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對很多創業公司來說,獲取第一個“一百、一千個”最忠實的用戶,最認可你們的,絕對不是來自於推廣,而是來自於高效的內容營銷。

最新一期的經緯創享匯由經緯和插坐學院聯合主辦,聚焦於企業新媒體與企業傳播。初衷在於,我們認為在今天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有三件事是最需要重視的:

1、企業運營。

2、穩健的現金流。

3、新媒體(廣義新媒體包括PR、公眾號運營,微博等),它承載著品牌宣傳以及價值觀的傳遞。

對很多創業公司來說,獲取第一個“一百、一千個”最忠實的用戶,最認可你們的,絕對不是來自於推廣,而是來自於高效的內容營銷。今天的公眾號越來越難做大,但只要做得到位,並用心去做,用戶還是會增加,這對公司各個方面的影響力還是非常正面的。

有些創始人不知道從什麽地方開始,怎麽才能去吸引用戶,怎麽才能把自己心里非常熟悉的價值觀去進行傳播。這期創享匯就試圖圍繞這些問題來做一些解答。

以下是來自插坐學院創始人何川的分享,他圍繞企業新媒體的特點、品牌傳播觀念、用戶定位、以及持續產出好內容這幾個維度跟大家做了分享。非常長,但真的值得一看,Enjoy:

插坐學院創始人何川

謝謝大家,今天我給大家分享這個主題是《企業微信公眾號是老板的事兒》,我自己也覺得是老板的事。

直到今天為止,我還覺得開始做公眾號,是挺容易的,可能當你做到一百萬用戶之後,你想突破一個商業瓶頸,這個可能會比較難。但當你想獲取三五萬第一批用戶,在目前我覺得依然很容易,就是好內容。

好內容還是非常稀缺的,大家可以翻自己手機上的號,當你真正停下來想看東西的時候,在座的都是創業者和公司負責人。你真的想看好的商業類的東西,公司經營類的東西,創始人成長類的東西的時候還是不多。我目前看的比較多的是“經緯創投”。

其實我們現在做微信,做新媒體運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思考,沒有太多的思考然後就快速的開始了,導致手忙腳亂,忙了半年之後可能老板也煩,同事也煩,這個事就不了了之。

我們關註很多微信號都是這樣的狀態,但一定要有真正的思考,今天聽完分享,能記住“不要逃避思考”這句話就值了。

今天我講四部分內容,都是針對企業新媒體是怎麽運營的,尤其第二部分。

先跟大家談一下新媒體有哪些選擇?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原創大號:比如六神磊磊、咪蒙;

企業微信:經緯創投、LinkedIn中國;

內容創業:清單、餐飲老板內參;

網紅達人:Papi醬、留幾手等。

創業公司最關註是企業微信這個部分,一家公司怎麽做好自己的公眾號,怎麽做好自己的新媒體?是把公眾號當成一個工具,還是當成一個目的?

比如說“清單”這個做得不錯的公眾號,他是把公眾號當成目的來運營,他們就屬於這方面的創意項目。

1

為什麽企業微信難做?

我自己也算是一個老板,我們自己的公眾號也是為我們生意服務的。我們並不直接在公眾號上賺錢,公眾號會幫我們輸出內容、輸出價值觀,運營用戶,最終我們盈利方式還是課程,包括企業服務。為什麽難做我們自己理解是幾點,大概四個點,跟大家分享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共鳴:

沒有專職人員

即便有專職人員,只是一個崗位,這個人沒有專業背景,所以比較難。我們做過一個調研,大家現在最頭疼還是內容創作,這個東西最需要時間,不是一兩天可以做到。

不敢人格化,或不會人格化

兩天看海爾前新媒體總監說過一句話,他說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千萬不要上來就親啊親啊親的,跟用戶說話用“親”,這不是人格化。

