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期組織了50多個調研組,調研區域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已形成超過80份調研報告。調研發現,當前經濟運行基本平穩,但經濟走勢仍然分化,新舊發展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新動力的成長勢頭正在加快。
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介紹了上述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並回應了一些熱點問題。
用韌勁與狠勁完成五大任務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改革任務是今年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發力重點。隨著上半年已經結束,改革推進成效又如何?
趙辰昕在發布會上表示,經各方面共同配合,下大力氣抓好工作推進和落實,五大任務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國家發改委披露的情況顯示,去產能方面,中國上半年鋼鐵和煤炭企業經營改善。鋼鐵、煤炭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提升,貨款回收有所好轉,市場預期有所改善。
去庫存方面,一是加大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力度。二是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三是支持合理住房消費,出臺了差別化的信貸、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引導住房需求合理釋放,促進商品房庫存的有效化解。
去杠桿方面,降低企業杠桿率。通過綜合施策,引導和促進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降低杠桿,實現標本兼治。降成本方面,主要是減稅、清費。一方面制定了降成本總體思路和《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10多個地區已出臺降成本專項方案。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措施。補短板方面,國家推進專項建設基金工作,優化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等。
趙辰昕表示,解決五大任務,“既要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也要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
下半年去產能形勢依然嚴峻
其中,去產能作為今年的重大任務之一,今年下半年的形勢依然嚴峻。
國家發改委於7月7日就鋼鐵和煤炭去產能任務召開會議,要求所有地方政府在7月底前明確各自的去產能目標,並且必須在2016年底前完成。
根據會議,2016年將壓減粗鋼產能4500萬噸,退出煤炭產能2.5億噸,而此前目標為3~5年內分別去產能1億~1.5億噸以及5億噸。
近日已有廣東、重慶、浙江、山西、四川、青海、貴州、湖北8個省份提出了各自的去產能目標,其中廣東省計劃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屍企業市場出清;青海省初步確定了分類處置的31戶僵屍企業。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避免對僵屍企業“舊情難舍”,通過信貸或財政資源給這些企業繼續輸血。
供給側改革進入新階段,必須同時解決產能過剩和投資回報持續穩定的問題。如何通過市場化而非行政化的手段更是需要關註的原則。
滕泰表示,市場化手段要把握兩個著力點:一是建設強大的要素市場,促進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從舊供給向新供給行業轉移;二是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包括失業救濟、再就業培訓等。只有讓過剩產業的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都轉移到新供給產業,形成新動力、新動能,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本報記者表示,上半年去產能方面的行政幹擾較小,效果良好,下半年要繼續在內部調整結構,加速兼並重組步伐;外部可結合“一帶一路”政策,轉移過剩產能,“淘汰產能必須避免關了又建產生新的過剩產能。”
對於化解產能中所面臨的職工安置問題,胡遲認為,既去產能又保就業要“多管齊下”,多兼並重組減少破產,防止失業;創造新的就業點,大力發展電商、物流等新興服務業;鼓勵創業。
經濟穩健為下半年的改革推進創造環境
上半年基本平穩的經濟運行情況為下半年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從投資結構上看,投資增速雖有回落,但投資結構繼續改善。高技術投資、服務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速。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增速達到6.7%。對於第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速的預測,目前多數機構表示將略低於一季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考慮到一季度貨幣投放較多,而5月和6月貨幣投放明顯減少,二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低於一季度,他個人的預測增速為6.6%。
高盛高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也預測稱,二季度GDP增速可能從一季度的6.7%降至6.6%。同比增速放緩主要原因是去年二季度比較基數偏高,去年二季度更高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強勁的金融市場表現提振了當時的GDP增速。
“從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經濟持續增長。從經濟運行上看,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趙辰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