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產業趨勢》你睡的床單,拿可樂瓶做的 「物盡其用」是大商機 循環經濟當紅

2016-08-01 TCW

機器人,跟二手機產業有何關聯?

今年三月蘋果新品發表會上,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新款iPhone或Apple Watch,而是一台名為「Liam」的機器人,它由二十九支機器手臂組成,只要十一秒,就能把一支iPhone的二十幾個零件拆解完畢,良率高達九七%。

這台剛亮相的機器人,象徵蘋果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決心。

為了讓手機裡的每項零件,都能徹底回收、再利用,蘋果環境、政策及社會項目副總裁傑克遜(Lisa Jackson)也說,「我們需要更多研發人才,了解循環經濟該如何落實到電子產品上。」蘋果站出來登高一呼,原本應該隨著手機丟棄、埋進土裡的零件,因此有了重生的可能性。

循環經濟,是近年歐美各國最關注的新趨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布報告指出,到二?二五年,它將為全球創造新台幣三十二兆商機,改變現在一開採、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提倡企業一開始就該思考如何讓產品「再利用、再製造、再循環」,達到物盡其用,並非只是資源回收而已。

手機煉黃金蘋果造拆解機器人、回收機工廠

二手機的回收,也是循環經濟中的一環。尤其,當智慧型手機汰換速度越快,全球每年製造的電子垃圾超過四千一百八十萬噸,重量相當於十六台全球最大飛機,卻僅有不到六分之一被回收處理,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因此,做為手機產業霸主,蘋果早在推出Liam前,就和全球各地的回收商合作,試圖把沒用的二手機變黃金。

位於香港的俐通集團,正是其中之一。當你把舊iPhone拿到香港、中國的蘋果專賣店回收,它的「身後事」就是由俐通打理。

「(蘋果)每年出產的新機最後有三?%到四?%被淘汰,再由我們幫忙回收、清點、運回工廠處理。」俐通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戰略官李智星接受本刊採訪時說。

不只蘋果手機,俐通在全球共有二十一座工廠,每年還幫微軟、亞馬遜等各大品脾處理不要的電子產品。

回收手機看起來簡單,背後卻有大學問。

李智星說,各國對於電子產品處理的法規都不同,例如蘋果合作廠商每拆一支手機,得符合五十多項規定,經過十個步驟,如,清除數據、檢測功能、判斷處理方武、用粉碎機裁切手機等,每道動作,都得蘋果同意才能執行。

難度:手機變薄了,拆機更複雜

「會做(手機)不一定會拆,新機製造追求效率,可以用超強黏合劑把零件黏起來,但你拆手機,又不能把它拆壞,每支手機經過兩、三年使用,狀況五花八門,拆解動作很難一致化。」尤其,當智慧型手機越做越薄,拆解技術也更困難。

同時,為了避免手機或零件外流,被非法業者做成假貨販售,俐通建立一套追蹤系統,每回收一支手機,從哪來,最後又去了哪裡,必須透過產品編號,即時追蹤,掌握流向,一一向蘋果報告,絕對不能讓它出現在不被允許的地方。

拆解後的零件有多種重生的可能性,例如無人機鏡頭,很可能就是用二手機的鏡頭製成,或把裡頭的玻璃、金屬粉碎後回收,交給其他業者處理,重新製成材料,再次投入手機零件生產或賣錢。而且,每一百萬支手機,就可以提煉出五十公斤的黃金!

效益:手機再創30%價值

「如果一支一百美元的手機,經過妥善處理,平均可以再創造三?%的價值,這些零件只要還能用,也可以成為其他產品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到三、五年後變垃圾,才想到回收。」李智星說。

藉由和俐通等回收商合作,去年蘋果拆解、再利用的零件已超過兩千七百萬公斤,未來更計畫蓋太陽能工廠生產iPhone,貫徹循環經濟。

更擴大一點來看,全球大公司從飲料業的可口可樂、電子業的飛利浦、服飾業的H&M、都開始投入這場廢物變黃金經濟活動。

寶特瓶變床單可口可樂,為回收開發植物製瓶

你可曾想過,如果你下榻五星級飯店W飯店,房間裡睡的床單,很有可能就是用可口可樂寶特瓶做成的?

