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不良資產”成香餑餑 “債轉股”誰來主導?

銀監會日前就《關於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處置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向相關機構征求意見,並提出對骨幹企業探索“債轉股”方式。另外,山西銀行業近日宣布將針對七大省屬煤企的銀行貸款全部重組為轉型升級中長期專項貸款,涉及資金達4000多億元。這表示,上半年略有遲滯的過剩產能金融債務重組正在提速。

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亟待升級,產能過剩問題逐漸暴露,債務杠桿高企。在業內人士看來,從鋼鐵煤炭行業探索啟動“債轉股”,有利於深化落實供給側改革。不過,現在的問題是,誰來主導推進“債轉股”?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市場上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混業經營是趨勢,應該修訂相關法規,由銀行主導債權轉股權;另一種觀點認為,四大AMC(AssetManagementCorporation)最具有不良資產處置的經驗,應該由AMC來主導;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不良資產與正常資產並無本質區別,任何符合一定條件的市場主體都應該有資格參與,民間資產管理公司也應該有參與資格。

AMC欲搶先

不良資產管理行業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點,經濟增速放緩、銀行不良上升,不良資管的經營規模反而會逆勢擴張。

截至2015年底,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1.27萬億,較上年底增加4300億,連續16個季度反彈。不良貸款率達到1.67%,較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連續10個季度上升。與此相對應的是AMC管理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的大幅上漲。

以四大AMC之一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為例,2015年公司根據銀行業資產品質的周期性波動,集中資源發展不良資產業務,收入規模也持續增長,不良資產經營資產達到3701.3億,較年初增長30.6%,占集團資產總額的42.7%。不良資產業務收入406.5億,同比增長41.9%,占集團收入總額的53.9%。

2015年底,中國華融收入總額753.86億,同比增長47.6%;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144.82億,同比增長35.9%。報告期內總資產規模6665.5億,同比增長44.3%。

看好不良資產處置的不只是國內機構。從去年開始,橡樹資本(OaktreeCapital)、高盛、峰堡基金(Fortress)、龍星基金(LoneStarFunds)、KKR、法拉龍(Farallon)、阿波羅(Apollo)等國際投資機構都在快速搶占中國不良處置市場。

經濟低速增長期中,不良資產也逆勢成為機構眼中的“優質資產”。

今年3月,中國華融董事長、執行董事賴小民就曾表示,國家正在就債轉股的相關政策進行研究,AMC在債轉股當中將承擔主要角色,中國華融將爭取成為第一批實施債轉股的試點單位。在他看來,新一輪債轉股應該以資產管理公司為主導,因為法律賦予了資產管理公司這個職責,且資產管理公司有多年的專業經驗,有人才、技術儲備。

7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為破解投融資難題再出新政,其中明確提出“開展金融機構以適當方式依法持有企業股權的試點”,這也意味著“債轉股”落地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

而銀監會前述《意見》的下發,也增加了由AMC來主導本輪債轉股的可能性。據財新報道,《意見》提出,支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地方AMC,對鋼鐵煤炭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由於本輪鋼鐵煤炭企業相對於1998年企業規模更大、債權債務關系更複雜,我們認為其債轉股可能會采用分散轉換和集中轉換兩種方式。”有機構人士分析認為,本輪債轉股很可能形成以四大AMC為首、地方AMC為輔以及少數民營AMC構成的不良資產管理處置機構的格局。

銀行有“不甘”

4個月之前,由銀行來主導債轉股還是市場的主流聲音。4月初,有媒體報道國開行一位高管稱首批債轉股規模為1萬億元,預計在三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化解商業銀行的潛在不良資產。海通證券姜超團隊當時對此評價稱,本輪債轉股或有所突破,“采用銀行主導進行的概率較高”。

在他看來,債轉股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銀行主導型債轉股,即“國家允許商業銀行持有一定數量的非金融企業股權,商業銀行對企業的不良貸款直接轉換為商業銀行對企業的股權”;另一類是政府主導型債轉股,即“集中式不良資產處理模式下通常被采用,商業銀行將不良貸款剝離至政府設立的處置機構(如AMC)中,再由處置機構將債權轉換為對企業的持股”。

他認為,政府主導型更適用於不良貸款率畸高、需快速處理的階段,亞洲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通常超過30%,而目前我國不良貸款余額逾2萬億,不良貸款率約2%,整體可控,因此本輪債轉股,銀行主導進行的概率較高。

不過,隨著討論的深入,銀行主導“債轉股”可能出現的問題令人擔憂。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相關研究,由銀行主導債轉股,首要的問題是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底線可能會被擊穿。

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規定,商業銀行被動持有的對工商企業的股權投資,在法律規定處分期限內的風險權重為400%,兩年後上升為1250%,而正常貸款的風險權重僅為100%。這對銀行的資本金要求就會大大上升,需要大量補充資本或減少分紅。如果監管部門給債轉股的資本占用開“天窗”,這樣會違背巴塞爾協議Ⅲ,擾亂國際金融秩序。

