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你可能會發現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90後這樣“尷尬”的一代人。

來源:AngelPlus洪泰幫(ID:AngelPlus001)

你真的了解90後嗎?

是的,分析90後心理行為的文章鋪天蓋地,大多是70後、80後群體置身事外的窺探。也許邏輯通暢、視角客觀、語言犀利,但這些終究不是一個野生90後發自內心的“吶喊”。

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洪泰一位90後女生對於同齡人心理動因,以及由此引發的90後消費行為的思考和分析。你可能會發現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90後這樣“尷尬”的一代人。

8

 作為90後,我所理解的90後是這樣一群人:成長於改革激流,從出生開始便被推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風口浪尖。我們內心孤獨尋求派遣,空前渴望受到關註。

我們愛過殺馬特,也曾信春哥,有著每個代際都擁有的惶恐與不安。縱然他人笑我們瘋癲,我們依然能自我調侃自我救贖,生活的浪漫恣肆,久久不願對虛偽俯首稱臣。

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1980-1984年人口出生率均值為 2.0%,85-89 年為2.2%,而到了90年代,出生率均值只剩下 1.8%,到了00 後只有 1.2%。90後同期人口出生率卻較85後下跌27%。

再看看GDP的數據,90後的成長階段經歷了中國人均 GDP 從 5000 國際元向 10000 國際元以及 20000 國際元邁進的快速增長階段。

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90後是物質極為豐富與情感空前孤獨的一代,而95 後與 00 後的孤獨感和自私感將更加強烈。

孤獨、宣泄與虛榮

青春期總要找到一個宣泄口。一個年輕人想要在同齡人中占有一席之地,派遣寂寞,總要找到一個優越感的出口。要麽向內:通過消費文化產品,在虛擬世界中拷問自己內心訴求;要麽向外:體育運動、身體疲憊遺忘內心或是社交釋放自我。

二次元為90後提供了一個巨大的“逃避空間”。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只有別人的痛苦,而沒有自己的痛苦。

9 

二次元的世界大多是色彩明快鮮亮的,模糊處理了大量現實中的真實細節,罪惡、冷漠、血腥在現實中沖擊被大大削弱,這成為在順境中成長起來的90後理想的逃避空間,畢竟成長在順境中的孩子更容易沈迷於人為營造出來的理想世界,遠離現實。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世界存在一次元的話,那麽一次元必將是一個沒有痛苦,只有歡愉的理想世界。

另外一方面,人類社會活動本質在於社交,而社交源於兩個需求:展示自我和接觸異性。

展示自我的終極目的也在於接觸異性,無論是顯意識還是潛意識,這聽起來有一點俗,弗洛伊德說“人類所有行為動機的本質都源於性沖動”。展示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塑造個人品牌,無論是提升外形吸引力或是成為意見領袖,都是展示自己進而形成自我品牌的好方法。

落實到產品上則要衡量產品的這兩個維度:

個人品牌塑造能力

個人品牌(影響力)塑造可能性與接觸異性可能性分別代表內容和渠道。塑造個人品牌終究是為了接觸異性。因此有內容但社交篩選力較弱的產品僅可實現內容需求, 比如微博、人人網、AB站。

10 

接觸異性的可能性

有社交篩選力但用戶內容發布相對薄弱的產品僅可滿足接觸異性需求,比如陌陌、微信;但單純實現其中一個目標無法獲得好的用戶體驗,而在兩個維度得分均較高的有:YY以及LOL。

而以上兩種社交的成就感集中體現為,使用社交工具的主要目的是點贊。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社交有需求,而對於社交對象並沒有需求。我們只追求點贊數量,跟誰點贊關系並不大。

在這個基礎上,90後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完成個人品牌塑造,滿足接觸異性的需求:

拼爹:你懂的。

拼顏值:你也懂的。

拼技能:這種情況比較複雜,樂器、運動、反手摸肚臍…

在群體中尋找同伴,當自我羞愧等情感發生時,借助於網絡尋找解脫,當看到發生同樣事情之時其他人有著同樣的反映和態度,便能安心自已,如自己與他人想法不和,便苦苦責問自己的內心世界或是瘋狂地表達憤怒。

二次元是90後最具性價比的精神消費。

二次元本身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逃避, 90後的逃避更加精神化、群體化,他們越發沈浸在動漫作品里並通過二次元這個亞文化圈子找到個體的歸屬感與存在感,因為這對在很年輕的時候便高度互聯網化的他們來說是最具性價比的精神消費。

90後的自我救贖

前期:註重外在美,內心浮躁。

後期:內外兼修,趨於內斂。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借助單純的炫耀尋找存在感的這一批孩子已經越發精神獨立、人格健全,開始向內尋求精神滿足感。此時90後默默進化為盤踞於知乎、豆瓣、微博的一群人。

他們筆耕不輟,成為了各大平臺UGC的主力成員,他們有眼界有膽量,他們尺度大能變通,他們嬉笑怒罵指點江山。他們言必稱自己屌絲,在尷尬發生的一瞬間非但不想掩飾而一定要公開分享。

11 

在父母面前我們是幸福無知又自戀的一代,而在我心中90後有堅守著自我的道德信仰,在自我調侃中獲得自我救贖。我們是從殺馬特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卻又在互聯網中突破了我,蛻變成蝶。

對於美的追求,從簡單的外形美,演化為更加註重質感,從簡單的外在感官美到深層次氣質美。隨著成長,90後的支付意願越來越高,不再需要用外物去佐證自己的魅力與價值。從取悅他人到善待自己。

90後容易沖動,也容易被感動。理智發育上不完全,但荷爾蒙已經開始發育。

交流成本是核心區別

在互聯網尚未如此發達之時,用戶對互聯網的使用存在交流延時。在貼吧、天涯發貼,無法得到及時的回複,因為從PC前離開的一瞬間,便失去了與互聯網相聯的觸點。由於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有時差信息獲取的途徑有限,成本較為高昂。

而這一切,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獲取的成本不斷降低,信息泛濫,而出生在互聯網空前爆發時代的00後,獲取速度更快導致獲取意願反而沒有那麽強烈。00後成長在90後宅男宅女制造的壁壘里,沒有動力向外尋求新的未知領域,也沒有意識培養自己的篩選與審美能力,更多處於被動接受狀態。

因此兩個代際之間的核心區別:90後是以內容為導向,根據內心選擇認為能夠吸引我的東西,從中尋求慰藉。而當下的00後則呈現出在內容為導向之外,還兼具尋求社交的特點。就我個人而言,兩個代際的風格上是截然不同的。90後更具自嘲屬性,幽默感門檻高一些,因為幽默感代表心態上的余裕。

彈幕的本質是熱鬧,滿足孤獨感。尋求熱鬧的場合,更簡單更有趣。00後表現出既需要強化自己,又需要滿足孤獨感和虛榮心的心理狀態,本質上其實比90後更開放,更具有消費性,因為他們的爹媽更不缺錢。

90後,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

00後,好愛,感覺不會再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