人格化是好好說話,你原來什麽樣在公司就什麽樣;公司什麽調性,在微信就什麽調性。

我覺得“經緯創投”在這方面很好,我很少見到一家創投機構公眾號的氣質跟公司創始人氣質和投資風格這麽接近。

無精準定位,無預期管理

老板看一篇文章10W+,馬上發給同事說我們要做一篇,到此為止。

重產品銷售,輕用戶運營

思維還是銷售思維,我發任何一篇東西不帶我們的產品就感覺虧了。

然後我們來說說微信運營的常見誤區,這是說給老板聽的:

我們挑幾個誤區來說:

“嚴肅有余,嚴謹不足”=老板太板著。很多地方細節其實沒到,還有審美不足。大多數公眾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建議公司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考慮。

再有比如“寧可高價格代運營,也不願意高薪招人”。人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但給你帶來很多的用戶,也可能是你公司拓展用戶最好的渠道,你千萬別指望五千塊錢招個應屆生就能做出爆款,這是不可能的。

再有“員工周末加班發推送是應該的”。我們公司我只要不講課的情況下,我周末的時候盡可能值班。我建議我們很多創業者或者公司合夥人可以去兼職一下這個事情,這點很重要。

現在很多媒體人創業做內容,都能拿到融資,這說明了什麽呢?我前兩天看到這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很多人說這不是媒體的時代,的確,但卻是媒體人的時代。很多懂內容的人,這一兩年開始贏得幾乎所有人的目光,懂內容人的時代,這是一個現狀。

我們建議很多創業公司公眾號要具備這個能力,你直接面向用戶的能力。其實不難,只不過很多時候很多人沒有耐心。

2

創業公司的品牌傳播觀

我們自己同時也是消費者,也有自己非常喜歡的品牌,這個時代應該做什麽事情?應該有什麽樣的腔調?

當你想起一個事情的時候,第一瞬間腦海里能反映出來的程度在哪?我們面對很多事情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印象,哪位創始人跟我分享一下你見張穎的第一印象?

註:臺下有朋友答曰,我第一次見他之後,發了個朋友圈說“張穎是個酷boy”。

我們運營公眾號,你要給用戶第一印象。沒有人會非常理性、謹慎、小心,花很多時間思考你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公司願景,他不會想這個東西。

他可能十秒鐘都不到就決定要不要關註:他是不是喜歡這個文章?是不是喜歡這個名字?這個過程非常短暫,然後他再逐漸加深認識:原來你是這樣的。

很多老板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我覺得這是好事。但是有個問題值得思考:對於創業公司來講,你那個品牌究竟是品牌還是品名?包括對我們也一樣,可能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一個名字而已,遠遠沒有到一個牌子的階段。

過去一年當中我跟我同事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要求,就是你所有的文章但凡是我的文章,在我們平臺上發出來,不要用“什麽什麽創始人冒號”等等。盡量要弱化個性的東西,突出共性的東西,通過什麽完成個性?通過內容。

你首先要做的是讓更多人關註你。很多老板早急於想樹立自己的品牌,瞬間跟用戶產生一個距離:他會下意識覺得你就是廣告。插坐學院運營企業微信號怎麽樣?一個創業者的獨白企業公眾號應該怎麽樣?你不知道我的時候,肯定願意看第二個。有時候千萬不要太在意這個東西,還是要強調價值。

好的品牌是兩方面的疊加,一個是價值,一個是信任:你先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第一印象讓用戶產生好感,產生信任;持續給他信任,久了之後就會產生所謂的品牌效應,這是我的理解。

企業新媒體傳播最難的是不斷的詮釋用戶價值,就是我們這家公司到底能為你帶來什麽價值,不斷講故事,不斷寫這件事。目前很多公司太急於做這個了,急於表達我的公司願景和公司影響力,疏忽了用戶最真實、最細膩的感覺。後面我講定位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這里面的區別了。

那麽如果不發廣告發什麽?跟大家分享一句話,來自於美國一家鞋履電商公司,當時覺得太好了。

我們所有演講者上來都希望給大家分享很多故事,大家也最喜歡聽故事,一家公司怎麽不斷的產生很多的故事。

這是我們最希望很多公司能夠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現在是一個傳播型組織的故事,傳播型組織就是輸出四方面內容。“經緯創投”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輸出的是價值觀,這是最重要的。

