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耳其驚魂一夜:註定失敗的政變與埃爾多安的反擊

記者 潘寅茹 樂琰 發自上海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打破了土耳其夏夜的寧靜。

當地時間15日晚,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在舊都伊斯坦布爾,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歐亞大陸的兩座大橋被政變士兵把守,伊斯坦布爾機場外還有坦克部署、F-16戰鬥機在空中盤旋;在首都安卡拉,多地傳出槍聲及爆炸聲,有軍機飛過上空,土耳其議會大樓遭襲擊,官方電視臺一度被攻占,就連戒備森嚴的總統府周邊也冒出滾滾黑煙。

兩大經濟與政治中心城市受制,形勢岌岌可危,正在西南部地中海馬爾馬里斯度假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立即中止休假。盡管埃爾多安在當地度假的酒店遭到了叛軍戰機轟炸,在趕回伊斯坦布爾前,埃爾多安還利用社交媒體向廣大民眾喊話,稱自己仍然控制權力,並號召土耳其人走上街頭支持政府,與叛亂分子對抗。

同時,埃爾多安還把政變的矛頭指向了土耳其宗教人士、目前流亡美國的費特胡拉·居倫(Fethullah Gulen)及其追隨者。

總統及其支持者有力回擊,看似來勢兇猛的政變很快被撲滅。到16日淩晨,總理耶爾德勒姆發表講話稱,情況已經完全得到控制。

最新消息顯示,這場“短命”的未遂軍事政變已造成161人死亡(不包括政變軍人在內),1440人受傷。共有2839名參與此次軍事政變者被逮捕,包括一些高級軍官,有20名叛亂軍人被打死。

用埃爾多安的話來說,他的“肅清”行動才剛剛開始。

中國遊客:躲在廁所不敢動

政變發生當晚,政變軍人不僅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兩座大橋,在伊斯坦布爾中心塔克西姆廣場,軍隊還和警察發生了交火。

在伊斯坦布爾國際機場,大量航班陸續取消,大批旅客滯留機場,甚至連機場櫃臺也一度找不到工作人員。雖然此次政變並未有中國公民傷亡報告,但大批中國遊客的行程安全令人牽掛。

7月16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連線正在土耳其當地的中國遊客湯玥,政變發生時她住在伊斯坦布爾中心塔克西姆廣場邊的酒店。

“我從上海飛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時間15日下午抵達。我訂的酒店就在塔克西姆廣場旁邊,大約步行三分鐘的距離,我吃完飯就回了酒店。”湯玥告訴記者。

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剛剛回到酒店,就聽說發生了政變。

“我有加一些土耳其當地朋友的微信,他們當時就對我說,大橋已經被封了,而且好像幾乎所有的橋都被封了,機場也被封了。我原本的計劃是從伊斯坦布爾去卡帕多西亞的,但是現在我只能待在酒店。一開始我還不是十分擔心,以為沒有那麽嚴重,所以當晚就睡了。”湯玥坦言,最初聽說政變時,還是比較淡定的。不過,很快,湯玥就發現,事態遠比其預計的要嚴重。

“半夜三點半的時候,就發生爆炸了,而且威力非常大,我感覺到整個房子都在搖,我睡的床也都在搖!聲音特別特別響,就感覺是在我旁邊發生的一樣!可能因為我住的酒店距離塔克西姆廣場太近了,所以感覺非常強烈!”湯玥回憶道。

“不僅如此,我還聽到各種槍擊聲、子彈飛過的聲音,還有飛機飛過的聲音,我不確定是不是戰鬥機,然後我就一直躲在酒店廁所內不敢動。”湯玥透露,其目前還身處伊斯坦布爾,但一切安好。

