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光明集團副總裁:供給側改革不是一句口號 而是實踐課題

葛俊傑(全國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

當前,全球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正面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持續低迷的影響。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準在世界需求側市場上的定位,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和瓶頸,引領市場發展,是世界各國普遍關註的問題,也是企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呈現深度結構調整的特征: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另一方面,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綜觀全球與中國經濟當前表現,可歸納三個特點:

1、中國經濟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經遭受來自各方的挑戰,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傳統動力、模式已經難以持續。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成本上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城鄉、區域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這需要企業尋求新空間、新平臺、新理念,並做出戰略選擇。

2、中國未來經濟不可能持續保持過去10%以上的增長,以前高增長的生態環境與發展過程不具有可持續性,原來靠基本建設、房地產、汽車工業、低端出口拉動實現的兩位數增長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低端出口提高附加值,促進基本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拉動轉為消費拉動,才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國內看,中國經濟整體上受國際市場有效需求萎縮影響,面臨“四降一升”的局面,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是供給結構錯配問題造成的。

3、過去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一些機遇和優勢,現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原來人口紅利、成本紅利等已經消退。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應根據它的比較優勢來調整產業結構,使這些選擇符合它的比較優勢。我國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應該去發展那些自身有優勢的產業。

在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自然成為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戰略選擇,世界各國都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需求側市場上的定位。中國政府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是推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政策主體,其根本目的是從生產端入手,重點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促進企業成本降低,並通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傑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選擇

處在供給側的制造企業、零售企業及其他關聯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參與者,需要及時把握市場環境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選擇。

1、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服務經濟、互聯網經濟、個性定制、品牌消費、全球資源配置時代。在這種環境中,全球在變小,市場在變大,企業在變難,世界在交融。特別是互聯網解決了供需之間在物理概念上的突破,加速了新模式、新品牌、新產品的流通和交流。經濟全球化下的新業態不斷湧現,互聯網已讓消費者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促成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在下降,企業、產品、品牌和業態的生命周期都在縮短。原來靠一個產品、一個品牌,靠大批量、大規模打天下的模式已經不可能了,個性定制則成為必然。因此,這種全要素流通環境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從事消費品行業的企業而言,有很大必要性。

2、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中國零售業當前的同質化問題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的同質化,也體現零售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遠遠落後於消費升級的需求,這是供給側的問題。過剩經濟不能僅理解為是鋼鐵、水泥、玻璃的問題,中國消費品行業的制造業也相對過剩,如乳業、飲料、酒類,等等,有的行業產能過剩已經十分嚴重。歐洲、澳洲、北美等全球的食品制造業基本都過剩,但產能過剩並不意味就沒有市場,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需求。以日本牙簽為例,日本牙簽分S、M、L號,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可見市場已經達到非常細分的程度;同時,歐洲成熟市場最近出現的許多創新業態,也說明不是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所以,在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下,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選擇是不斷創新。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未來的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遭到市場拋棄。

3、全球經濟已經進入融合經濟和組合經濟時代。當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技術革命推動了全球企業革命,整個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已把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激情、服務、創新都聯在一起了。在國與國沒有邊界、要素全球流通的互聯網發展模式下,整個社會生態發生了變化,企業間需要開放、包容、組合和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存的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一種新的生態。供需雙方必須以互聯網精神和思維為核心,打破圍墻,聯合起來,開展流程再造、架構再造,構建共同發展的生態環境。企業要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區域單打獨鬥、獨占一角已經不可能了。

4、消費升級和服務消費時代來臨。企業創新轉型的核心問題是希望服務、產品、業態、品牌能夠讓消費者接受,而實際上企業在產業升級、品牌升級、服務升級、業態升級上沒有同步匹配。筆者最近考察了荷蘭、意大利和澳新地區零售業態轉型問題,對荷蘭的“繽紛菜市場”、意大利的“吃在意大利”的業態和模式,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店面400-500平方米、生鮮方便食品比重達60%-70%以上的獨立零售商印象深刻、很受啟發,而國內零售商同質化相當嚴重、與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已經遠遠脫節,傳統商業特別是大型零售商亟需開展商業模式轉型,以滿足多層次、個性化、差異化的體驗消費需求。事實證明,我國當前階段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與服務也跟不上,創新嚴重滯後於需求,導致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總體出現錯位。當前我國呈現的主要現狀是:不缺規模缺結構、不缺速度缺質量、不缺需求缺供給、不缺便利缺個性、不缺產品缺創新。國內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因為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導致大量“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僅2014年我國居民出境旅行支出就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既折射出國內民眾消費潛力巨大,也折射出我國制造業、零售業發展狀況無法滿足消費升級的要求。