第一,企業文化可能有一部分。比如經緯低調相冊是他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更多是抒發我們團隊的事情,我們自己內部的事情,想感染我們內部,這是企業文化的部分。

第二,價值觀。我也可以發價值觀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一顆,向好之心”——這是插坐學院傳遞的價值觀。學習是為了讓自己變好。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學習的動力,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課程不是2B,我們課程是2C。我們希望用戶拿錢來上課,自己漲本事,實現人生價值:想走就走,想漲工資就漲工資——我們是這樣的打法:為個人創造價值。這是價值觀的部分,我們一直在強調這個。

第三,是新知。他們能把知識說得很特別,這就是本事,傳遞新知。比如女神任性堂、比如公路商店,他講機場打火機都去哪了?講南極科考隊員性生活,講這些東西。他會講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這是一個新知。

第四,身份認同。我拿“很有以前”這家店的公號做個例子,他們的一個功能特別能突出身份認同。很久以前這家店在公眾號右下角菜單上有一個“約lu”,你發現天通苑有多少人等著Lu,南三環有多少人等著Lu。

這是非常小的功能,很體現他們公司的氣質和文化。他們原來還有兩個菜單,後來拿掉了。原來有兩個用戶社區的菜單,一個是吹牛逼,一個是扯犢子——都是吃串最貼近用戶生活的東西,所有用戶看到這六個字的時候都不會覺得這家公司LOW,他反而會喜歡這家公司。真正LOW是去店里環境差,店里東西不好吃。

身份認同,剛才說的公司人格化,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有越來越多的老板的痕跡,老板的影子,老板的風格,這是公司人格化。

海爾他們的公眾號上有一句話顯得很糾結:“這里不生產冰箱空調洗衣機,這里有的是我們要給你的陪伴感覺”。我很欣賞他們的勇氣。

海爾是一家什麽公司大家都知道,做空調、冰箱,現在看電視看的不多了。我隱約覺得可能張瑞敏先生認為雖然我們是一家兩三千億的公司,但是我們沒有存在感。大家找找他們的空調都在哪?當你買來空調之後基本裝到棚里或者角落里,兩三年用戶都不碰它一次,就這樣一家公司。

在互聯網時代他沒有任何聲音,他沒有存在感。很多時候可能有焦慮,所以他的公眾號後面寫一句話我們賣的不是家電,我們賣的是陪伴。你就覺得他多糾結,這是他轉型的一部分,我覺得很有勇氣。他的公眾號發的都是約稿,各方媒體上約很好的稿子,符合他們公司價值觀傳遞出來,很好。

然後我們再拿“經緯創投”舉例子:他很多稿子都有這麽一個詞,拽拽的,後面有一個冒號:Enjoy,希望你喜歡,愛看不看,就是這個意思(註:經緯主頁君說她沒有這麽拽……)。這就是他們的風格,很冷酷,但是它的東西充滿了力量。

我也喜歡他們的內容,跟他們團隊有很好的交流,這是之前看他們東西的時候最大的一個印象:講的很多都是我們創業者不知道的事情,都很酷。

3

需求理解與用戶定位

第三,我來講一講需求理解和用戶定位這塊。

核心訴求

先講一講一個公眾號的核心訴求,其實這塊比較簡單:我們就是頭腦里面清晰它的第一印象就OK了。

比如漲粉是不對,漲粉肯定不是一家公司最大的事情。對一家大公司來講完全可以把這件事給忘了。趁著我們說只要你想做公司的公眾號就不要這樣去考核,這個是說什麽?