為了物盡其用,可口可樂投資逾新台幣四億二千萬元重新設計產品,開發出一款植物材料製造的寶特瓶(PlantBottle),它看起來跟一般的瓶子沒兩樣,製造過程中,卻減少三?%的碳排放量,重量也減輕三成以上,即便埋在土裡,也能自然分解。

截至去年六月,可口可樂已生產超過三百五十億個植物寶特瓶,賣到近四十個國家。這項技術,美國番茄醬大廠亨氏(Heinz)等業者也將跟進。

最後,它更賦予回收來的寶特瓶新生命,打造新的品牌和產品。

二?一三年,可口可樂推出Ekkocycle品牌,把從全美回收到的二十六萬多個寶特瓶,經過切碎、融化、拉絲等過程,製成聚酯纖維,每三十一個寶特瓶,便能做成一張床單,提供給w飯店全球八千鄉間客房使用。不只床單,可口可樂還把寶特瓶做成的T恤、背包、智慧手環各種產品,成為其推動循環經濟下最創新的案例。

應用:水也搞循環,效率增2倍

此外,可口可樂旗下多達五百個品牌、三千六百種產品,一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但因為產品製造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二??八年以前,在開發中國家大舉興建的工廠,每年消耗水量超過三兆升,在印度還曾因造成當地缺水,引起人民上街頭抗議,換來「生態殺手」罵名。

近年可口可樂也從水資源利用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在各國工廠加裝節水設備,透過即時監測系統掌控排放量,連馬桶用水都得斤斤計較,把原本浪費的水,回收到機器使用,並蒐集雨水協助工廠設備散熱、冷卻,讓水做到重複使用。

王於無法回收的水,經過層層淨化、過濾後,則提供給當地社區使用。例如,二?一一年,可口可樂先在中國第一大蔗糖產區廣西試點,將處理過的廢水用於蔗田灌溉,並根據當地氣候、地形,打造滴管灌溉系統,用水效率因此提高兩倍以上,每年為當地節省五億升的水源,直接受益的蔗農更達六千人。

「雖然,推動循環經濟會對我們原本做事方武造成改變,內部也會有抗拒,但我們只能克服它,把它視為打造新產品的契機。」可口可樂西歐環境可持續發展總監薩皮羅(Ulrike Sapiro)說。

污染區做文化聚落荷蘭轉換廢資源,商機二千四百億

場景轉換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邊的布克斯羅特漢(Buiksloterham)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造船為主要產業,陸續吸引殼牌石油、福克飛機等企業投資,卻因為荷蘭朝金融服務業轉型,走向衰退,只留下嚴重的重金屬一污染問題,淪為閒置空地。

直到近年,當地新創公司、公民團體扛起重建計畫,從有效利用廢棄物、污水做起,建立精煉廠蒐集區內各種資源,例如回收化肥發電,雨水淨化後取代一般用水,找尋廢棄建材改造船屋等,再配合即時監測系統,掌控電力、水源使用狀況,避免浪費。

現在,你來這裡的咖啡廳,吃下肚的生菜沙拉,是用民生廢水灌溉、種植而成,吃不完的食物,還能提煉成有機堆肥種菜,甚至用沼氣發電轉換成燃料,減少咖啡廳煤氣使用量,全區朝自給自足目標邁進。

從荒蕪到重生,該區蛻變為阿姆斯特丹最知名的文化聚落,吸引超過二百五十家微型企業進駐。循環經濟也為荷蘭創造每年逾新台幣二千四百億一元的商機,以及五萬個工作機會。

看似無用之物,卻可能是一座寶礦;看似不起眼的生意,背後卻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市場。從一支二手機的全球之旅,到各種循環經濟創造的價值鏈,告訴我們的已經不只是環保或公益,而是新的競爭力與創造力。

撰文者康育萍、劉奕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