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藍皮書:亞洲各國去產能去杠桿進程嚴重落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559.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今年亞洲經濟將繼續放緩,內外部風險加大。亞洲新興經濟體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

“2016年亞洲新興經濟體增長率的下滑趨勢仍然難以遏制,亞洲經濟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會進一步加大,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風險都在上升,其嚴重程度可能是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未曾遇到的。”5月4日,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說。

該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在京發布“《亞太藍皮書: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6)》。藍皮書稱,依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5年亞洲新興經濟體增長率在上年度下滑的基礎上繼續下滑,這已經是自2011年以來下滑的第五個年頭。

研究顯示,在主要新興經濟體中,除印度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處於下降通道;增長率超過6%的國家只有印度、中國、越南與菲律賓。不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速相比,亞洲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

李向陽分析說,2016年,亞洲新興經濟體增長率的下滑趨勢仍然難以遏制,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風險都在上升。其中,短期風險主要源自三個方面:

全球貿易增速繼續下滑

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歷來很高。2011年以來,全球貿易增速嚴重偏離了戰後多年來的發展趨勢(全球貿易增速一般是經濟增長率的2~3倍),致使貿易不再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根據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發布的報告,按美元計價,2015年全球商品貿易額下降了13.8%,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收縮。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口徑(貿易量),2015年全球貿易增速預計為2.6%。

藍皮書說,鑒於新興經濟體增速放慢,全球大國的通貨緊縮趨勢明顯,全球能源資源價格低迷態勢難以扭轉,2016年全球貿易下滑或低速增長趨勢仍將延續。這對於對外經濟依存度高的經濟體沖擊最大,如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

美聯儲加息與債務風險加大

藍皮書介紹,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國家普遍意識到防範金融危機只能靠自己,為此它們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截止到2015年底,亞洲國家積累的外匯儲備達到了11萬億美元,相當於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0倍。這也是許多人否認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債務風險的主要依據。

“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伴隨大規模的經濟刺激,亞洲新興經濟體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期間,尤其是2010年之後,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向亞洲新興經濟體。無論是按照債務的增速,還是按照債務的相對水平,亞洲新興經濟體都是最高的。”藍皮書說。

李向陽說,以私人債務/GDP指標為例,處於前五位的新興經濟體都在亞洲(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韓國、泰國)。如果說國際債務危機的第一階段重點在美國,第二階段重點在歐洲的話,那麽危機的第三階段越來越有可能發生在新興經濟體。

IMF的經濟學家發現,預測新興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有兩個重要的指標:一是信貸/GDP,二是實際匯率升值幅度。如信貸/GDP指標每上升9個百分點。在隨後的三年內,發生主權違約的概率會上升11.5%,發生貨幣危機的概率會上升9.4%,發生銀行危機的概率會上升6.4%。

在過去一年中,俄羅斯、巴西等都以債務危機為導火索陷入了經濟衰退。藍皮書說,亞洲新興經濟體是否會尾隨其後取決於經常賬戶順差能否繼續維持,資本賬戶的逆差(資本流出)能否得到遏制,被迫降息是否會刺激國內資產價格的泡沫風險等等。

研究發現,盡管亞洲新興經濟體這一輪債務繁榮以企業債為核心,以本幣為主體,但美聯儲加息趨勢對國際資本流動方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金融風險指標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經濟增長的“蹺蹺板”效應

藍皮書說,伴隨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有可能陷入“蹺蹺板”狀態。這種現象在2015年已經成為現實。

2015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總體增長率從2014年的1.4%上升到1.9%(預期數),但這既沒有拉動全球貿易的增長,也沒有成為新興經濟體增長的引擎。相反,新興經濟體出現了增速放慢的趨勢。李向陽認為,這種“蹺蹺板”效應的背後,一方面可能是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另一方面可能是持續二十余年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正在發生逆轉。

藍皮書認為,“亞洲經濟的未來取決於經濟改革的步伐”。但藍皮書同時表示,在亞洲,各國的經濟改革進程差異很大。多數國家的改革是以政府的更叠為契機的,但也並非所有的政府更叠都能帶來預期的改革目標,比如在2015年完成大選的斯里蘭卡、緬甸究竟能否實現預期的改革目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亞洲國家面臨的內外部挑戰來看,多數國家的改革並沒有觸及原有的發展模式,因而對這些改革的最終效果進行評估還為時過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