說的是公司的公眾號的定位。我們覺得如果你是基於生意去做公眾號,希望讓你的公司傳播做的更好的話。

我們覺得有三方面的功能:

1)傳播品牌

2)服務用戶

3)銷售產品

給大家看看對標公司:

萬達集團通過微信來傳播自己的影響力,傳播自己的品牌文化。他們從來不在公眾號上賣房子,他們可能會賣的東西包括王健林的書,還是文化理念的事情,非常克制。

招商銀行,他們肯定不發很多軟文,他們做的最好的是功能,查詢余額、轉款等功能。招商銀行內部定位就是銀行是一個功能,不是一個場所,不是一個營業廳;銀行是一個功能,這是他們自己希望做到的。

這是我們在給企業企業服務的時候給企業畫的一個圖,給企業做的選擇:最基礎能力是內容能力,然後是用戶能力,銷售能力。

現在很多公司公眾號的推廣和內容上其實還是有點隨意。公司軟文包括行業知識、老板講話各方面都融在一起。可能今天發這個,明天發那個,所謂選題的規範性和長期規劃性看不太明顯。我們覺得你的公眾號還是應該盡量克制一點。

如何進行用戶定位?這是所謂你的公司很好、業務很好,但為什麽公眾號沒有人關註,你怎麽在公眾號上做定位。

下面用可口可樂舉個例子:

這是1915年可口可樂的瓶子的圖片,他們當年在征集可樂設計瓶子的時候給出三個要求。他們想讓第三方設計這個瓶子,突出以上三個要求。100年前的公司都非常雞賊,也是他們活到現在的原因,非常雞賊,也很實在。

我們可以看出來,好的公司做事情的時候,真的想得非常清楚,把自己的訴求、用戶的需要、自己能做到的、自己想做到的,想得非常清楚。

早期傳播要做具象思維的事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剛剛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是這樣的思維,他是抽象思維,概括思維,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方式。為什麽中國人的演講者可能講故事的能力差一點,他喜歡抽象概括中心思想,基本上幾句話把這事說完了;西方人一上來講很多的細節,講很多小的故事,這是具象思維。

這些抽象思維,比如你是做什麽生意,我是做餐飲。很多老板一上來說我是做餐飲,我不問他下面,你到底做什麽餐飲?實際上我對這個老板的認知是零。

很多老板說我是做互聯網金融,你只要不是招商銀行,我對你的認知也是零。因為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概念,我根本不知道你具體的服務和用戶價值是什麽。我建議我們在早期傳播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具像思維的事。

你簡單對比一下,就知道為什麽左邊的概念不容易傳播,右邊的容易讓人記住。怎麽能夠把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在公眾號上表達出來,這個能力非常重要。

比如插坐去年從5月份開始正兒八經運營這個號,三月份註冊,兩個多月沒漲用戶。5月份開始做企業新媒體,大家可能不知道有學員在後臺給我們留言說你們是學院,為什麽從來不講課,你們到底行不行?

我們覺得講課、做培訓很LOW。我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是一家學習社區,這多好聽。我們要千萬用戶,我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我們為什麽做微信培訓?羅振宇老師說何川你根本不是做微信培訓的氣質。但我們做企業微信課程後很快就招滿了一個班,發現很多人對這個事情有識別度了,用戶對你的事情有識別度才會傳播,忠誠度很高,是這樣的過程。

當公眾號早期發展的時候可能是這樣一個思路,就你知道你是一個粥鋪,你先想清楚你們粥鋪做的最好的米粥是什麽?比如說是皮蛋粥,喜歡喝這種粥的人,不斷找這種人就OK了。

同事的目標也會非常清晰,否則你的同事、你的執行團隊很難跟上你的大的思維。

當喜歡喝這種粥的人積累一萬用戶之後,可能就會問你們家還賣別的粥嗎?我們現在做C端學員生意做的多了之後,找我們都是大公司,什麽銀行,大眾、華為這樣的公司。我們自己都想不到,但都是這樣的公司來找我們。

不要著急,做公眾號也不要著急,有一個過程,讓用戶先接受你。

第一步先讓用戶快速產生興趣,然後再不斷的釋放價值。

用戶人群在哪?

企業微信的用戶人群。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在微信上聯系最多是什麽人?肯定不是附近的人,肯定是家人、朋友、同事,這是聯系最多的。朋友圈最不喜歡看到的內容是什麽?微商、代購、廣告。

張穎給你推薦一款摩托車,你可能會感興趣,為什麽?就是真實。

這個年代用戶跟產品之間的邏輯是什麽?我們常用APP比如說攜程、滴滴……

這些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麽?

