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外遷的消息近日引發熱議,雖然華為方面5月22日回應稱,從未有計劃將總部搬離深圳,但關於高房價對於其他行業,尤其是制造業產生的擠出效應,卻十分值得警惕。
深圳房價究竟有多高?根據深圳規劃國土委的數據,2016年3月深圳新房成交均價環比上升3.9%,高達49989元/平方米,超出另外兩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達20%。同時,深圳地價和房價過高對其他行業的擠出效應逐步顯現,近年由於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明顯上漲,讓不少制造企業感受到了租金費用帶來的巨大壓力,被迫將工廠搬回了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城市,華為在東莞跑馬圈地即是例證。
早在2012年,華為就在東莞松山湖註冊了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這幾年又加大了對松山湖的投資,截至目前,華為松山湖基地占地面積1900畝,與在深圳占有的土地總面積2460畝已是旗鼓相當,且還在追加置地。與之相對應的是,2015年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位居東莞市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
實際上,因高房價遷出深圳的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此次華為乃中國的標桿企業,於是將討論推上輿論風口。數據顯示,深圳2015年的GDP增長率為8.9%,從各區統計數據看,不少區金融、地產貢獻十分明顯,如羅湖區金融、地產拉動GDP增長5.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5.2%,相反,工業增加值卻出現了6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南山區在金融、地產繁榮之際,主導產業制造業卻出現頹勢,通用設備制造等16個行業出現產值下降;龍崗區亦在官方報告中提出,若剔除華為,該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14.3%。
有恒產者有恒心,高房價令不少企業被迫外遷的同時,也“逼走”了一部分年輕人,而持續的人口凈流入,尤其是高素質年輕人的凈流入,無疑是一座城市蓬勃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上述情況並不僅限於以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縣域經濟發達的昆山表現亦十分明顯。去年下半年以來,由於上海房價上漲導致的“外溢”現象,昆山房價也水漲船高,今年4月份甚至出現環比6%以上的漲幅,同比漲幅整體達到50%。且昆山與深圳等一線城市不同的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完成度較低,制造業占比較重,因此深受高房價影響。造成企業主感嘆地租成本過高,但企業盈利水平短期未明顯改善;企業職工則感嘆房價過高,而收入水平漲幅未能匹配,擠出效應逐步顯現。
與此同時,地價和房價的快速上漲,也會令資本大量流向房地產市場,造成信貸增速不低,但並未真正流向實體經濟,反而推升資產價格。近期以來,蘇州、南京、廈門、合肥等二線城市地王頻現、房價飆升,與資金推動不無幹系。
毋庸置疑,企業因為地價和房價過高而被迫規模式地離開某座城市,那麽對這座城市經濟發展而言,其負面影響非“土地財政”收益可以彌補。
供給側改革推進之際,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房地產拉動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不符合市場需求,已成為各界共識。中國經濟的未來在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和高端制造,去年以來,“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被決策層多番提及,如今,部分城市高房價已逐步對制造業形成擠出效應,這個現象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