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用「種」人才 取代「種」IC

2010-11-22 TCW




下一個竹科在哪裡?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如先看看這個故事。

距離竹科十五分鐘車程,這裡是台元科技園區。過去,這裡是裕隆集團旗下台元紡織的一部分,在園區的一頭,仍是傳統的紡織業,紡織機在舊煙囪下,轟隆的運轉,另一頭則是最先進的IC設計產業。

這棟大樓裡的星巴克咖啡,有來自各國的研發人員,忙著討論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只花了九年時間,台元就吸引兩百家IC設計公司進駐,有小聯發科之稱的晨星半導體,台灣類比IC龍頭立錡科技,都在這裡落腳。

硬體加軟體跨界合作! 單一民營園區,年創兩千億產值

這裡沒有晶圓廠,沒有林立的高壓電塔,卻聚集一萬個工程師,靠著他們的腦力,在這裡誕生十九家上市櫃公司,一年創造出兩千億元產值,是今年竹科產值的六分之一。

現在,只重科技製造、講求「種IC」的「竹科1.0」模式已經成熟。創造應用,讓硬體和軟體混搭,講求「種人才」的「竹科2.0」模式,是竹科成立滿三十年後,高科技產業現在最關心的話題。

台元只是民營科學園區的一個縮影,過去十年,包括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接連崛起。反觀科學園區的經營模式,在竹科之後,國科會又開發十六個科學 園區,光竹科管理局旗下,除了竹科還有竹南、銅鑼、新竹生醫、龍潭和宜蘭等六個園區,卻也無法再複製出另一個竹科。前總統陳水扁還因為龍潭園區開發案坐 牢。

「現在是應該檢討,園區的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觀察,當半導體產業進入成熟期,IC設計也發展到一定程度,開發應用服務,是台灣科 技業的下一個商機,「對於不需廠房,需要腦力的IC設計業者,其實是可以融入城市,與居民更密切的互動,再設園區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創新不一定來自製造! 節能、應用服務都是新商機

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觀察,這幾年,科技業創造價值的方式已經改變,「以前創新是從市場、從技術改良來。」他在一場演講中分析,「現在很多創新商機,是政府和社會推動的。」像節能減碳的商機,高齡化社會需要的新產品,起源都是來自社會變遷。

「創新落實的方法也變了,」史欽泰分析,以前只有高科技公司的研發算是創新,現在,「非技術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他舉例,像iPod,這個MP3播 放器,並沒什麼不得了的技術突破,大家卻搶著模仿,就是因為應用創造的價值,「製造和應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個時代,要創造價值,需要的是隨時能跨 界的能力,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分工。

蘋果公司(Apple)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支售價六百美元的iPhone 4手機,製造成本只有一百八十七美元,負責組裝的鴻海,每一支只能賺到十三美元,大部分利潤都進了蘋果電腦的口袋。

竹科主動出擊找人才! 提供網路平台,把金頭腦拉進來

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在改變,竹科的成功模式,也應該跟著升級,未來,竹科該怎麼種出賺錢的金頭腦?清大校長陳力俊提出另一個「竹科 2.0」的新概念,計畫用虛擬的合作網路,連結不同的單位,「種」出更有價值的金頭腦。

竹科2.0概念,來自德國柏林科技基金會(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Berlin),這單位負責整合柏林七所大學、一百二十個研發中心、五千個中小企業,讓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有個跨界合作平台。自二○○○年起基金會扶 植出的新公司,產值已增加兩成,創造十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億元)產值。

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教授簡禎富分析,只要符合創新條件的單位,就能加入竹科2.0的平台,研發新的應用,跳出新竹地理區域的限制,把台灣各地創新企業裡的金頭腦,連上竹科的高科技公司。

未來三十年,竹科該如何激勵人才,在人才戰中搶贏台北、上海,將是竹科下一個三十年發展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