生活,工具,什麽工具?

你看各種商家的點評第一印象看什麽?很有意思。實際上是用戶的點評和推薦能夠快速的對一家公司建立好感和信任,你可以放心去購買。

什麽樣的行為能夠引起用戶的推薦、轉發,我們自己是知道的。咱們自己發一篇內容絕對知道哪些能報,哪些不能報。自己不喜歡的內容太清楚了,很假,這樣寧可不發,給用戶神秘感。

講一個例子

一個農業項目咨詢的創業者去寧夏考察,當地的信號不好,網絡打不開,用手機勉強能上去。他用手機發了一條語音,是寧夏一個池塘青蛙的叫聲。大概30多秒都是青蛙叫聲,他配了一句話,他說你們有多久沒聽過青蛙的叫聲了。就這麽一句話,他的後臺有七千多條回複,他從來沒有收到過這麽多回複,他自己很驚訝。

用戶很多時候不需要你大段文章,他需要的是能代表你們公司氣質、內涵、價值觀這些東西。這只是一個小案例,希望大家能夠勇於嘗試一下。

微信除了熟人關系,另外一個特點是懶得思考。清單公眾號的項目核心就是這第二個,懶得思考+便宜:當季最值得穿的十件男士襯衫,我絕對會一鍵下單;北京最值得去的十家餐廳……我們都喜歡看這樣的東西,典型就是這個意思。

用戶價值是什麽?

看看用戶價值,用戶價值這塊我們就想兩件事,“為誰提供什麽價值”和“為誰解決什麽問題”。公眾號也一樣。

比如我們非常簡單,企業新媒體人的學習服務;像"書單"這樣的公眾號,他幫你解決看什麽書的問題;"南極圈"服務離職騰訊人,因為都是企鵝;"LinkedIn中國",全球精英職場觀……

用戶習慣是什麽?

第二個用戶習慣,這塊希望大家大膽一點,我們面對用戶要真實,不要跟用戶裝假,用戶也希望你真是一點。他們信任什麽,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是什麽?

前兩天,我們跟同仁堂這家很出名的公司合作,他們找我們做新媒體微信。他們有一個產品叫安宮牛黃丸,這個產品是專門為一線老年用戶解決中風問題,家里常備的藥品。他問我們怎麽做?我們用戶老年人都沒有手機,手機都沒有微信,怎麽辦?

我們給他畫個圖,它的常見消費場景是兒女給老人買,你找用戶的時候兒女可能才是你該爭取的用戶。兒女不吃藥,但兒女幫你轉發。老人是吃藥,老人不幫你轉發。你如果做安宮牛黃微信,你只做老人用戶,你必死無疑。

二八法則&小眾潮流

你要堅信你做很小的事情,一定能夠最終吸引大部分人的認可。

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是什麽發型?丸子頭。2013年到2015年最流行的發型可能是這位女生這樣的短發,很多女生都把頭發剪成這樣。今年流行這樣,全都是很小很小發出來。

不要一上來就做很平庸定位,說我是互聯網+,有什麽了不起的。互聯網金融,用戶聽聽而已,投資人不在乎你。

看這些都是小眾潮流,尤其是這件事——冬天露腳踝。我們老師公眾號專門做了一篇選題,教“90後女生跟奶奶解釋冬天為什麽要露腳踝”很受歡迎,就是這樣的。

你發現這些是不是都是偏人格特點性格的,大家想想我們究竟應該給用戶一個什麽感覺?非常直觀的第一印象興趣是什麽?

