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部濕地系統圖集出版 湖北被批濕地保護不力

“圍墾使部分自然濕地面積消減”“水土流失、泥沙淤積降低了濕地的調蓄能力”“江湖之間的天然連通性被嚴重阻隔”……

由國家林業局11日出版的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湖北卷》稱,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濕地生態價值認識不足,加上保護管理上存在著薄弱環節,湖北省存在天然濕地面積縮小,逐步片斷化、島嶼化,水生生物逐漸減少,生態質量逐步降低、生態功能逐步退化的不良趨勢。

《湖北卷》列舉了湖北省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四個問題:

圍墾和基建使自然濕地面積減少。分析稱,湖北省是全國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數已達5723.77萬人。人口的持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持續增長,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因而圍墾濕地成為增加土地面積的重要手段。圍墾主要發生在大江大河的兩側以及湖泊的周邊地區,基建占用主要發生在城市濕地。數據顯示,與第一次全國濕地調查相比,湖北省100公頃以上的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10.94萬公頃。

淤積和沼澤化速度加快。調查發現,湖北省的內陸河段、湖泊,由於泥沙淤積、河床及湖床被擡高,排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在農村水網地區,歷史上均有清挖河泥、塘泥作為客源肥土用於種植業的傳統,但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已經很少再從事此類生產活動,小型河、渠、塘長期沒有疏浚,淤積日益嚴重。

濕地資源過度利用。調查發現,湖北省對濕地資源的利用逐漸透支或過支。湖北四湖地區原有的三湖和白露湖現已全部圍墾成糧田,僅存長湖和洪湖。省會城市武漢市,曾因一些商家追逐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政府有關部門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度出現過度圍墾、填湖造陸現象,致使一些湖泊萎縮甚至消失,即便是城中最大的湖泊——武漢東湖,也曾有被圍填的經歷。“省會城市尚且如此,地級市、縣級市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水利工程的過度開發,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

《湖北卷》建議湖北省“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的關系”“積極推進濕地地方立法”“完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建設,加大濕地保護力度”。

在國家林業局11日召開的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中國濕地資源電子圖集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介紹,系列圖書和電子圖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翔實、準確介紹一個國家濕地資源的巨著。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介紹,系列圖書和電子圖集是基於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2009年至2013年)成果而編寫制作的,是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的重要結晶。該系列圖書包括1本總卷、31本分卷、1198萬字,共有1610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編寫。

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率5.58%,受保護濕地面積2324.3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為43.51%,調查技術手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按照《濕地公約》的規定,我國濕地分為5類,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579.59萬公頃、河流濕地1055.21萬公頃、湖泊濕地859.38萬公頃、沼澤濕地2173.29萬公頃、人工濕地674.59萬公頃。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內蒙古、黑龍江4省(區)濕地面積均超過500萬公頃,約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50%。全國共有577個濕地自然保護區、468個濕地公園。

與我國1995年至2003年進行的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總面積減少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減少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濕地面積年均減少率為0.92%,自然濕地年均減少率為0.97%。全國受保護濕地面積為2324.32萬公頃,增加525.9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43.51%。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在發布會上表示,該系列圖書和電子圖集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濕地政策法規制定、濕地文化建設、重大規劃編制、履行《濕地公約》和開展國際合作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相關科研機構提供了濕地方面的基礎研究數據。

張永利說,該系列圖書和電子圖集的出版,不僅是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和濕地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也是我國對世界濕地文化發展作出的一個巨大貢獻。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資源資本。圖為湖北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攝影/章軻

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中國濕地資源電子圖集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中國濕地資源電子圖集。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