其次是混業經營的風險。盡管債轉股可能使金融機構成為問題企業的重要股東,但金融機構本身並不是“實業運營專家”,它們作為股東積極努力介入的效果可能不顯著。隨之而來的銀行和企業的報表如何合並、銀行有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該怎樣設立銀企之間的風險隔離機制,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不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AMC主導債轉股也存在問題,比如會壓低銀行資產價格,銀行的債轉股動力會大大削弱。他認為,應該放開不良資產市場,由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其中銀行可以探索“債轉累積優先股”模式。

他認為,與普通股相比,優先股具有固定收益、優先派息、優先清償、權利有限等特點。債轉累積優先股對企業和銀行是雙贏的。優先股約定有固定回報,但卻無需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只有在企業有利潤時才要求分紅,因而,有助於幫助企業渡過暫時的難關。但是,只要有利潤就必須分紅的規定,又可以有效遏制企業逃廢債的動機,避免了銀行權益受到損害。

同時,還有助於遏制僵屍企業債轉股的動力,有利於避免銀行對企業正常經營的過度幹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維持資本充足率面臨較大壓力,較高的風險權重會使資本消耗過多,由此導致維持資本充足率難度進一步加大,弱化了商業銀行參加債轉股的激勵。”魯政委表示,而累積優先股在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限制之下還有空間。

“民間AMC”躍躍欲試

90年代的“債轉股”承擔多種角色,與之不同,本輪“債轉股”的定調就是要市場化。今年6月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說法一直被反複引用,也被認為是目前對“市場化債轉股”的權威解釋。

他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債轉股一定是市場化、法治化的,是整體降杠桿的綜合性的措施之一。總體上降杠桿,要遵循市場化、法治化,作為降杠桿措施之一的債轉股,也要遵守這個原則。

所謂市場化,一是實施債轉股的對象完全由銀行和企業自主選擇,公平交易,而上一輪是由政府指定脫困企業;二是債權轉讓價格由市場主體自主定價,上一輪是由四家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按照賬面價格接受壞賬,沒有做損失處理和打折;三是債轉股的風險自擔,上一輪是損失由財政全部“兜底”。

“核心是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原則。政府不兜底損失,就沒有了‘唐僧肉’,避免大家合謀來獲取‘免費午餐’。不同市場主體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獲得利益最大化,這是避免企業逃廢債、防範道德風險的根本方式。”孫學工表示,此次還會有一個負面清單,明確失信企業、僵屍企業不能進行債轉股。

在魯政委看來,當前這樣的背景下,放開不良資產經營非常關鍵。“雖然一些省份已有自己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但是規模尚小,整體上還是四大AMC壟斷。”他分析,這就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是AMC對銀行的收購項目壓價,二是四大對規模較小的資產項目沒有興趣。

他認為,不良資產與正常的資產相比,並沒有太大的特殊性。考慮折價、充分信息披露的情況,任何一個正常的主體都應該是允許參與這個市場。而且,四大AMC在不良資產經營方面,並非在每個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

比如,有的不良資產可以通過財務重組實現管理,投行能力很強的證券機構就有優勢;比如說有的企業需要破產清算,那麽會計師事務所就比較有優勢;再比如,不良資產經營當中最關鍵的“法寶”就是以時間換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保險機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事實上,在過去的七八年時間當中,已經有民間的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布局。“我們對不良資產的定義,就是特殊資產。從原來銀行的不良、到非銀行金融機構、到非金機構,都是我們的目標業務。”新大唐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新大唐”)董事長張納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信托、PE的不良、企業有風險的應收賬款,都屬於特殊資產。

新大唐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民間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在全國範圍內從事特殊資產並購、重組、債轉股、資產打包轉讓等特殊資產管理業務,目前管理規模200億,累計管理500億。

張納新告訴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一批海外基金進入中國不良資產市場,國內也有一批民間資管公司開始布局不良資管業務。目前對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民間資管公司還沒有辦法參與,牌照受限制。一般需要與四大AMC合作,未來可能還將與地方AMC合作。與官方AMC相比,民間資管公司在處理資產包的過程中,會更加精細化。

比如對資產包中的個別企業項目實行“債轉股”。首先,對資產包進行分類,挑選其中未來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當下有經營困難的企業;然後,對目標企業的債務問題進行評估,只選擇債務“幹凈”的公司。“對我們而言,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做債轉股,”張納新表示,單純因為資金鏈危機而難以經營的企業,是非常好的“債轉股”標的。

作為典型的逆周期行業,業內常常將以不良資產為主業的機構稱之為“禿鷲”,這是其特殊經營模式給市場造成的印象偏差。如張納新所說,經濟上行期,不良資產處置快,但可以收購的不良資產少,業務規模就難以做大;經濟下行期,可以收購的不良資產多,規模膨脹快,但是處置難度加大,對資產處置團隊的專業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不可否認,這種特殊的經營模式,對平滑經濟周期波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給面臨危機的企業提供了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以時間換空間”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