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火熱進行中。每個考區外面,都有一群焦慮等待的家長。關系他們孩子命運的,除了考場上的發揮,還有當地考生人數的變動。
按照我國的計劃招生體制,當前的高招是以省份為單位進行,因此對廣大學子來說,上大學的幾率取決於本省考生的數量以及錄取的名額,他們面臨的主要是來自本省內的競爭。隨著所在省內高考人數的變化,上大學的幾率也可能隨之變化。
西南省份逆勢增長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1日發布的《2016年高招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高考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人之後急劇下降,直至2014年起開始止跌趨穩。據適齡人口統計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來一個階段,高考報名人數基本探底,保持較低水平,出現一個L形狀態。
報告分析,高考人數的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學齡學生人口的下降。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人口統計數據,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導致適齡高中生減少。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90年達到峰值,超過2500萬人,此後,全國新生嬰兒數量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2000年,從2001年至2014年,新生兒數量進入一個平穩期,長期徘徊在每年1600萬左右。
盡管過去8年來,考生總體人數呈現明顯下降態勢,各省份、各區域之間的表現並不盡相同。當然,由於各種原因,每個省份高考人數在單個年份內會呈現一定的浮動性。因此,放在更長的一個時間段去考量,會更容易看清楚人數變化的趨勢。那麽自2008年巔峰期後,各省的高考人數變化如何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除西藏和青海之外的29個省份,8年來報考人數的變化發現,相比2008年,有9個省份的報考人數增長,其中增量最大的是貴州和廣東,增量均超過了10萬人。相比之下,有20個省份的報考人數減少,其中湖北、福建、河北、江蘇、湖南減量超過了10萬人。
這其中,貴州無論是增量還是增長率都位居各省份榜首,8年來貴州報考人數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8年間增加了13.14萬人,增速達到了54.2%,也就是說貴州8年來增長了一半多。
在貴州之後,位居第二的廣東雖然今年高考人數比去年減少了2萬左右,但8年來增量也達到了11.9萬,增長了近兩成。此外,雲南、重慶和四川的增量也超過了5萬人。
如果從地理分布看,大西南地區成為人數增長最集中的區域,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重慶以及華南的廣西、廣東、海南這一大片範圍均屬於高考人數增長的區域,9個人數增加的省份里有7個出自這一片區。這里面有哪些原因呢?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主要是教育發展階段的不同所致,西南地區相比華東、華北存在著一定的滯後效應。京滬、江浙等地早已實現“普九”,很多學生進入到高中階段學習,多年前這些地方高中學生就已達到峰值,這些年由於學齡生源減少,因此高考人數逐年下降。
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最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隨著高中升學率的提高,參加高考的人數逐漸增加並趨近峰值。此外,由於大西南地區的城鎮化率比較低,城鎮化起步較晚,出生率的下降沒有江浙那麽快,因此適齡高考人數也比較多。
廣東緣何“獨特”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高考人數增加的主要省份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是唯一一個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省份。
對此,熊丙奇分析,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流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很多外來人口在廣東安家落戶。如深圳草創時期,湧進了大量的外來青年,當年落戶也比較容易,這部分群體的孩子目前也逐漸進入到參加高考階段。
其次,廣東的區域經濟差距很大,珠三角與粵西、粵北相差懸殊,教育資源好的主要在珠三角,而粵西粵北等地教育十分薄弱,與貴州、雲南等西部落後地區沒有太大差別。
此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明顯不夠。以高等教育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憶道,上個世紀90年代,辦教育比較需要花錢,“當時廣東有領導就認為,‘孔雀東南飛’,只要有錢,人才就自然會來,外面大把人要來廣東,還要花那麽多力氣去辦教育幹啥。這也導致了廣東目前高等教育仍比較落後。”
在多種因素之下,廣東的高教實力,既不如北京、上海,也不如江蘇、湖北、陜西等地,近年來廣東重點大學錄取率一直在全國處於倒數的位置。
