漲時以比目前市場較高的價格買進,或看跌時以比目前市場較低的價格賣出的委托,以期損失達到最小或保護其利益。但當價格劇烈變化的時候,止損單可能會加劇市場跌勢。

“當自動拋售越多,市場就越脆弱。”德意誌銀行前首席外匯交易官Kevin Rodgers表示。例如,當英鎊在某區域恰好遭遇巨量止損單,那麽許多賣單的出現都是由於觸及了技術止損目標。

其實,英鎊閃崩只是最新的一例。例如,2015年8月24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幾分鐘內暴跌1000點,這部分是由於止損單被觸發而加劇了市場跌勢。

國際清算銀行(BIS)經濟學家稱,電子化交易平臺以及交易算法使用的激增,很可能在近期固定收益市場波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去年德債遭遇拋售可能就是一例。

傳對沖基金大佬蓄意做空

除了上述理由外,對於英鎊閃崩,還存在一種看似不可思議、卻極有可能的情景——“圈內盛傳,幾個對沖基金大佬想測試英鎊的底線。” 資深外匯交易員顧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他稱,“英鎊的閃崩(主要是鎊日)超過了很多模型,超乎想象極限,這與英國經濟數據關系不大,很可能是人為的匯率操控現象,而非市場行為。不少交易人士都穿倉了。”

“不能排除有人蓄意操作的可能性。在市場交易清淡之時,一個突發的波動毫無基本面可言,這不太可能是由於算法交易問題。”駐墨爾本對沖基金AE Capital首席投資官Pakula表示,“我認為,英鎊閃崩的肇事源頭可能是因為隨意型交易商試圖推動市場”。

正如高盛倫敦分行前資深外匯交易員Anton Kreil也曾表示,市場黑天鵝本質就是快速割韭菜,沒漲跌停限制,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據《華爾街日報》對此事件的描述,閃崩更可能源於人為失誤,或是所謂的“烏龍指”(fat-finger trade)。

不論如何,周五的英鎊交易影響的確被放大了,因為交易發生之時恰逢市場清淡期,亞洲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盤,而很多紐約交易員已經離開了交易臺。

“當時,東京剛剛開盤,新加坡還沒有開盤,市場流動性是一天中最差的。” 匯豐全球外匯策略師Englander表示。

英鎊百年漫漫貶值路

如果看英鎊的百年歷史就會發現,其遭遇的幾次大規模貶值都是史詩級的,相較於脫歐時的波動有過之而無不及。

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每1英鎊含 7.32238克純金。此後,英國經濟貿易迅猛發展。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從根本上破壞了金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英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內債直線增加。同時,英國不得不通過大量印鈔以確保國家能夠支付高昂的戰爭開銷,英鎊因此大幅貶值。

從此,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英鎊的霸主地位也開始被取代。

1931年,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洲銀行界土崩瓦解,致使約7000萬英鎊的英國貸款被凍結,英鎊對美元急劇貶值。英格蘭銀行為了穩定幣值,英國政府為了刺激本國經濟發展,宣布貨幣發行不再受金本位制的限制,而大量發行貨幣必然導致貨幣貶值。

1944年,英鎊加入布雷頓森林體系,再次遭遇暴跌。1945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式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這次貶值的主要原因是英國政府在國際交易中出現大量赤字、經濟疲軟。

1967年11月18日,在英國國際收支崩潰期間,英國政府允許英鎊再度貶值14.3%,對美元匯率降至2.4。

到了1992年,這也正是著名的索羅斯狙擊英鎊的年份。當時,歐洲貨幣市場發生了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不斷增強的德國經濟實力和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拋售英鎊、里拉等貨幣,而搶購德國馬克的風潮。索羅斯帶領的量子基金則是在這場風潮中率先發難,大量拋售英鎊買入德國馬克,致使英鎊匯率大跌,短短一個月內,下挫20%。

當前,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正在急劇上升,而美國又處於加息周期,盡管英鎊基本面遠好於上世紀90年代,但一定幅度的貶值或許在所難免。"英鎊幾乎沒有買家,英鎊眼下的跌勢使我想起歐元在2014年的走勢,但英鎊的跌勢更加劇烈。”富拓市場研究副總裁Jameel Ahmad告訴記者。

展望未來,英鎊究竟將何去何從?是否可能與美元實現1:1平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