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檢驗陽性農產品就地銷毀:四川農貿市場為啥這麽牛?

在四川省廣安市臨港市場的入口處,擺放了一塊大型電子顯示屏,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市場產品抽檢信息。

“每天都在檢測,按照貨物到場時間的不同,水產一般晚上到,蔬菜水果一般淩晨4點多到,但是無論哪一批貨物到,早晨八點來這個市場的人,都能從這個顯示屏上看到自己所要買的品種的抽檢信息。只有檢測的貨物才能進場。”臨港大市場的開辦者劉祥斌表示。

這塊碩大的顯示屏是2015年建成,主要用於農產品檢驗檢測結果信息的發布和公示,以及食品安全知識、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顯示屏是監管部門的手段和載體,是群眾監督和共治的眼睛。

這個占地204畝,總建築面積22萬㎡,總投資10.2億元建設的市場,設置有蔬菜區、水果區、糧油區、水產區等。現入駐有商家371家,每天交易量達700多噸,日交易額600多萬元。該市場是四川省重點項目,四川省內貿服務業重點項目,也是廣安歷史上規模最大、配套最好、功能最完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產銷互動”的農產品、食品集散中心。

“目前進入市場不需要交錢,也不需要交租金。但是抽檢比較嚴格,他們每天都來查進貨票據和抽檢。”一位市場的業主表示。

為了能夠達到及時的抽檢信息,臨港大市場食品快速檢測中心與市場同期成立,快檢室常設兩名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抽檢監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每天會有專門人員負責從市場上抽取各20個品種的水果、蔬菜樣品送入檢測中心,由我們對樣品進行檢測,並將檢測結果定時在公示欄上進行公示。同時,數據也會同步到市食藥監管部門予以備案審查。對檢驗結果為陽性的農產品就地銷毀,對結果為弱陽性的通報產地,同時報告市食品監管部門。”快檢室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到。

抽檢信息不僅僅只能從大屏幕看到,在市和園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指導下,市場投資120萬元建設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通過該體系,可以使得二維碼隨貨流轉,監管部門、商家、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等讀取產品產地、商家、檢測甚至用藥等信息。

“該體系以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準出管理為核心,按照‘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公眾可查’的要求,以二維碼為產品標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建立農產品經營主體信息庫,並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等制度,逐步建成了從批發到零售的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廣安市食藥監局局長屠明春表示。

在市場內廣安益達農業有限公司,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通過手機掃描產品二維碼,就可以讀取到所購買的產品品種、產地、農戶信息、蔬菜檢測結果、批次數量及經轉批發、零售商的相關信息等。

“目前是以二維碼為產品標識,附在各類食用農產品包裝上,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建立農產品經營主體信息庫,並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等制度,逐步建成了從批發到零售的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劉祥斌表示。

目前,廣安市內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也都在臨港大市場內設置有批發點。市場內進口水果大多來自於美國、南非、越南、泰國、緬甸等地。市場內糧油區入駐了3家特大糧油批發商,他們共擁有62個糧油品種的廣安地區總代理權。目前,市場內產品的銷售範圍己覆蓋廣安主城區,並擴展到廣安市各區市縣,進而輻射到南充、蓬安、合川、潼南等地,初步成為了川東北農產品的集散交易中心。

不合格農產品自動禁入

不同於廣安大市場做法的成都,利用“互聯網+”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電子追溯模式,把農產品到商務平臺的捆綁在了一起。

2015年3月,通過政府招標,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成都市食品溯源電商平臺(以下簡稱“溯源平臺”)第三方建設和運行公司。

“溯源平臺設定了自動化快檢準入程序,每日進行農藥殘留抽檢1200余批次,每批菜品都要出具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快檢結果通過互聯網傳遞到後臺,不合格食品自動禁入。” 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川江表示。

“溯源平臺”是采用“互聯網+”實現食品安全溯源監管和促進電子商務經營的管理模式,創造性地將政府監管與企業經營結合起來,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在溯源平臺上,點擊任何一條信息,就立即可以看到溯源信息,包括買家的地址、下單時間和購買量以及收貨時間,同時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的信息也可以看到,包括檢測項目、檢測結果、檢測時間、檢測人員及檢測單位等。通過手機APP掃描二維碼,可以看到采購的所有信息,從合作社或者市場的蔬菜。

“溯源平臺上的食材主要是來自合作社,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農貿市場,都是由穩定的供應商提供。而從這個平臺采購的客戶,主要客戶是小型餐飲店、酒店及學校、機關食堂等,因為菜價比農貿市場便宜約40%,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劉川江表示。

截止6月15日,“溯源平臺”註冊用戶達9800余家,遍及成都主城區和部分縣市,對外發展到重慶、昆明、西安、青島、青海、武漢、德州及省內的遂寧、南充、巴中等。每日下單4002家,包括零售經營者38家、醫院食堂36家、大型酒店72家、學校食堂456家、社會餐飲3400余家。實現單日食材交易額超過450萬元,農產品日交易量超過500噸,日產生溯源數據20萬條。合作農業基地3萬余畝。

目前,由於食品來源、抽檢、配送等信息在平臺上全面共享,監管部門只需點一點鼠標,數據即可呈現,改變了以往查看紙質臺賬的監管模式,大大降低監管難度,提高了監管效率。 用戶在平臺上享受采購、抽檢、配送、查詢“一條龍”服務,全過程無縫對接,極大地提高了各環節用戶對溯源體系的參與積極性。

以監管現代化為目標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通過強大的檢測能力,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來源可追、去向可查、過程可控、責任可究的食品流通電子追溯系統,力爭到2020年底,成都市市食品年均檢驗檢測樣本量達到9份/千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