5、產能過剩、庫存龐大、效率低下,成本過快上升,產品和業態同質化十分嚴重。當前國內融資成本比全球高,原料成本也比全球高,例如國外食糖噸成本僅2400多元人民幣,而國內食糖已經到了5500多元人民幣。成本過快上升,已經透支了中國經濟未來,成本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和食品制造業發展的嚴重問題。一些低端產業已經轉移出去,而中高端產業卻還沒有形成,產業也沒有轉型升級,導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沒有融合和協同發展。

6、我國企業的軟實力和創新能力與全球差距拉大。中國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早已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市場已不分國別、沒有圍墻;而作為不創造財富、只是分配財富的資本市場要發展,更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全社會要高度重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重視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軟實力建設,營造創新氛圍,加大創新投入,盡快縮短與全球企業創新距離。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創新,國內市場將讓渡給全球企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理論命題,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踐課題,是企業長期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企業要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性與長期性,企業必須要把握趨勢、做對趨勢、量身定做、個性研究、務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不是一項短期應對性工作,而是企業必須長期思考和推進的一項戰略性工程,是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生存、發展的永恒主題。

三、政府和企業必須合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政府和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企業與政府一樣,更是踐行和成功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政府與企業需要共同努力,改變思維方式,營造生態環境,采取有效措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

1、共同營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生態環境。全社會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確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原則,盡快形成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的配套政策;鼓勵支持大帶小、強帶弱的企業重組整合和聯合合作的發展;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尊重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氛圍,為實體經濟降成本出臺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切實把企業過重的負擔降下來;構建和完善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零供合作關系、產銷關系和相關利益者的合作關系;註重誠信體系建設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體系建設,營造誠信生產、誠信經營、公平競爭、安心消費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保障知識產權發明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匹配的基於價值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尤其要優化對國有企業的考核指標

2、不斷提升中國品牌世界影響力。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食品供應鏈全球化合作日益深入、全球資源和資金成本低於國內的態勢下,零供雙方要為對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改變傳統思維方式,用全球視野和眼光,實施“中國品牌全球造”戰略,註重品牌和企業軟實力投入,強化產品與服務質量保證、標準與文化、個性化定制服務等軟實力支撐,集成全球優質原料資源和產品資源等安全資源,變“中國為世界制造”為“世界為中國制造”,提升中國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3、持續推進商業模式轉型和信息系統升級。當前互聯網消費習慣正在快速發展,手機網購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習慣,電子商務正在重構消費品行業,已成為拉動居民消費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目前約占中國總人口30%的“千禧一代”年輕人群已經成為電商消費的主力群體,他們對產品品質或健康安全有著更高要求。因此,要滿足消費者對互聯網、移動端消費等購買需求,就需要零供雙方加快推進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創新,基於“互聯網+”加快供應鏈、物流鏈創新,形成網絡化協同合作新格局。

4、加快推進C2B的創新體系建設。與B2B、B2C、C2C相比,第四代電子商務C2B是一種非常創新的電子商務模式,其最大優點就是真正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把消費者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它可以直接地把用戶的需求搜集起來,再提供給相應的生產廠家,以達到消費者與企業的共贏。該模式對品牌集成商以及富有特色的中小品牌商尤為有利。創新的核心是創造市場,滿足多層次、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需求。

5、塑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強化供應鏈管理和標準體系建設。良好的人文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保障,全社會要倡導和尊重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專註專一精神和合作共贏精神等。要以供應鏈整體高效、低成本、上下遊信息共享、質量安全保障等為基準目標,重視和強化生產、物流、銷售等全過程供應鏈管理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未來五年將是淘汰理念模式落後企業、優化產品和服務結構、轉變經營和服務理念的重要機遇期,專業細分物流將成為發展重心,傳統商業通過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加速向現代流通轉型升級,第三方物流和綠色物流、冷鏈物流、城鄉配送將會得到大力發展,與國際接軌的生產性服務業標準體系也會不斷健全。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