用戶性格這塊,重點他們在想什麽以及他們渴望什麽。我們以前分析用戶都是這樣的,超級理性。如果你對用戶這麽分析也一樣,你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一個60歲的阿姨和20歲的女生同樣可以很知性,知性可能是他們的氣質和需求,可能是你這個公眾號該有的定位。

所以我們經常建議很多公眾號編輯或者公司做側面調研,不要直接做正面調研。正面調研就是你喜歡這篇文章嗎,但你要側面問他。你側面問他就知道你用戶構成和習慣,這些東西是可以反映出來的。

現場如果老板來的多,希望回去可以跟同事多解釋一些深層次的需求。不要在太表象的層面跟用戶打交道,這也是一樣。

人格碎片化最明顯特點就是我們有很多圈子、微信群,在每一個微信群、每一個圈子里面你所表現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現在是一個超級人格分裂的年代,每個人都有N面,你關註的每個公眾號都代表你的一面。

人格碎片化,所以我們希望你定義用戶的時候首先從感性感官的層面去定位你的用戶。可能你在做銷售的時候打的點會更準,可能是這樣的,你更能打動用戶的心理。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比如我們是一家做絲襪的品牌,大家覺得我們定位在職場白領女士還是學生?還是定位在高冷女性or呆萌女性?高冷女性的絲襪和呆萌女性的絲襪那個場景男性一下子就想到了。用戶是人,用戶是活人。我們什麽樣,用戶就什麽樣。

希望我們能夠稍微大膽一點,還是那個意思。商業非常美好,當你能夠懂得人性的時候你會覺得商業更美好,你能夠創造很多美好的事情。

你看這個“商務範”,這個公眾號裝逼的說法是這個,微信第一風尚自媒體,真正的需求是這個,商務禁令裝逼手冊,日常生活、出差旅行必備良方。大家吐槽怎麽更好的裝逼,怎麽更好的著裝。

我再舉個例子,信用卡

我們問信用卡是什麽?信用卡最真實的感覺就是我沒錢,第二我不方便。

人生第一張信用卡什麽時候辦的?很多男生都是想送女生禮物的時候,手里有點工資,但是沒有盈余,先辦一張信用卡月底我可以還,我能很體面送給女朋友好的禮物。

信用卡代表不是分期,而是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們能不能把這個表達出來,這是我們希望強調的。

定位用戶的時候,是用戶價值,用戶性格,用戶習慣,他們的疊加最終產生你的用戶。

4

持續產生好內容的關鍵

這個題太大了,我們只能講一點點。

第一個我要說的是真誠,毫無疑問要真誠。即便你“裝X”也要裝的很真誠,這才能吸引很多同樣想“裝”的人。

第二是逼格和腔調,永遠有自己的調性,再加上克制、節制。你舍得一些東西,用戶會感知到。我看國外的廣告,喬治克魯尼給手表做廣告,我經常以為是襯衫廣告。這是兩種內心自信的事情,中國到了用戶有審美的年代。

做內容無非就是兩件事:

1)你的內容是不是稀缺,這個決定用戶為什麽要看。

2)時效性,決定用戶為什麽現在看,這兩條是很關鍵。當然還有其他,最核心就是這兩個。

永遠制造稀缺性和時效性。稀缺性還包括什麽?

我們在測試的時候有一個學員問我說為什麽原創不能提高用戶忠誠度?為什麽堅持原創不能提高用戶忠誠度?堅持原創對用戶忠誠度沒有什麽太大影響?

因為原創不代表你的水平高。很多公司發軟文都能發出原創,無非別人沒發過而已。用戶在意你持續的篩選、輸出好內容的情況。我們想想“經緯創投”原創的東西有多少,分享的東西,二次篩選加工的東西有多少就知道了。這是一個稀缺性的地方。

做內容真正關鍵的,我們覺得是挖掘產品的內涵與外延。你對你自己公司的產品能理解多少,比如剛剛我說信用卡這件事情,如果一個銀行編輯每天想發福利、發積分,那肯定是有些單薄的。

如果你對人性有了解,也許能講出很多關於愛情的故事,信用卡關於家庭的故事,這些都是跟選題相關。

內涵是品牌獨有價值,外延是整個行業共有屬性。你把這些特點找到,就會發現有很多選題可以做。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汽車品牌,我這里說說寶馬、奔馳。