目前當地局勢已經漸趨平穩。本報記者從攜程在土旅遊團領隊處獲悉,當地時間17日淩晨伊斯坦布爾回上海的航班有望恢複正常,滯留的中國遊客最快將從當天起陸續回國。

政變背後勢力薄弱

此次政變在不到24小時內就草草收場,未能撼動埃爾多安執政的基石,但也引發了諸多猜測。

土耳其當地人錫納(Fatih Sinar)通過社交媒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在土耳其社會有兩派意見,支持埃爾多安的則認定“居倫勢力”就是幕後主使;反對埃爾多安的勢力認為這是場由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的鬧劇。

當然,土耳其問題專家並不認同後者的“陰謀論”。

上海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晨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埃爾多安如果這樣做將會冒極大的政治風險,這對於他絕對是得不償失的。“從當前土耳其政治局勢的發展、埃爾多安個人在土政壇縱橫捭闔的手段來看,埃爾多安缺少這樣的動機。盡管自從2013年以來,土耳其的政治局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軍隊直接動用武力顛覆民選政府的舉動,這從1980年土耳其政變後就未曾出現過。”楊晨說道。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也不認同陰謀論。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這是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的鬧劇的話,一旦敗露,對他的政治聲譽是毀滅性的打擊。他沒有任何必要這樣做。”

孫德剛更願意將這場未遂政變定義為“未經過精心策劃的政變”。在他看來,背後的力量應當是“居倫運動”串通了軍隊部分的世俗力量,但這兩股勢力很薄弱。“軍方的高層,包括各大軍區的參謀,還有民眾、議會中的反對黨都反對軍隊幹政,這與之前土耳其發生的4次政變(1960年、1971年、1980年、1997年)有所不同。”孫德剛說道,“這次只是獲得了小範圍的支持,所以結局只能如此。”

2013年是一個重要時點。外界認為,土耳其司法系統發起了一場反腐風暴,讓埃爾多安與居倫成為死敵。當年年底,被認為受居倫影響的司法系統開展大規模反貪腐搜捕,逮捕數十人,包括3名內閣部長的兒子和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行長。

埃爾多安16日已敦促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居倫移交給土方,但美國國務卿克里則強硬回應稱,尚未收到土方引渡居倫的請求,並表示土耳其應“向我們提供能夠經得住事實考驗的證據。我們會仔細甄別,做出恰當判斷。”

世俗與宗教的平衡

除了強勢清除軍方的“異己”勢力、確保軍隊對自己的絕對效忠外,埃爾多安政府在16日將約2745名法官解職,也引起了極大的混亂。

這些法官與這場未遂政變有何糾葛?楊晨表示:“此次解除法官職務的決定是由土耳其法官和檢察官最高委員會發出的,理由是這些法官與參與此次政變的士兵一樣都是‘居倫運動’在國家機構中的滲透者,這仍然是2013年之後正義與發展黨(埃爾多安所屬政黨)與‘居倫運動’鬥爭的延續。只不過,此次政變為埃爾多安及其正發黨打擊‘居倫運動’提供了新的理由。”

目前,國際社會都在密切關註未遂政變後土耳其的走向。埃爾多安治下的土耳其會不會與“國父”凱末爾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時確立的“世俗主義”就此分道揚鑣?

在土耳其共和國前4次政變中,軍隊一直踐行“世俗主義”的路線。不過,在政壇強人埃爾多安近14年的統治中,土耳其軍隊的高層將領已被不斷改換或肅清。

有土耳其前外交官形象地向本報記者描繪埃爾多安篩選政府官員的標準:先看他的夫人是不是正統伊斯蘭教教徒,如果是,再考慮此人適不適合擔任官職。

孫德剛表示:“前幾次政變的確世俗力量把宗教力量給壓制了。但這次顯得更加複雜。”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政變的動機已不僅僅是世俗力量,還有反對埃爾多安集權的聲音,認為埃爾多安打算推行的總統制威脅到了土耳其的民主制度。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未遂政變是土耳其國內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之間鬥爭的結果。此次事件過後,土總統埃爾多安的地位可能進一步鞏固,該國宗教勢力或將進一步增強,而土耳其與美國之間的關系短期可能會受到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