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6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6.4%。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17年中國進一步出現經濟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
這是7月9日上海財經大學發布《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下稱《報告》)的結論。
上述《報告》認為,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依然面臨包括通縮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等十大內部和外部風險。
《報告》課題組首席專家黃曉東表示,要中國經濟中短期內恢複較高增速,經濟政策的科學制定仍起到關鍵作用。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且貨幣政策寬松效果有限的情況下,當前最適宜的政策選項,是通過財政政策的適度刺激和引導,控制風險,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具體可實施更加積極的結構性減稅、減費政策,對沖人口、土地成本剛性上漲對企業的負面沖擊,同時加大對民生公共領域的投資並推廣PPP模式,但需要適度增加財政赤字。
同時,由於當前物價水平相對比較穩定,還存在一定的政策空間來進一步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向市場註入流動性,這對投資促進的效果要好於降息,但要註意有效、定向降準,以防止普遍降準可能帶來的金融資源錯配的進一步惡化。
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和建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宏觀經濟政策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引導好發展預期,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社會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
《報告》進一步給出了詳細的數字——基準情景下,要保證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5%,預計全年財政投入需達到19.03萬億元,超出預算(18.07萬億元)5.3%;全年財政赤字達3.14萬億元,超出預算9563億元,赤字率將達到4.3%。
2005年後,隨著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中國赤字率相應降低。2008年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至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5%、2.1%、2.1%和2.4%。
到了2016年,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力度,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
報告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不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掛鉤、相融合、相促進,其增長效應都是短期的,治標不治本,且從實際效果看正呈現邊際遞減的趨勢。
因此,提高市場效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增長註入新動力。不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有效市場制度供給。
報告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以深層次市場化制度改革為內涵推進及讓各種所有制公平競爭,以此提高市場效率,建立維護和服務型有限政府,提振民間信心和民營經濟大發展。
此外,報告稱,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快速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
根據銀監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921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17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
按照監管規定,商業銀行按照風險程度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註、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前兩類為正常貸款,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78.3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75.1萬億元,關註類貸款余額3.2萬億元。
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7月7日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近3年來,中國銀行業面臨著自2004年國有銀行核銷處置不良資產、改制上市以來最嚴峻的經營壓力,並且這種壓力短期內難以扭轉。
至今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不良率突破2%,達到2.15%。
報告稱,不良貸款比例上升較快的行業是制造業、采礦業和批發零售業,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都比較嚴重,六大產能過剩行業在2016年將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增加0.3~0.9個百分點,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上升的貢獻率,將超過1/4。
去產能特別是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是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7月7日在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要確保2016年去產能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今年的去產能目標,是壓減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占2015年粗鋼產量的5.6%),退出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占2015年原煤產量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