先看寶馬,整個行業里面屬於德系轎車,奔馳是德系轎車;寶馬可能強調操控性和年輕的感覺;奔馳就是老板+舒適度。

寶馬的微信可以發很多跟年輕時尚創意相關的內容。奔馳的內容可以發很多商業的東西。

第二個以科比退役為例講一個熱點的事情。

創業者可能很多還是喜歡看體育球迷,科比精神可能是勤奮+絕殺+獨狼+得分+顏值。相對其他球員來講他長的帥,穿衣有範,很勤奮,有一個著名的段子就是科比訓練刻苦,以至於有了“洛杉磯淩晨4點的太陽”。

我當時想京東的快遞或者順豐快遞可以做一個同樣的選題,一定會戳中很多網購女生的心。你們查清單物流的時候可以查某一個點上:淩晨三四點那個物流在走,有快遞員在掃碼。

你覺得在整個對用戶價值上他會比他更少受尊敬嗎?不會。一樣很受尊敬,這是行業價值。這兩年很多節假日,我特別感動順豐快遞員的影子。京東也一樣,他們特別快。

當科比退役的時候有一家雲計算公司或者大數據公司可以做一個科比的職業生涯數據海報。不要讓NBA編輯做,讓數據公司做一張科比的海報。我們想表達什麽能力?數據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分析能力、計算能力。你做了這個東西之後,整個NBA科比球迷瞬間對這家公司產生印象。

大家放心,沒有任何一場公關活動能夠贏得所有人心,一定是一場活動打動一些人。我們做選題能夠有一些交叉和叠代。

另外就是橫向拓展和縱向深挖這件事情,這個也很有意思。“經緯創投”前一段時間做了一個橫向拓展,“141次公司為什麽失敗?”這是一個典型的橫向的拓展,縱向深挖呢?這家公司為什麽失敗了141次。能夠不同的角度呈現公司的價值。

最後給大家舉個例子

康明斯,是做發動機的,很冷的冷門。發動機品牌應該突出什麽氣質?都是重卡發動機。有太多選題可以做,跟力量相關的事情:力量、強勁,跟這些相關都可以做。跟發明創造精神,強勁精神,粗糙粗獷都可以做選題。

另外一個點,當你實在找不到感覺,你手里有兩千萬,你找陳道明代言還是找貝克漢姆代言,能夠得出你心中希望產品呈現出來的氣質。找一個虛擬代言人到底是誰?大切諾基(jeep車的一個款系)找的是王石、謝霆峰和劉強東,他有他的選擇。

我們能不能在較早的階段可以更深的影響用戶,不要輕易去賣東西。我們賣一些用戶可能想要的,給他一些力量,這是我們要做得事情。

為什麽耶魯大學的校友很多,創業的也很多。他說我們不是教他們怎麽創業?我們給他們創業力量,給他們持續奔跑的力量,這是教育的動力。

【最後分享一些思考和建議】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去思考,最後有幾條建議:

第一是品牌是有生命力的,希望我們能從第一天開始有耐心培養一個品牌。慢一點,不要著急,不要看“經緯創投”怎麽樣就去抄襲他,不可能;

第二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消費升級”,這部分就兩條:

1)品質認同,你的東西確實好。

2)第二你的東西不僅在性能上好,你還有有精神層面的東西,這是我認同的,很多人對你的忠誠來自價值觀認同。

這也是我特別想說得,創業公司,要有信心代表自己的行業,代表自己這個領域。比如阿芙精油,他廣告語是什麽?阿芙就是精油。我希望我們有這個信心,能夠代表你的行業。

最後一個我自己的判斷,先講一個小的故事。

我們去年有一個員工離職了,原因是什麽?我不想在乙方做了,我想去一個甲方。當時我覺得我們算乙方嗎?

當你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沒有信心的時候,你覺得是乙方。當你能夠有能力挑選用戶設立標準的時候,你就是甲方。

今年這樣的機會來了,因為消費升級,企業需要加速往前跑,需要很多第三方服務。所以希望有機會我們可以一起合作。

最後就是一切都建立在“對用戶的了解”之上,深度了解。

我的演講就到這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