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色列的誘惑

搭乘俄羅斯航空班機,從浦東國際機場出發,中途在莫斯科的謝列蔑契娃機場中轉,然後再次飛行4個多小時,才能最終到達特拉維夫機場。

從中國上海到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即便是最短的航班也需要近17個小時。兩地之間固然相距遙遠,耗時頗久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航線需要精心設計、繞一個大彎以避開與以色列關系不睦的鄰國領空。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正在沿著這一線路,進出這個位於地中海東南方向的國家。地理位置上,以色列是處於被包圍的狀態,而實際國際貿易中,以色列是一個開放的國度。那些此前盯著美國矽谷前沿科技的投資者現在發現特拉維夫有獨特的吸引力。

以色列人口800余萬,這不足上海人口的一半。特拉維夫則是以色列標誌性的“創新創業”城市,科技類的產品是這個國家的強項。“以色列出口總額中近51%是科技類產品”, 位於以色列的Catalyst基金首席執行官顧克文(Edouard Cukierma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自然資源有限、以色列很多科技類企業從創立初期瞄準的就是國際市場。

美國以及歐洲的企業一直青睞以色列公司,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近80家以色列公司在美國完成IPO(首次公開發行)。過去五年間中國的財務和戰略投資者在與以色列企業的交易過程中日益凸顯出來,這其中包括了位於位於上海的複星集團以及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在2015年初,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投資了以色列的Visualead公司,位於特拉維夫的Visualead開發了一種具有專利的二維碼,以使用色彩和動畫與用戶實現更好的視覺互動。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還投資了位於以色列的風險投資基金。在2015年中國光明食品集團完成了對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的收購。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很多以色列初創科技企業設立的初衷就是待技術成熟後將企業賣掉,顧克文告訴記者,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陷於危機中的美國和歐洲公司對於並購更趨謹慎,以色列初創公司與財務顧問公司有意識的將初創公司的股權或者技術產品推向中國市場。

顧克文發給記者的文件顯示,過去五年中國並購以色列公司的金額累計近89億美元。2015年,Catalyst與中國光大控股集團共同成立一支基金,以投資以色列科技企業。在2016年9月20日,一場聲勢浩大的中以投資論壇將召開以促成更多項目對接和收購。

顧克文認為,以色列初創公司之所以對中國的風險資金構成吸引力,源於其科技類公司“物美價廉”。一年前,已經有投資人對記者抱怨中國的初創公司已經貴過矽谷。一年後,顧克文在與記者交流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目前中國的初創企業估值已經超過矽谷,而矽谷初創企業的估值則超過特拉維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