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去年接收的外來人口中,三分之一是敘利亞難民,優先施政目標,就是盡快將他們融入德國勞動市場。 去年難民危機達高峰時,德企高層對難民在德國的前景樂觀,認為可為德國下個經濟奇蹟奠下基礎。 如今對難民來填補人才缺口,這樣的期望已大幅縮減,主要問題在於,難民缺乏專業資格與德語能力。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日前一項調查顯示,德國三十家頂尖企業總共僅雇用五十四名難民。德國副總理隨後寫信給這些公司的管理層,要求他們雇用更多難民。 去年德國接收了約一百萬的外來人口,當中約三分之一為敘利亞難民,梅克爾(Angela Merkel)政府以將盡快把難民融入德國勞動市場列為優先施政目標。 德頂尖企業僅用54位難民因多數人未受過科學、職業訓練雖然德國勞動市場有大量職缺(六月時達六十六萬五千個),難民就業已證實比想像中困難。 《法蘭克福彙報》調查德國三十家頂尖企業,發現它們總共僅雇用五十四名難民,而且當中五十人是由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 一家公司雇用的。 德國副總理暨經濟部長、社民黨領袖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在寫給這些大公司的信中表示,撐起德國中產階層的中小企業已致力替難民融入就業市場鋪路。「但因為沒有你們這些德國旗艦企業的參與,這條路尚未完成,」他寫道。請大家證明一件事:本國最大規模的公司不但擅長營利,還很懂得協助難民融入社會。」不過德國製藥集團拜耳(Bayer) 一名發言人表示,雖然難民態度積極而且願意學習,「但他們來自不重視科學教育的國家,你必須懂科學才能在拜耳工作。」他表示,拜耳迄今一名難民都沒雇用。 去年難民危機達到高峰時,德國企業高層本來對難民在德國的前景相當樂觀。汽車廠商戴姆勒的執行長蔡澈(Dieter Zetsche)當時表示,這些難民可能為「德國下一場經濟奇蹟」奠下基礎。 但是在此之後,人們對難民填補德國人才缺口的期望已大幅縮減,權威人士表示,主要問題在於難民缺乏專業資格與德語能力。 官方統計顯示,在目前登記求職的近三十萬名難民中,七四%不曾接受職業訓練,四分之一甚至沒有學校畢業證書,僅九%有學位。 另有證據顯示,數以萬計的人未能得到制度的保障,既失業又失學。 德國聯邦就業局六月三十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萬一千名難民失業之餘,未能獲安排就學或接受職業訓練。 賓士等公司設實習計畫 難民不想當學徒,有缺沒人來《金融時報》接觸的一些德國公司駁斥副總理嘉布瑞爾的批評。德國軟體業者SAP一名發言人表示:「對許多公司來說,關鍵在於成本,他們必須衡量自己是否負擔得起請一個沒有相關資歷、語言能力也不足的人。」戴姆勒一名發言人則暗示,嘉布瑞爾不切實際。他說:「人人都想有馬上解決問題的方案,但現實中沒有這種東西。」數家公司表示,它們已為難民設立特別的實習和學徒計畫。戴姆勒的計畫幾乎是最大的,上半年有三百名尋求庇護者通過該公司為期十四週的「過渡實習」計畫。 戴姆勒表示,四十名在斯圖加特附近的賓士車廠工作過的實習者,多數已在汽車業找到工作,或可以選擇在戴姆勒當學徒。 鋼鐵業者蒂森克虜伯 (ThyssenKrupp)巳則是特別為難民增設二百三十個實習職位和一百五十個學徒位置。 但在多數其他公司,這種計畫的規模小得多。例如德國公用事業集團Eon為難民提供為期九個月的職業訓練課程,只有十五個名額,另有四名難民在該公司接受入門訓練。 該公司一名發言人表示,問題之一是難民不想長期當學徒。「許多難民希望很快開始工作,他們也確實有此必要,但訓練需要頗長的時間。」柏林科技集團Rocket Internet表示,該公司為難民提供兩個實習位置,但卻找不到人。拜耳的進階訓練課程有二十個名額,但現在仍有十個懸缺。 有人把問題歸咎於德國的官僚規定,尤其是對難民居住地點的嚴格限制。 SAP發言人說:「難民往往因為住得太遠,無法去願意請他們的公司上班。對我們來說,如果難民可以自己決定住在哪裡,這將大有幫助。」“許多難民希望很快開始工作,他們也確實有此必要,但訓練需要頗長的時間。”撰文者查贊、馬基Guy Chazan、Pa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