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作“快手”藥明康德或將在不久後完成旗下所有業務的分拆上市計劃。
近日,一位接近此項IPO項目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此次分拆上市,藥明康德主營業務部分將采取借殼的形式在內地A股上市,而生物制劑部分(藥明生物)將會被剝離,獨立赴港上市。
業內人士預計,該兩項上市任務完成後,藥明康德總估值或將超越目前A股市值第一的恒瑞醫藥(600276.SH),目前恒瑞的市值接近千億。
而根據此前彭博社的報道,目前藥明康德已經聘請美國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來安排生物制劑業務的上市事宜,該業務的估值約15億美元,或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其將於A股市場進行資本運作的主體業務部分將遠超生物制劑業務部分的融資估值。
據悉,兩項IPO計劃目前均已在運作過程中。該知情人士透露,該兩項部分將會很快上市。
去年12月10日,中概股無錫藥明康德在當日收盤後宣布完成私有化,從紐交所退市,市值33億美元。從2015年8月初次宣布私有化至私有化完成,藥明康德僅花了四個月不到的時間。
此前亦有接近藥明康德高層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藥明康德完成私有化後將會選擇分拆為三大類業務分別上市的形式。目前來看分拆三大業務分別上市將於新三板、A股以及港股資本市場分別完成。
去年5月,藥明康德旗下合全藥業已完成新三板掛牌,打響了回歸上市的第一槍。根據其掛牌新三板時提供的相關資料,合全藥業的主營業務是為跨國制藥企業提供定制的醫藥生產研發外包服務(CRO業務),根據其今年6月公布的2015年年報,合全藥業2015年度營業收入12.69億元,同比增長17.78%;凈利潤3.30億元,同比增長38.27%。
而將於港股上市的生物制劑部分業務—藥明生物也已於去年在無錫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美元,該項目完工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采用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的動物細胞培養生產設施,同時也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生物制藥生產工廠。
精準醫療部分的的業務有望成為此次藥明康德登陸A股市場的重頭戲:以近年來藥明康德重點布局的基因部分業務為例,通過快速並購,藥明康德在兩年時間內基本實現了基因測序上下遊產業鏈的布局,並在今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了針對基因測序消費級市場的產品“明碼雲”,布局終端市場業務。
實際上,自近幾年開始,以CRO業務起家的藥明康德便一直致力於打造新藥研發的“平臺”功能,並不願被純粹定位為一家新藥研發外包服務公司。而其多打造的新藥研發、服務外包、生物制藥、基因組學檢測、免疫治療等業務無疑是中國股市喜歡的題材。
在此前藥明康德宣布從美股退市時,業內猜測退市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中概股與美股的估值差異。從藥明康德此前披露的2014年財報看,其營收處於穩步增長狀態:2014年公司營收增長16.6%,達到6.773億美元。其中實驗室服務業務營收增長14.2%,達到4.92億美元,制造業服務營收1.823億美元,增幅23.8%。彼時公司的市值只有24億美金(180多億元人民幣),而PE只有28.4倍。對比國內的A股醫藥企業巨頭恒瑞醫藥,其市值目前達到950億,市盈率為34.8。
但藥明康德方面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近幾年藥明康德意在通過投資布局拓寬已有的產業道路,但這樣的戰略理念並不能被華爾街投資者認可,這或許成為了其私有化回歸的主要動因。
今年3月,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次透露了其私有化的目的,並強調並非為了實現中美市場的“PE差”,根本原因還是華爾街太過於關註短期業績,大型戰略投資就變得比較困難。
“在2015年3月,我們在季度財報中準備了一頁內容,上面列舉了我們將持續發展的重點平臺板塊,以及將開始投資的新興機會。季度財報後,我們的股票非但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20%。我對這個結果感到非常失望。我們想要保持創新,卻不能得到正向的激勵。因此我覺得是時候回歸私有化了。回歸私有化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大膽地投資平臺建設,更加靈活地把握新興機會。”李革說。
據了解,為了戰略轉型從美股退市,藥明康德並非孤例。昆泰全球創始人、董事會主席Dennis Gillings此前就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由於華爾街的投資者不看好預期,只認可CRO(新藥研發代加工)業務帶來的穩定收益和現金流,在2003年,他們最終也只能選擇私有化退市完成公司的並購擴張,並在十年後才重登美股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