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由於歐洲難民危機、英國公投脫歐和TPP折戟美國國會等事件在國際上造成了全球化衰退甚至逆轉的一些擔憂,但是眾多學者仍然對全球化進程保持信心,認為中國和中國的企業應該堅定地支持全球化,甚至把握機會接棒新的全球化秩序。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
在24日的“2016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暨全球化企業發展中國(寧波)論壇”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席、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原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稱,全球化的問題近來引起了全球關註,類似英國脫歐等一些事件令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特別是最近在美國大選中,兩位候選人都發表了很多反國際貿易、反全球化的言論。
龍永圖在論壇發言
“特別是關於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即TTP,奧巴馬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達成協議,最後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買賬,國會不批準,搞得美國人很尷尬。還好我們還是比較有遠見的,像兩年之前在博鰲論壇上所講的,我們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而且樂觀其成,顯示了一個大國寬闊的胸懷和全球的視野。”龍永圖稱。
8月中旬,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在公布自己的經濟政策時就強調反對TPP,並且“現在反對,將來當選了還會反對”,認為TPP抑制就業、壓低美國工人薪酬,由此可見其態度堅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更是從最初就反對TPP,實際上,特朗普甚至反對貿易自由,反對全球主義,稱如果當選,不僅TPP不複存在,甚至《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將重新修改。
中國堅定支持全球化
再看中國這一頭。在剛結束不久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面對國際貿易增速大幅放緩,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中國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貿易和投資機制建設,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重申反對保護主義承諾。希望通過這些舉措,為各國發展營造更大市場和空間,重振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
就在21日,在紐約出席第71屆聯合國大會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講話,警告貿易保護主義有擡頭傾向,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組織構建的的自由貿易體制,同時保證中國將在海外投資和全球貿易方面繼續保持對外開放政策。各方應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
由此可見,中國的最高決策層同樣關註全球化遭到的挑戰,並表態支持自由貿易,繼續以開放姿態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作用。
“我們中國過去堅持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這是我們內在的動力,但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所以我們不願意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倒退和逆轉,而是繼續經濟全球化。”龍永圖認為,只有堅定地參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的開放才會繼續下去,中國外部才會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中國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西方遇到困難的時候抓住機遇,進行新一輪的全球化。“誰都不會否認,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從5萬億美元達到10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翻倍是有很多因素,但是加入WTO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8月份,鄭永年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的時候變表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可能出現崩塌,但是會出現新的全球化,像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可以讓其他很多國家因此成長起來。近代的全球化是英法德在推動,後來是美國。……全球化本身不會消失,另外一種類型全球化的出現要求規則重建,以前的全球化是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資本推動的一套秩序,以後也許會有不同的規則會出現。”
前段時間,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稱必須重新商談或者退出WTO,認為“WTO也是個災難”。然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的報告稱,美國若果真推出WTO,將面臨喪失一項重要全球市場準入安排,喪失重要貿易糾紛解決機制,並把全球貿易系統的領導地位讓給中國的“三大風險”。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兩倍或者兩倍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危機之後,全球貿易增長乏力,速度開始回落。數據顯示,到201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和全球GDP增速持平,到2014年,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出現低於全球GDP的增速的情況。WTO最近發布的《世界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貿易總量緩慢增長2.7%,與全球GDP增速(2.4%)基本持平,同時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將與去年持平,也將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第五年低於3%。
國際貿易轉向國際投資
“以全球貿易和投資來實現全球化的手段來看,過去主要是以國際貿易為主……現在國際投資的作用越來越大。實際上,‘一帶一路’的戰略也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誕生的。”龍永圖表示。
9月22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456.7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2015年對外投資的金額是1456.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是1356億美元,這兩個數字相差100多億美元,從統計上來說,從2015年中國正式成為資本的對外輸出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誌樂在24日的全球化企業發展論壇上提出:“投資輸入是被動融入全球化,投資輸出則是主動型的全球化。”他認為遺撼的是,很多人的思維還是停留在投資輸入國的行為,沒有認識到投資輸出國的局面。
龍永圖認為,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逐漸對全球化問題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包括四個方面要素:科學技術發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動力;全球化的目的在於全球配置資源;開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是實現全球化的手段;實現全球化的載體就是跨國公司。
“通過在全球的產業大轉移來實現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在國內進行的,比如說美國,一個產業多了,從東部搬到西部,從南部搬到北部,這是在國家內部轉移來實現結構的調整。”龍永圖稱,“在過去幾十年中,西方發達國家都利用全球大平臺來轉移產業,實現他們產業轉移和升級的目的,使結構調整付出的代價更小了,經歷的痛苦更少了,需要的時間也更短了。”
龍永圖表示,通過全球成千上萬個跨國公司,特別是其中數百個大型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和貿易,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得以實現,而每一次調整都使得國家的經濟質量得到提升。另外,過去配置資源的主體是發達國家,而現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崛起使資源配置出現了新興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新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