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你是“空巢青年”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47

24歲的在京打工青年,因為低廉的房租選擇北京廢品村里居住。(視覺中國/圖)

“空巢青年”是什麽鬼?——“孤獨得像條狗,但其實連狗都養不起…”、“我和siri成為了好朋友。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醒了發現一切如舊,沒人給我蓋被子,沒人關電視……”幾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離鄉者,因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們的夢想。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誰是“空巢青年”?

最近“空巢青年”這一詞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不少年輕人都自稱是“空巢青年”。那麽,誰是“空巢青年”?這個詞的流行背後又寄寓著怎樣的共同情感?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與“空巢老人”相對應,“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南都周刊》曾邀請了兩位“空巢青年”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為我們還原了“空巢青年”真切的生存體驗:

來到城中村已經有一個多月了,住的地方是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月租550元人民幣,押一付一,看得到的陽光。一個臥室,一個小客廳,一個廁所,三位一體,白天盡量在客廳呆著,不用開燈,晚上在臥室呆著,洗澡的時候打開廁所的燈,就要關掉臥室的燈,有時候我在想,我在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移動著,如果也能像舞臺上的主持人一樣該多好,走到哪,聚光燈就打到哪,省得我一遍遍地轉換開關,一個月指不定也得省下不少電費錢吧……

事實上與其說一個年輕人獨居在城中村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不如說它是一件很具體的事情,吃喝拉撒之外,你還要會洗衣服,換燈泡,修家具,記得倒垃圾……當自由變得很具體之際,當你心中那點小資情調在城中村發酵時,是否還能感受到浪漫會成為一個問題,有一條獨居經驗是這樣說的——千萬不要午睡,因為等你傍晚醒來時,看著窗外緩緩下沈的夕陽,會有一種給全世界拋棄的感覺。

而問答社區知乎上也出現了“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問答。不少知友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從醫而終: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丶墜湮:孤獨得像條狗。但其實連狗都養不起。

@Evan Wang:過年回家,我媽要我留一個我在上海的緊急聯系人電話,萬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個人,結果我一個名字都想不出來。

@21424:我和siri成為了好朋友。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醒了發現一切如舊,沒人給我蓋被子,沒人關電視……

通過這些當事人的描述,我們不難描摹出“空巢青年”的影像: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因為物質上的窘困,他們租住在地下室、破落不堪的城中村或者離市中心非常遙遠的郊區,並且生活拮據、捉襟見肘;他們孤身一人,沒有太多朋友,也沒有什麽業余娛樂,日子孤寂單調無聊;而現實生活的這諸多不順意,最終讓他們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空巢感”和“被拋棄感”,他們與人群背離,與城市的繁華背離,也與希望背離。

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空巢青年”就是新時代語境下的零余人。他們離開故鄉來到繁華的大都市,這城市里有權力、名聲、財富、美貌和才華的傳奇,有摩登建築、車水馬龍、舞榭歌臺、橫流物欲,有國際化面貌、最多最好的資源……然而,這一切與他們無關。他們是這個繁華都市里多余的那一個,形單影只、煢煢孑立、一無所有、無所作為。城市越是喧囂、人潮越是擁擠、成功者的故事越是傳奇,越是映襯出他們的孤獨、艱辛以及虛妄。

2015年02月20日,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最大的城中村瀝滘村。每當夜晚來臨,“空巢青年”們便會紛紛從上班地點回到昏暗的城中村出租屋。(視覺中國/圖)

“空巢青年”如何產生?

幾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離鄉者,因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們的夢想。

中國有幾個巨無霸式的城市。比如北京,它不僅是權力中心、政治中心,還是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演藝界中心、創業中心,資源過多積聚無限膨脹,一點也不願意往外放,導致很多人的理想只能在這里才能實現。因此,有時不是青年願意“北漂”,而是不得不“北漂”。

而北京等一線城市一貫的高房價,不僅讓北漂者買不起房,也租不起房。像2015年北京新房平均價格達到了32131元/平方米,房價收入比高達14.5,也就是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14.5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高房價必然導致租房貴、租房難,我們不難在豆瓣等社交網站看到關於北京租房的各種帖子,也經常看到網友曝光在北京租房遭遇的種種奇葩經歷。“蟻族”一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火起來的,北漂者像螞蟻一樣蝸居在看不到陽光的地下室、隔斷房、城中村里的破落老民居,擁有一間“看得見陽光的房間”是奢望,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生活甚至是一次簡單的做愛”。因租住的地方往往遠離城市中心與工作地點,每天的通勤成本甚至要四五個小時,每天除了上班睡覺,其余時間就是在去地鐵站的路上或者在地鐵上,他們沒有閑暇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社交或者娛樂。

個人生活的“空巢”,極易導致精神上的“空巢”。如果前者是物質上的窘迫、一人應對生活的疲憊和艱辛,後者則是一種精神上的寂寞、虛無和無所適從,因為看不到希望。城市繁華背後不為人知的血淚、高居不下的房價、貧富差距、戶籍制度、工作上付出與收獲的不對等……這一切都輕易讓青年感到上行的受阻、上升的無望。固然階層之間的流動並未完全封死,但不必諱言,階層固化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戶籍、城鄉二元、收入分配、教育等諸多領域的落後甚至是不公,早就實現了精英和底層、上流階層與下流階層的分層和固化,個人要突破階層之間的天花板代價太大,成本太高,過程太過艱辛。這或許才是真正令“空巢青年”沮喪的地方。

除了奮鬥,別無他法

其實,“空巢青年”這個詞並不見得有多少新意,它更像是“北漂”“蟻族”等詞語的某種更新和進化,因為這些詞語背後觸及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大城市病、高房價、社會不公、階層固化……

想來是有點沮喪,因為每一次類似的詞語流行,我們就會呼籲:房價要降下來啊、社會分配要有公平正義、戶籍制度要改革……然而,我們知道,不存在一個快捷鍵,一按下去所有的困境就迎刃而解,改變不僅很難,而且漫長。因此,與其等待戈多來了一樣地期待某個政策改變一切,我們不妨嘗試著主動從自身去做些改變。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塔·米勒說,“對一切權力的批判,往往不一定能換來正義的降臨。有時候,對事件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結果,不但未能實現匡扶正義的效果……對一切權力進行批判其實是容易的,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事件中區分輕重,有的放矢。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報以虛無的態度其實是輕松的,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勇敢地介入其中。”她的意思是,當社會有病時,我們很容易將自己遭遇困境的全部原因都推給社會,這固然有某些合理的之處,但卻也可能由此忽視了對自我的反省,因為困境的某一部分其實是我們自身造成的,並且要改變困境從來都離不開自身。

也就是說,如果說“空巢青年”是某種既定的現狀,偶爾地抱怨和吐槽並非不可,但我們也要警惕自己變成一個憤青、一個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者,因為“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勇敢地介入其中”,當改變遲遲不來的時候,我們的奮鬥本身就是推動社會改革的一種力量。因此,在知乎上關於“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問里,千篇一律的悲觀論調中,@DK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啊?還有這種稱呼,我一直將自己看做為,在大城市的戰鬥者。”

“空巢青年”很孤獨嗎?很孤獨。很艱辛嗎?很艱辛。上升很難嗎?很難。但即便如此,除了奮鬥,別無他法。畢竟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