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特色》「農夫型」工程師 不做矽谷正夯的事

2016-06-13  TCW

「如果說矽谷的創業家像獵人,那愛沙尼亞的創業者比較像農夫。」說這句話的,是愛沙尼亞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新創組織「Garage48」共同創辦人凱鈞帝(J?ri Kaljundi),他從二十二年前開始創業,目前經營的共同工作空間,供十數組以上的新創團隊進駐。

這是我們到愛沙尼亞後第一個早上的採訪,隨著訪問的人與企業越多,越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經濟學人》稱愛沙尼亞是全球科技界的領導者(It is a world leader in technology.),德國媒體說愛沙尼亞是「歐洲國家現代化的典範」。但我得說,愛沙尼亞是個很「不炫」的科技國。

政府E化服務,省下排隊笨時間

我們懷著期待,拜訪傳奇中的Skype愛沙尼亞總部,原以為是一棟像矽谷許多公司般充滿後現代炫目感的大樓,沒想到建築平凡無奇,入口接待處僅有十多坪大,沒有挑高、沒有櫃台小姐,只有一位埋首工作的人員;再走進當地的新創企業辦公室,用的電腦品牌是惠普、戴爾,而非最「潮」的蘋果。

愛沙尼亞所有跟創新相關的事物或公司,都不炫目。因為他們的創新,是在生活中最務實的細節裡。

他們路上的車子都不起眼,但事實上,這裡有全歐洲密度最高的電動車,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電動車充電站遍及全國的國家,國民買電動車最多補助一萬八千歐元(約合新台幣六十七萬元),也就是說,愛沙尼亞人只要自付約半價,就能買到最新的特斯拉(Tesla)平價款Model3。每個愛沙尼亞人都有一組跟著你一輩子的ID代碼,政府提供全方位的E化服務,從學生上網查作業、查成績,跨區域領藥、辦證件、註冊公司,甚王國會大選也能線上投票。

「(因為E化服務)我好幾年沒去公家機關了,我們可以省下這些排隊的笨時間,做更有用的事。」塔林科學園區執行長芮(JaakRaie)說。

在這些創新的背後,愛沙尼亞的科技關鍵字是:解方(solution)。

「我們不是做大夢(dream big),所有看起來很創新的電子投票、數位公民制度,都是為了務實解決問題。」凱鈞帝說。不僅政府,在私人企業我們也看見同樣一套邏輯。

愛沙尼亞發展出顛覆全球人類通信模武的Skype,只是為了讓跨國溝通,免受電信公司的高價箝制。

他們創造出個人對個人的跨國匯款企業TransferWise,是為了讓跨境金流免去高額的跨國匯款手續費。目前該公司估值超過十億美元,是繼Skype之後,愛沙尼亞創業者的新精神指標。

愛沙尼亞的科技發展不僅「求解方」,更重視解方的完整度。最明顯的,是政府E化服務「僅此一次」(once-only)原則。不像台灣,辦護照時你得填一次資料、交照片給外交部,辦駕照時要再交資料給交通部;在愛沙尼亞,個人資料會匯流到「X-Road」資料庫中,只要民眾授權,政府或民間單位都能從資料庫中提取資料,不重複擾民。

負責推廣政府E化服務的e-Estonia總監派普拉(Anna Piperal)舉例,一次她在國外度假時,接到政府E-mail提醒她須換發駕照,她只要在網路上授權政府讀取資料,完全不須再填表,甚至政府單位會主動問她:「新駕照要用資料庫裡的大頭照,還是妳想換一張?」回國後,新駕照已經躺在家中信箱。

新創企業一誕生,就有商業模式愛沙尼亞的新創企業同樣如此。凱鈞帝表示,跟美國新創企業習慣先吸引用戶、募資,先燒錢再想商業模武的做法不同,愛沙尼亞的科技新創企業,多數的主題並不「性慼」,但從第一天開始,就有明確的商業模武。

例如,提供科學化農業軟體的「VitalEiclcls」鎖定農夫與農業企業為對象,被全球最大的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Monsanto)看好而投資;研發排隊管理系統的「Qminder」鎖定零售賣場、銀行、公家機關為客戶,目前已進軍美國;透過一套語言學習公武,號稱兩百小時就能學會新語言的線上平台「Lingvist」,目前最大股東是日本樂天集團。

這些新創公司的生意都很不「炫」,但共通點都是商業模式扎實周全。

但周全,不等於慢。數位公民計畫負責人柯瓊斯(Kaspar Korjus)舉例,該計畫僅花不到一年時間籌備,服務上路後自然不夠完美,因此經歷過三階段調整,甚王連法令也在計畫推出後才又修改,「但我們必須承擔風險,因為太慢,才是最大的錯誤。」

《華爾街日報》也認同愛沙尼亞政府「做中學」的做法,認為美國政府推動資訊服務時,寫好數百頁的企畫書,再建置系統,已經不符合今日的數位生態。工程師做的比說的多,像務實農夫這種事事「求解方」的思維,來自愛沙尼亞人的性格與處境。

「說實話,愛沙尼亞人是好的工程師,但不是好的業務。」Skype愛沙尼亞分公司總經理雅各(Andrus Jarg)比較該國跟其他歐美國家的差異。

他認為愛沙尼亞人往往做的比說的多,不懂得包裝自己,「但我們能在思考與實作之間取得平衡,將事情做得很完整。」這也是愛沙尼亞仍是Skype全歐洲最大研發中心的原因,因為這裡有一群使命必達的工程師。

與其說、不如做,是愛沙尼亞過去一無所有且小國寡民的結果。凱鈞帝認為,愛沙尼亞傳統以農立國的農人精神,讓大家習於埋頭苦幹,而過去物質匱乏,更養成人民動手做(handy)的習慣,「我們這裡的企業在財務上都很自律,跟農夫很像,不能花得比賺的多……,因為這國家從來沒有有錢過。」

他們從創業第一天,就得想好商業模武,而且是想好跨出愛沙尼亞也能用的商業模武。

「我們必須往外走,因為愛沙尼亞是個小國,你必須做國際市場,所以得從第一天就往大處想(think big from day one),這很重要。」Lingvist共同創辦人賈拉卡(OttJalakas)表示。

愛沙尼亞未必會再出現像Skype那樣獲得巨大成功的企業,正如台灣很難再有下一間台積電。但如果這個國家有一百間「不炫」卻穩健、在全球各個利基市場站穩山頭的中小型新創企業,那麼這群科技界裡的「農夫」,便能在全世界遍地結果。

撰文者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