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新養老保險服務,推動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和落地實施,推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擴面,加快養老社區發展。”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近日召開的“十三五”保險業發展與監管專題培訓班上表示。
事實上,我國一直努力完善“養老三支柱”,但第二、第三支柱的發展仍顯緩慢,而遲遲未出臺的稅延養老保險試點一直被認為是會推動第三支柱發展的一劑“強心針”。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出席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上海峰會時表示,當前個稅改革是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機遇期,發展我國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要與個稅改革相結合。目前個稅改革方案已在人大審議,努力加入養老第三支柱個人稅前抵扣或者延遲是個機遇窗口。
個稅改革成第三支柱建設機遇期
“我國社會在人口結構上面是比較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中等收入,但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直逼發達經濟體。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養老的需求帶有超常規增長。我們可以觀察到供給不足比較嚴峻。”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論壇上表示。他舉例稱,北京市財政支持的某口碑較好的社會養老院登記排隊時間已接近十年左右。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總裁霍聯宏則強調,近年來養老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焦點話題:一方面希望能夠解決養老服務的供給,為不同年齡段的老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類養老服務;另一方面,需要解決養老服務所帶來的養老資金的供給。
為此,專家們均強調,需要盡快完善“養老三支柱”的頂層設計,即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三支柱全面平衡發展。
姚余棟表示,三支柱體系的優勢有:有助於應對老齡化風險,減少養老金缺口;理清政府和市場關系;有助於實現再分配性與激勵性的兼容;重視投資增值;成本相對較小。他認為,在三支柱中,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第三支柱替代率將超過第二支柱,所以目前應該將更多的發展重心放在第三支柱上。“美國IRA計劃(相對於我國第三支柱)資產規模已達到7.44萬億美元,占GDP的比為42.8%,遠超過401K計劃(相對於第二支柱)的4.57萬億美元。”
他提出,我國的“養老三支柱”未來應爭取做到“413”格局,即第一支柱保基本,養老金替代率40%;第二支柱養老金替代率10%,用以錦上添花;第三支柱養老金替代率30%,盡量做大做強。
姚余棟表示,當前個稅改革是發展我國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設的重要契機,發展我國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要與個稅改革相結合。他建議說,比如在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中,設置激勵性政策,豁免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退休賬戶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資本利得稅,提高個人養老賬戶參與率,撬動第三支柱的發展。
“據報道,目前個稅改革方案已在人大審議,努力加入養老第三支柱個人稅前抵扣或者延遲是個機遇窗口。”他表示。
另類投資將成養老金投資未來重點
從國際經驗來看,養老金作為長線資金,對資本市場、實體經濟均有不可忽視的長期支撐作用。“因為養老金制度的設計才能夠有‘長錢’。只有這種‘長錢’才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穩定基石,也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壓倉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鐘蓉薩表示。
那養老金在我國未來的投資路徑和方向是怎樣的?
對此,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蘇罡表示,中國養老金的市場化特征是總體規模非常小,2015年GDP總額為67萬億元,商業養老保險也面臨巨大的空間,隨著三支柱設計有可能會給整個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
“養老金在公開市場如證券、股票、基金等和另類領域的投資潛力都十分巨大。債券投資在短期內依然是養老金主要的投資標的,同時,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也仍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蘇罡強調,另類投資將是養老金未來重點發展方向,投資於合格的產業基金,可投資規模不可超過基金資產的20%;可向工商企業直接投資,不得超過基金投資10%。
蘇罡建議,養老金參與實體經濟的投資,一是做好大類資產配置,“現在優質資產非常稀少,但是其實還是能力的問題,應當加大對非公開市場合理的配置比例來提升整體的回報率” 。二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建設對養老金客戶負責任的資管平臺。三是加快養老金參與實體經濟建設的創新機制,逐步放開包括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以及資本養老在內的養老金投資範圍和品種。四是境外投資,“從養老金本身的長期投資來看我們需要全球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