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藍皮書:財政作為土地整治資金來源不可持續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土地整治藍皮書”課題組15日表示,目前由政府財政作為土地整治資金的主要來源顯然不可持續。

該課題組認為,在新時期的土地整治應探索由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元主體形成的外包式、股份式、私營式等不同結構的PPP資金支撐模式。

課題組稱,在此模式下,政府和私人部門(企業或個人)可以依據項目特征、資金現狀和發展預期設計融資方案,可以由政府全額出資企業承包部分工程(外包式),也可以制定各方資金比例和分配預期收益(股份式),或者由私人部門全額負責(私營式),從多種渠道滿足土地整治資金需求,從而多元共投,保障整治工作持續有序地推進。

土地整治藍皮書是全面反映2015年中國土地整治發展實踐、綜合成效、探索創新的年度性研究報告。

藍皮書課題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嚴金明教授表示,未來中國土地整治定位要從“土地本身”到“高位統籌”,從“註重數量”到“四位一體”,從“以地為本”到“以人為本”,從“糧食生產”到“永續發展”,從“保護耕地”到“優化三生”,從“單項推進”到“要素綜合”,從“項目承載”到“全域協同”,從“同質同化”到“差別整治”,從“自上而下”到“上下結合”,從“財政負擔”到“多元共投”。

嚴金明解釋說,土地整治應總體定位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平臺,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路徑,提升民生福祉的發展動力,加強政府治理的突破窗口,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工具。

他說,“十三五”土地整治轉型理念應融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理念,以環境汙染治理與景觀生態質量提升為土地整治核心導向,以改善民生條件、實施精準扶貧和維護鄉土文化為土地整治根本核心,以統籌保障“一帶一路”等國際國內重大戰略的落地實施為土地整治重要任務。

此外,土地整治應兼顧保障糧食供給安全、城市發展安全、生態環境安全,通過在空間劃定“耕地保護紅線”作為“生產線”,劃定“城市發展邊界”作為“生活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生態線”,實現在生產上進一步嚴格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適度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嚴金明說,土地整治應在生活上進一步優化空間形態與建設用地結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鄉生活“人物”並進。在生態上要破解城鄉生態空間萎縮、汙染問題突出與景觀破碎化的問題,通過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強化生態化土地整治技術的應用,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生態、生產和生活的同步重構。

嚴金明認為,土地整治的對象不應禁錮於耕地、集體建設用地等單個要素,要實現“山、水、田、路、林、村、城”七要素綜合整治,即在整治區域中綜合國土、農委、林業、水利、環保等各個部門合力,同步推進山體、水體、農田、道路、森林和城鄉居民點、工礦用地等多種類型的整治,實現生產集約、生活提質、生態改善的“三生”目標。

“應轉變以具體單個項目為整治範疇的固化思維,轉向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和全域整治。”嚴金明說,土地整治的模式設計要擺脫千篇一律、城鄉雷同的同質化趨勢,必須轉向差別化保護城鄉景觀特色和傳承鄉土文明。高度重視保護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古建遺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的鄉土文化,大力鼓勵土地整治以保護鄉土文明為前提,創新性構建獨特模式,構建具有地域特征的自然風貌、建築民居和傳統文化,留住以土地為載體的“鄉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