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醫改第七年:從下沈門診到解放醫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291.html

“今後5年可能是中國民營醫療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還會有新的模式不斷誕生,首先是越來越多的關註,不僅是從政策的層面,也會有很多的資本進入,進入是多樣化的,投資、改制、以及一些其他新興的模式。”GE醫療大中華區藍海醫療事業部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於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因醫療資源緊缺,門診的平均就診時間通常在5分鐘以內,這樣才能保證一位醫生平均每天早晨可以看60~70位的患者。

將門診服務下沈,是投資人和管理者關註重點,基層的門診服務是整個醫療體系中最大的市場,常被看作是公立醫院最應該也最難改革的一塊。

從現狀到機遇

如果從2009年算起,新一輪醫改已到第七年。公立醫院怎麽改才好?

“對大型公立醫院的改革,最重要是八個字:強化主業、弱化副業。主業是教學、研究、醫療,副業就是大醫院敞開大門看門診,包括各種普通門診和專家門診。我認為副業要減少,向基層導向的社會化去轉型發展。”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國恩對記者表示。

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私人診所就幾乎已經在中國消失。以公立醫院為核心的資源配置體系將大量的資金、人才以及技術聚集在大型公立醫院。與此同時,部分資源、機構和人才分布在二級、一級醫療機構,其醫療質量和水平伴隨淘汰機制而逐漸成為整個醫療體系中較低層次。

醫療資源在三級、二級、一級醫療機構的不均衡分配導致門診難以下沈。患者一旦生病,社區醫院很難保障能提供三級大醫院給到的門診服務。

“對公立醫院來說供給側改革遇到最大的障礙可能包括人事制度,因為人事制度里對中國公立醫院的大夫定位是事業單位的人,大夫(醫生)基本上不是屬於自己的大夫,是屬於醫院、機構的財產。”劉國恩說。

讓醫生下沈到門診並非易事。目前國內270萬註冊醫生中受過系統訓練合格的全科醫生少之又少。劉國恩透露,國內真正需要的專科醫生數量不超過90萬,因為大量的病人是非專科平臺的門診服務,這意味著有2/3的醫生必須通過這場改革進行職業轉型。

除了數量龐大外,另一個制約因素是多數醫生不願意下沈到基層平臺。

“只有把醫生變成投資人和政府的合作者,而不是打工者,醫生才可能走得出來。”劉國恩認為,讓社會力量解決臨床以外的問題,讓政府解決用地和政策落實的問題,這是社會辦醫可以發揮的關鍵作用。

資本的選擇

劉國恩所述的新模式在近幾年的醫療投資市場已經蠢蠢欲動,這種新模式叫“醫生集團”。醫生集團的核心價值在於醫生,由於脫離了傳統的公立醫院體系,現階段民營的醫院和門診成為它們選擇合作的主要標的。

近日,香港最大的私人門診聯合醫務(00722.HK)宣布投資2億元進入內地開設綜合性門診。其主席兼行政總裁孫耀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主要提供運營和管理服務,搭建門診的“外殼”,而醫生資源希望通過與醫生集團合作來獲得。

璞邁醫生集團是聯合醫務合作的第一個對象。

作為璞邁醫生集團的創始人,孫寅光曾在瑞金醫院(公立醫院))以及百匯醫療集團(外資醫院)心臟領域的工作,是最早一批從公立體制中跳出來的醫生。

以合夥人的方式加入聯合醫務在國內的布局,這改變了孫寅光過往打工者身份。

“作為一個醫生集團,現狀是融資不難,但是開業很難。”孫寅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成立醫生集團後很快便獲得了第一筆百萬級的融資。

“我也想過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診所計劃,但是現實卻遇到了重重阻礙。你會發現你融到的錢根本不夠花。”孫寅光以此前看中的一個上海中心區診所為例,初次收購對方開價1200萬元,猶豫之際,對方再次提價。

有了聯合醫務的“資本托底”,孫寅光的醫生集團運轉中可以省去了很多來自資金和管理上的麻煩,這讓他可以更好的聚焦在醫生集團的業務領域。

對於聯合醫務而言,為何要選擇這樣一種合作的方式呢?

“如果從香港帶醫生過來或者是在國內招聘醫生會分散我們大量的精力,我們更擅長硬件配備和資本運營,軟件的部分由更擅長的醫生集團來解決。”孫耀江說。

聯合醫務去年11月在香港上市,目前在香港擁有超過600個診所服務點,包括全科及專科中心、化驗和影像中心。

“如果不是有進軍內地的打算,去年我們就不會上市。”孫耀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但既然上市了就從資本的角度去考慮布局,開單個診所的盈利空間有限,但形成規模後資本概念就會不同。根據我們的測算,在國內開一家診所平均投資在1000萬以內,這次我們投資兩個億規模就可以開設20家,20家診所放到市值里的概念是遠遠超過兩個億開一家醫院的概念的。”

除了民營的醫療診所,民營醫院是近幾年資本關註的另一個大方向,但相比較診所,醫院的投資、運營以及管理難度要高得多。

“民營醫院的管理者在今天希望非常大,經營非常難。”西安長安醫院總裁黃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他所經營的這家民營醫院已經有了超過1000張床位、占地120畝,並且開業超過了14年。“在日常經營中,我發現民營醫院的經營很大的問題是不能夠按照真正的醫療的常規和規律發展醫學、醫療行業的常態,我們要做很多醫學之外的事情支撐這個醫院的發展。”

首當其沖的就是投資人的持續投資問題。

“在中國的民營醫院投資者基本上是比較典型的幾類人,其中一些是在其他行業成功賺錢投了醫療。其他行業賺錢成功的會投很大的醫院,但是難度是投資者財力和觀念準備不足:醫院要持續不斷地去投入、去成長,投資者的能力往往是不夠的。從人才、硬件一下子跟不上的時候,沒有力量去補充它。”黃寧說, “我曾經在上海碰到一個國有醫院的院長,他說現在各方面的資源、政策、人才都是為我負責,現在雖然不允許國有醫院擴大,但是我們這一類醫院都在擴張,這個事情(對於)你們民營醫院太難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民營醫院、私立診所還是醫生集團都是由醫改需求出發而誕生的新模式,下沈門診、解放醫生只是整個體制改革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