熊丙奇說,廣東教育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明顯不匹配,與廣東的經濟地位不相適應。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比較薄弱。廣東的教育發展遠遠滯後京滬、江浙等地,加上廣東本省的人口總量比較大,因此廣東的情況比較複雜。
20個省份下降
相比之下,過去8年來,有20個省份的高考人數出現下降,與全國總體的趨勢相吻合。如果從減少的總量看,湖北、福建、河北、江蘇、湖南5個省份下降超過10萬人,其中湖北減少最多,8年來減少了16.4萬人。
如果從減少的比例來看,有5個省份下降幅度超過了30%,分別是上海、北京、福建、天津和湖北。此外,吉林、江蘇、遼寧、河北、湖南降幅都超過了25%。從地理分布來看,下降幅度比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東北和華中。
熊丙奇說,考生人數下降的省份,主要有幾個因素,一個是教育發展的程度和進度,即教育發達的京津滬及江浙、湖北等地,普及高中早的地區,適齡考生人數的峰值也出現得比較早,因此這幾年下降也比較明顯。
其次,人口的流動也是一大因素。比如東北等地,近年來人口流出十分明顯,考生人數也會逐漸下降。此外,城鎮化進程更早、計劃生育執行得好的地區,如京津滬、江浙、東北等地,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比較早,因此考生人數下降得比較早。
此外,人口的流出還包括生源的外流。近年來,生源外流現象繼續加劇。前述《報告》指出,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52.37萬人,同比增加6.39萬人,創歷史新高。根據美國開放報告數據,2014~2015年赴美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超過12.4萬人,較前一年增長12.7%,且首次超過同期赴美讀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數量。也就是說,赴國外讀本科的人數在快速增加。而這些赴國外讀書的生源,主要來自京滬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熊丙奇說,部分高校眾多的省份由於當地生源下降幅度比較大,如果招生計劃不進行相應的區域調整,那麽有可能就招不到學生或者生源質量下降。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名額和資源可適當向廣東、河南等人口眾多、高等教育較為薄弱的地區傾斜。
各省過去8年高考人數變化情況
省份 |
2016年人數(萬) |
2015年人數(萬) |
2012年(萬) |
2008年(萬) |
8年增減(萬) |
增速(%) |
貴州 |
37.38 |
33 |
24.8 |
24.24 |
13.14 |
54.2 |
廣東 |
73.3 |
75.4 |
69.2 |
61.4 |
11.9 |
19.38 |
雲南 |
28.11 |
27.21 |
21 |
22.05 |
6.05 |
27.44 |
重慶 |
24.89 |
25.5 |
23 |
18.91 |
6 |
31.73 |
四川 |
57 |
57.57 |
53.8 |
51.76 |
5.24 |
10.12 |
廣西 |
33 |
31 |
28.5 |
30.4 |
2.6 |
8.6 |
寧夏 |
6.91 |
6.77 |
6.02 |
5.8 |
1.11 |
19.14 |
海南 |
6.04 |
6.2 |
5.5 |
4.98 |
1.06 |
21.29 |
甘肅 |
29.86 |
30.38 |
29.6 |
29.26 |
0.6 |
2.03 |
新疆 |
16.61 |
16.05 |
15.47 |
16.8 |
-0.19 |
-1.13 |
江西 |
36.06 |
35.46 |
26.9 |
38.44 |
-2.38 |
-6.2 |
天津 |
6 |
6.199 |
6.4 |
8.85 |
-2.85 |
-32.2 |
黑龍江 |
19.7 |
19.8 |
21 |
22.8 |
-3.1 |
-13.6 |
山西 |
33 |
34.22 |
36.1 |
37 |
-4 |
-10.81 |
上海 |
5.1 |
5.1 |
5.9 |
9.93 |
-4.83 |
-48.64 |
北京 |
6.12 |
6.8 |
7.34 |
11.8 |
-5.68 |
-48.14 |
浙江 |
30.74 |
28 |
34.85 |
36.44 |
-5.7 |
-15.64 |
吉林 |
14.8 |
13.7 |
16.2 |
20.8 |
-6 |
-28.85 |
山東 |
71 |
69.6 |
55 |
78.1 |
-7.1 |
-9.09 |
內蒙古 |
20.11 |
18.95 |
18.95 |
27.21 |
-7.1 |
-26.09 |
遼寧 |
21.82 |
22.52 |
25.9 |
29.84 |
-8.02 |
-26.88 |
河南 |
82 |
77.2 |
80.5 |
90.5 |
-8.5 |
-9.4 |
陜西 |
32.8 |
34 |
37.5 |
41.4 |
-8.6 |
-20.77 |
安徽 |
50.99 |
52.7 |
50.6 |
60.9 |
-9.91 |
-16.27 |
湖南 |
40.16 |
39 |
35.2 |
54 |
-13.84 |
-25.63 |
江蘇 |
36.4 |
39.29 |
47.4 |
50.8 |
-14.4 |
-28.35 |
河北 |
42.31 |
40.48 |
45.9 |
57.48 |
-15.17 |
-26.39 |
福建 |
17.5 |
18.93 |
25.7 |
32.68 |
-15.18 |
-46.45 |
湖北 |
36.1 |
36.8 |
45.6 |
52.5 |
-16.4 |
-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