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沃爾沃集團中國公共事務及傳播副總裁,黃錚最近的工作比以前明顯忙碌了很多。“必須多分出一個自己,才能搞定。”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樣說。
今年2月,沃爾沃集團全球架構發生了一些調整,更多強調通過與當地的互動建立“朋友圈”和“生態圈”,從而推動自身品牌在當地的發展。這種新的價值觀和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和轉型升級需求是匹配的。
雖然很多外企感嘆在中國的生意不如以前好做,但黃錚告訴記者,一定程度上中國的經濟增速是放緩了,但也有很多新的亮點和機會,比如電商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和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等。
“所謂新常態,也會讓市場更多選擇節能降耗的產品,所以我們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趨穩,機會還是會有。”他說。
在這樣的積極配合背後,是企業看到中國“新常態”中的機遇。而摸清“新常態”的特點,積極參與到中國的轉型升級中,從而找到進一步發展的機遇,是除了沃爾沃以外,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目標。給品牌貼上更加務實和接地氣的標簽,以及加大研發投入、拓展研發規模是不少外企在中國的戰略。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前全球市場不景氣和競爭激烈導致中國包括上海的外企利潤下滑,“但我們也看到,在著眼價值鏈或供應鏈等關鍵環節投資布局時,中國仍然是外企投資的首選地,特別是上海”。
外資積極參與中國轉型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下降,同時經濟也告別了簡單的高速發展,開始一步步踏實地向“全球智造”邁進。轉型過程中,無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在中國收獲了數年,也始終將中國作為戰略性市場的外資企業開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也為自身尋找更加持續的發展機會。
中國美國商會4月發布的2016年度《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60%的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企業表示,依然將中國列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並將繼續致力於發展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針對中國市場開展創新。超90%的受訪企業相信在中國開展創新,將會成為他們未來在華業務增長的重要驅動力。40%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的營收中超過一半來自專門針對本地需求設計、開發或定制的產品或服務,而去年僅有32%的企業營收符合此特征。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15.1億元,同比增長4.3%。這期間,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5802家,比去年同期增長9.7%。主要來源地投資保持穩定,前7個月,美國企業實際對華投入外資總額同比增長129.8%。此外,同期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對華投資增幅也在90%以上。
世界上工廠面積最大的化工企業德國巴斯夫在過去20年里,向大中華區投資了近6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48億元。巴斯夫回複《第一財經日報》稱,最近一兩年,該公司最大的動作之一就是拓展在中國的研發規模。2015 年 11 月,巴斯夫亞太創新園二期擴建項目正式在上海落成啟用;該公司全球三大研究平臺之一的先進材料及系統研究總部也於今年1月落戶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諾華集團的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也於上半年在張江正式開業運營。
上海商務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認定研發中心6家,累計已突破400家,達到402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在滬設立的研發中心占1/3,屬於全球研發中心的達到40余家。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在外資研發中心中,研發人員的高學歷比重較高,碩士以上學位人數占比達46.4%,其中外籍人員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比高達72.8%。
尚玉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3年來上海自貿區在服務業等領域加大了開放力度,這吸引了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的外企落戶上海。而且隨著進一步開放,這些領域利用外資有望進一步增長。今後幾年,金融服務業、電信、醫療、教育、文化,都會成為上海未來服務業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利用外資新的增長點。
上海商務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87億美元,增長1.4%。其中,以融資租賃和商業保理為主的金融服務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服務業成為上海利用外資增長最快的領域,實到外資分別增長1.4倍和0.9倍。
對中國市場仍抱有“強烈的信心”
對外企來說,中國的“新常態”需要它們發力更多,也更接地氣。
藝康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域總裁王鐵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新常態其實就是常態。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經濟發展更為成熟,觀察經濟發展不再只是看增速數字,而是看經濟結構的調整。在這一新常態下,外企應該找到自己的增長點。
黃錚表示,沃爾沃集團開始更頻繁地接觸當地政府、學校和企業,參與討論並找準切入點開展合作。另外,隨著電動化、無人駕駛等交通領域的新熱點的出現,沃爾沃集團也會在這些創新技術領域做更多思考。
根據《白皮書》,受訪的美國企業表示,“數字化”將是他們在中國首要的發展領域。大多數行業內的企業認為中國“互聯網+”戰略和電子商務的繁榮,為他們帶來重要的業務增長機會。
王鐵表示,未來在大消費、大服務、大健康的領域有很多商機。藝康發展也非常註重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相適應,比如中國強調綠色發展、食品安全等。
尚玉英告訴記者,近年來,一方面,上海利用外資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在滬經營的效益出現逐年下降。
她分析,外企經營效益下降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隨著中國開放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導致競爭加劇,利潤減少;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市場不太景氣,需求疲軟。
王鐵說,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藝康早在2014年就將中國定位為其全球三個超大型市場之一(另兩個是美國和歐盟),未來將持續對中國投入,尤其是研發投入、一線銷售人員投入等,尋找投資並購機會,也考慮在北方建設生產基地。
黃錚表示:“如果從業務占比來說,中國是沃爾沃第二大海外市場。”從行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比如在年總收入達7.9萬億元的中國物流業,沃爾沃也會把中國當作戰略支撐意義的市場來投資和經營。
2016年春季,德國工商大會駐外代表處“經濟展望報告” ——中國區特別調查結果稱,德國在華企業並沒有因為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投資環境的改變而撤離中國。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繼續攀升的銷售市場是在華發展的最大機遇。
巴斯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未來的目標則是“將全球四分之一的研發活動放在亞太區完成,尤其是中國。因此巴斯夫將繼續擴大在亞太區,特別是中國的研發活動”。巴斯夫的結論是:“巴斯夫仍然對亞太區,特別是中國的潛力抱有強烈的信心。盡管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巴斯夫預計仍高於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