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並購迸發出了“洪荒之力”。
商務部17日下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並購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占同期對外投資額比重也超過了2015年的34%。實際並購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達12個。
對於大規模的出海並購,有人歡喜有人憂。
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投資司司長詹曉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並購並不必然創造價值,只是跨國公司在經濟下行期的全球資產配置策略。真正評價跨國投資創造價值的指標是綠地投資,因為綠地投資意味著開設新的工廠,意味著擴張產能。
在複星國際副董事長梁信軍看來,金融危機後,國外與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相關的企業增長乏力,一些龍頭企業估值很低,而中國與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相關的剛性需求才剛剛興起,“如果能夠投資這些海外公司,推動其在中國拓展,將是不錯的投資邏輯。”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出海並購熱潮也可能是某些企業和個人,出於避險考慮,匆忙而草率地將資金投向海外。
中企在全球海外並購交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海外並購思路在變
中企對外投資的重心近年來已有所改變,過去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領域,比如鐵礦石、石油等,如今則是消費、創新、高科技產業居多。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律師迪弗朗科(DeFranc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與其他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不佳的背景下主動並購資產避險不同,中國投資者正從新興市場轉向發達市場,從能源和自然資源領域轉向技術和金融服務領域,中企不斷尋求對品牌、人才及可以提升其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其他資產。此外,中國還在尋求從低端制造主導型經濟轉向消費和服務主導型經濟。
比如,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今年再次刷新了自己上一年創下的紀錄,以458億美元收購瑞士農用化學品公司先正達。該交易旨在提升農業產量,以滿足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帶來的食品消費增長。
此外,在大規模海外並購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的主要外資來源國。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推進,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以海航集團為例,過去12個月幾乎平均每月達成一筆並購交易。最新一筆是旗下海南航空(600221.SH)於8月4日宣布完成了對巴西藍色航空(Azul)的戰略投資,以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8億元)收購了其23.7%的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巴西藍色航空
這是在收購法國藍鷹航空(AigleAzur)、非洲加納AWA航空、維珍澳洲航空後,海航投資的又一家海外客運航空,在全球的布局也從亞歐非進一步延伸至拉丁美洲。
多名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從海航集團海外投資的思路來看,是希望將航空和旅遊產業鏈打通,以航空運輸、旅行社、酒店、金融及支付、技術等產業為基礎完善一站式旅遊服務,並將地區型航空公司以及海外參股的航空公司資源整合起來,加速“大旅遊”產業的布局。
除了海航在布局新興市場,民企複星今年7月也宣布收購RioBravo投資集團,這家公司也位於巴西,此次收購也是複星首次以股權收購形式進入拉美市場,希望將RioBravo作為打開拉丁美洲地區投資的門戶,在當地發掘更多投資機會及部署資本配置的策略。
“現在很多錢都回美國投資了,不過複星一向是在誰都看好的時候,我們就變得很慎重了,”複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發展中國家風險仍在,但估值相對更低,我覺得更多是機會。”
雖然中企對於新興市場的投資再加碼,但中國對外投資依然多集中於發達國家和地區,且增長迅速。1~7月,我國內地對中國香港、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達750.9億美元,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3.1%。對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投資流量增長迅速,增幅分別達到210%、200.6%和74.3%。
民企“爆發”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民企在海外並購方面的爆發力更強。普華永道日前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並購年中回顧與前瞻》稱,民企今年上半年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首次超越了國有企業,在20宗最大型的並購活動中,民企占了三分之二。
上海市商務委的數據也顯示,上半年上海對外投資中,民企的投資從以前的30%一路提升到70%;並購類的對外投資則占到70%。
以複星為例,今年7月就有兩筆大交易,不僅收購了英國狼隊足球俱樂部100%的股份,複星醫藥(600196.SH)還發布公告稱,擬通過控股子公司出資不超過12.6億美元收購印度藥企GlandPharmaLimited約86.08%的股權,其中包括收購方將依據Enoxaparin(簡稱“依諾肝素”)在美國上市銷售情況所支付的不超過5000萬美元的或有對價。
複星醫藥執行董事兼董事長陳啟宇在回應收購印度藥企時表示,中國的醫療產業市場會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場之一,它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按照全球的市場規律來講,伴隨著巨大市場的產生,一定會形成行業中間非常具有本土以及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醫療保健行業。我們也希望醫藥在這中間有較大的作為。”
“複星的投資邏輯是用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投資歐美消費的龍頭企業,並將它們帶回中國市場,助其發展。”梁信軍表示。
梁信軍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全球化投資里,複星只做一件事,除非能受益於中國成長,比如三五年後這家公司銷售額20%~40%,甚至60%來自於中國,否則就不投。”
根據複星國際(00656.HK)今年3月發布的2015年業績預告,富足、健康、快樂相關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經達到74.8%,占凈利潤的比例更是達到95.3%。
冷靜對待貶值預期
去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起伏,直至目前逐漸趨於平穩。這一過程中,居民和企業趨於避險需求重新進行了資產配置。
德意誌銀行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國內企業積極對沖外匯風險,由外幣貸款支持的海外收購案數量上升表明國內償還外債及對沖活動持續活躍。除此之外,資本流出的其他渠道也浮出水面:國內投資者對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組合渠道投資海外的興趣濃厚。滬港通南向投資的火熱、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案的不斷攀升印證了這一判斷。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近期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2014年起,我國非儲備性質的資本和金融賬戶開始出現逆差,但主導因素不是外來資本撤資,而是我國民間部門不斷地擴大對外投資,布局海外。
今年年初,人民幣匯率開年即大幅貶值,資本流出的壓力陡增。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1233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1233億美元。二季度資本流出的壓力得到緩解,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939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345億美元。
中企海外並購部分可以體現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按季度發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今年一季度,對外資產增加1098億美元,同比多增35%,其中50%是對外直接投資,增加574億美元,同比多增77%。二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對外直接投資增加641億美元。
不過,在譚雅玲看來,中企海外並購規模的激增也絕非全是益事。很多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的目的和宗旨並不是很明確,並沒有從行業本身的發展考慮,只是在資金的使用量和組合上做文章,缺乏戰略高度和實際需要。目前來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有限。
根據UNCTAD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來的報告,2015年全球FDI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公司內部重組。實際上,和公司內部重組相關的跨國並購交易導致相關國家國際收支資本項下的巨額資金流動,但此類交易並沒有對公司運營產生實質影響。如果在統計中剔除此類公司重組帶來的“水分”,2015年全球FDI的增幅實際上只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