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終於迎來紅5月,出口、進口同比雙雙實現正增長,出口增長1.2%、進口增長5.1%,這是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在19個月後首次出現雙雙增長的態勢。今年一半的時間即將過去,如此來看,全年“回穩向好”的外貿目標似乎應能實現。
然而,面臨市場需求低迷、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地緣政治風險加大、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擡頭等嚴峻複雜的局面,筆者認為中國外貿增長的背後仍有隱憂。
一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或將易主。
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榮登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寶座。然而根據WTO公布的數據,僅僅三年後,2016年前4個月美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743億美元,同比下降6.5%;而同期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019億美元,同比下降9.9%。中國貨物貿易不僅總規模落後美國724億美元,降幅也超過美國3.4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美國經濟持續複蘇,科技創新提速,制造業回流加快,為美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反觀中國,制造業吸引外資持續萎縮、民間投資乏力,高端制造尚未形成氣候,低端產業外遷跡象明顯,實體經濟支撐外貿發展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許,2016年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將再次回到美國囊中。
二是加工貿易不斷萎縮嚴重制約外貿發展。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份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已經分別連續15個月和16個月萎縮,其中5月份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同比下降7.7%、進口同比下降7.1%。曾占據中國外貿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如今在中國外貿總值中的比重已經下滑至不足三成。
一方面,中國國內綜合成本持續攀升,勞動力、土地、運輸、環保等成本連年提高,加重了企業經營負擔,使得不少外資企業紛紛外遷;另一方面,近年來,全球產業鏈開始重新布局,制造業中全球化趨勢收縮,本地化生產制造比重提升,這也致使國際貿易增速明顯下滑,連續4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2015年全球貿易額降幅高達13.5%,今年一季度則進一步下降7.7%。全球產業鏈的分工重組,對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的中國來說著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是虛假貿易擾亂統計數據影響宏觀決策。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新聞稿指出,貫徹落實總書記和總理的重要批示,反對和防範統計弄虛作假,並將此項工作上升到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高度。
一直以來,中國的進出口統計數據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中最真實、最可靠的數據。然而,近幾年來,受到不同利益目標的驅使,虛的貿易、假的貿易頻頻出現。早在2013年前後,就有套利貿易推高進出口規模;之後又有不科學的政績觀和增速論作祟,使得外貿實情被嚴重擾亂,不僅影響到形勢研判和宏觀決策,甚至已經威脅到政府統計的公信力,真是已經到了不糾偏不行的地步。
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外貿能夠實現進出口雙雙正增長,實屬不易。筆者在此提出上述隱憂,並非要澆滅對中國外貿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未來。實在是因為筆者並不希望見到中國外貿回穩趨勢僅是曇花一現,而希望看到中國外貿“最差”時刻能夠早日過去,看到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能夠穩居全球第一,看到中國制造能夠再度支撐起中國外貿,看到中國外貿能夠繼續實現真真正正的增長。
(作者系宏觀經濟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