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45420.html
上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宣家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投资产品的“奇异化”主要还是由于投资渠道偏少,资金流动性过剩、资产贬值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大资金在面对长期的负利率的情况下,为了寻找较大的投资回报,对一些新领域进行了短期操作,造成了价格的严重波动,这不仅可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也容易形成社会恐慌心态。他指出,对这样过度的“奇异化”投资,政府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安抚民心,才能得到社会高度的和谐。
农产品成“炒时代”典型
当“豆你玩”已成往事,市场的“长江后浪”也随之而来。因为游资的不断进驻,“糖高宗”、“苹什么”和“棉里刀”等农副产品“新贵”也挨个抬头,成为盛极一时的“概念股”。
这种炒作之风甚至引起实业资金纷纷“转行”以期赚取“快钱”。一家做原料加工的企业老板就表示,传统的产业只能赚取一些加工费,而如果开始就囤积上游原材料,其原料价格的上涨可能已经让该企业收入倍增。
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价格去年曾从最低时的每吨4700多元涨至最高将近7500元,短短数月的升幅超过50%。按上述企业主的话说,假如当初没有做实业,而是直接去市场中投机白糖,他早已经“退休回家、安享天年”了。
另一位在上海某家实业公司上班的员工也曾向记者透露过辞职回家乡做棉花生意的想法。来沪工作数年,其月收入不过尔耳,而他很多在家乡做棉花贸易的老 同学却收入颇丰。去年,国内棉价从年中不足17000元/吨涨至11月初最高时的33000元/吨以上,几乎翻了一倍。巨大的利润空间竟让很多在大城市工 作的白领开始心动。
上述情形在早些年或许难以想象。对于习惯了炒股、买房的普通投资者而言,“炒棉花”之类的投资或许是他们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领域。这一点可以从郑州 商品交易所的期棉产品的交投气氛上看出,即便对于一个期货界的“老玩家”而言,棉花在过去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品种。上市6年来,它多数时间都只能做一个无 奈的“看客”,日成交常年维持在100万手的“贫困线”之下。
但就是这样“压箱底”的棉花让“钱没处去”的投资者眼前一亮。配合农产品集体涨价的通胀背景,从市场投资渠道看,资金对收益的追逐也从现货市场向期 货市场扩展。去年9月27日,郑州棉花期货单日成交量就首次突破了200万手,资金对该品种的参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的11月24日,郑棉全部合约成 交又达到454.3万手的天量。短短数月,棉花期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冷门产品迅速成了资金手里的“香饽饽”。
参与期货市场的除了有普通民众的身影,还有许多实业资本的面孔。北京的一位期货界人士称:“许多纺织企业的老板都是随身背电脑,时刻盯行情,做棉花现货和相关产业的人对期货价格的关注度非常高。”
除棉花外,早籼稻甚至玉米、小麦等大宗商品也一度成了资金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在2010年四季度尤为明显,“怀揣大把钞票”,很多投资者仍然对许 多传统投资领域望而却步。周边市场诸如金属等商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年半的光景,早已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步。同时,国内A股市场上证3000点的得而复失 也让很多资金短期内看不到赚取差价的希望,提高存准率和加息的阴影成了A股头上的“两把刀”,而对资金规模不大的投资者来说,传闻中房产税的推出也让本来 就奄奄一息的房地产市场暂时成为投资禁地。
很多投资者都感叹很多传统行业“不好做”。当大量剩余资金逃离了股市相关板块和楼市、转向商品领域寻求机会时,那些基本面较好、估值相对较低的商品 逐步进入资金炒作的名单。永安期货研究院分析师任新普表示:“棉花等原本冷门的投资品受到热捧,流动性宽裕是一个原因,说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机会发现 能力在提高。”
钱“堆”出来的高雅
农产品被炒作绝不是过剩资金追逐利润的极限,相比人们对一些收藏品和奢侈品的追捧,农产品只是资产泡沫这个“冰山”的一角。
去年以来,如玉石、花卉、名酒等“情趣”投资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它们的价格也被轮番爆炒,其势头不亚于当年如日中天的普洱茶。去年12月4 日,在湖北武汉,一件取材于新疆戈壁籽玉,长63厘米、高25.5厘米、厚13厘米,名为《观猎》的玉器,被估价到1.2亿元人民币。2010年12月 14日,西泠印社的中国陈年名酒专场拍卖会上,一瓶起拍价为25万元人民币的1958年产茅台最终以145.6万元落槌,成为迄今为止单价最高的一瓶茅台 酒。国产白酒似乎一夜间脱胎换骨,加入世界最昂贵名酒的行列。
业内专家称,形如一些高档白酒、玉石等物品早已脱出了消费品的范畴,它们不再具有饮用或者装饰等用途,而是作为类似于黄金的保值品被“囤积”,或用于收藏,或用于投资。
宣家鑫则指出,高档的收藏品固然可以作为长期投资和配置的较理想产品,然而过度炒作这些产品只会让这些产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最终让少部分人获利,多数收藏者、投资者吃亏。
可怕的是,人们往往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所谓的投资,而不论该投资品是否有投资价值,这致使一些“宝贝”加速升值。
以前段时间热得烫手的“黄龙玉”为例,这种石头原名为黄蜡石,是一种观赏石,虽是玉石但不是真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不过离奇的是,一个不是玉的“黄龙玉”却接连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升值过程。最近的一波行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珠三角、江浙一带的游资先后涌 入黄龙玉市场。在被发现之初,云南芒市市场好的“黄龙玉”山料只要几元一公斤,但现在已涨到几千元乃至上万元,“黄龙玉”涨价速度之快,创下了玉石史上的 奇迹。
“跨产业资本”的介入是上述非理性炒作的推动力之一。比如,有业内专家介绍,早期为“黄龙玉”正名的是福建木材帮,随着“黄龙玉”身价的暴涨,来自 矿业、房地产和药材领域的“门外汉”也开始入场炒作。而在著名的缅甸翡翠“公盘”上,一些新面孔也开始出现,很多投资者源自浙江、福建和山西的实业资本, 可见在“疯狂的石头”背后,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宣家鑫表示,参与玉石等非常规投资的资金可能主要来源于房产市场、股票市场。在房产新政和利息提高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的资金安全,这些资金采用速战速决的方法,以求得丰厚的回报。
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理事长刘超亦表示,目前参与收藏品炒作的资金由过去的个人藏家转换为机构与资本,参与炒作的人群有专家团队、顾问,并有向企业化、机构化、交易化的平台状态转变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