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在全面監管與自律的呼聲中,過去的資產端打法顯然已經不符合當今形勢了,高度自律、嚴守底線、不為簡單利益驅動的平臺才是能夠長久生存的平臺。

近幾天的P2P行業可謂是熱鬧非凡。先是3月2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上海掛牌成立,引發各界熱議。對於現階段正面臨政策強壓及身處輿情危機中的P2P行業來說,首個國字號協會的誕生對整個行業的合規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隨後,3月26日播出的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再度聚焦P2P行業,節目對這種基於互聯網提供借貸信息撮合服務的新型業態予以了肯定,但同時也指出了P2P行業難以根絕的發展亂象及投資風險,並強調P2P本質不壞,是缺少他律與自律才造成了今天的混亂局面。

自律缺失致P2P行業亂象不斷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P2P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已達13652億元。然而,一路高更猛進背後不斷爆發的風險事件也讓整個P2P行業蒙受陰影。截至2015年2月,國內P2P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3944家,累計問題平臺數量為1425家,問題平臺占比超過36%。由此可見,隨著P2P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大,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也在不斷上升。因此,對於駛入發展新車道的P2P行業而言,現階段的發展訴求不能再像前幾年那樣只一味追求擴張了,反而應當放緩腳步,重新審視行業亂象,借助外部和內部手段建立新秩序,推進行業規範化。

P2P行業的風險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主要還是因為行業普遍缺乏外部約束手段及內部自律意識。

首先,行業長期缺少管制,從業者違約成本極低,由此便催生了重重亂象。監管真空引發的P2P行業亂象,事實上都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原因,即嚴重信息壁壘導致的信息極度不對稱,給了不良分子生存空間。從P2P平臺是為投融雙方提供借貸信息服務的中介平臺這一定位來說,充分的信息披露應該是P2P平臺的基礎配置。此前銀監會在《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了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應當充分履行對投資人進行信息披露的責任。據融360調查顯示,P2P平臺借款項目信息披露的不完整率高達90%,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那麽多平臺能在投資人眼皮底下輕易幹著假標、自融的勾當了。

其次,個體缺乏自律意識,道德風險難以獲得有效監控,擡高了問題平臺的發生率。整體而言,P2P行業的道德風險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自融風險,即平臺有意引導投資人資金流向關聯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的問題平臺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平臺都不同程度地涉嫌自融,因此自融也被業內稱作是P2P平臺的頭號殺手。以2015年為例,僅是年初就有上鹹bank、里外貸和盛融在線三家老牌平臺相繼被爆自融,涉案總額超15億元。二是詐騙風險,即平臺的初衷就是短期詐騙,快速圈錢走人。有數據顯示,在已知的跑路平臺中,有70%以上的平臺都是在運營3個月以內爆發風險的,這也表明了這部分平臺就是為詐騙而生的,僅通過初上線發布高息產品、舉辦大額讓利活動來吸引資金,運營模式難以為繼,稍有風吹草動便只能一跑了之。

P2P行業或迎來新一輪自律潮

事實上,自P2P行業第一次出現跑路潮以來,業內就已經開始意識到行業自律的重要性,有關自律的呼聲也是甚囂塵上。然而,自律的口號喊得雖然響,具有實質意義的自律行動卻鮮少見到成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監管細則還沒到位,行業既沒有嚴格的法律管制,也缺少立場公允的監督者,僅憑民間組織很難從根本上防範從業者道德風險。其次是沒有官方組織牽頭制定公約,諸如如何評定平臺的自律程度、如何對充分自律的平臺進行激勵、如何懲戒缺乏自律精神的平臺等等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長此以往平臺對自律活動的響應也就沒了積極性。最後是民間自律協會魚目混雜,尤其是某些打著自律旗號行圈錢之事的野雞協會,這類組織的橫行嚴重阻礙了行業的自律進程。

基於上述現狀,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監管與自律應當是相輔相成的,無監管的自律難成氣候,無自律的監管不成體系。如今P2P行業終於迎來了擁有國字號背景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再加上此前多份監管文件開路,或能再度喚起P2P行業的自律意識,而在這一股自律浪潮的推動下,P2P平臺先前的發展標準也將得到重塑。

第一,信息披露制度更加深入化、全面化。過去我們對P2P平臺的信息披露要求主要集中在平臺信息、借款方及合作機構三者上。首先,平臺信息主要指平臺基本概況和經營狀況,前者包括相關從業許可證照、專業能力證照、定期財務報告、公司概況、重大事項(例如股東變更、資本變動)等;後者包括平臺業務總量、貸款種類、借款人區域分布、借款集中度情況、項目逾期率/壞賬率等。其次,借款人和借款項目,應當包括借款人資質、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借款資金用途及具體去向等。最後,合作機構主要包括提供資產渠道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擔保公司等第三方機構以及提供資金托管服務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傳統金融機構等。

但根據監管思路,再參考此前發布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範》(初稿)的要求,今後P2P行業的信息披露應該不會只局限在上述三個方面,平臺除了每天應更新至少21項平臺運營信息之外,還必須對線上項目就增信措施、項目風險提示、逾期保障措施等內容進行詳細披露,即在信息透明的基礎上做到風控透明。筆者留意到,業內除了拍拍貸、陸金所、紅嶺創投等大體量平臺早早就強調風控透明之外,如今在監管的引導下不少中小平臺也開始試水風控透明化,例如早些時候北京平臺熊貓金服提出的裸體風控概念、近期廣州平臺新聯在線推出的風控考察團等。不管是裸體風控,還是風控考察團,無一不說明了P2P平臺正在重拾自律意識。以實地風控考察為例,平臺主動邀請投資人實地考察項目、協助投資人了解風控實況、引導投資人參與風控流程,一方面是為了強化第三方監督角色,加強平臺自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發展平臺信息披露制度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資產端更加穩定化、保守化。鑒於P2P行業的互聯網特性,從業者總是過度迷戀互聯網式的創新,反而忽略了P2P的金融本質。尤其是近兩年來,行業競爭強度加大,P2P平臺為了發展不僅是卯足了全力,殺紅眼的時候甚至還忽視了法律邊界。一方面,P2P平臺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過度迎合投資人。投資人喜歡短期標、小額標,平臺便罔顧流動性風險進行拆標;投資人偏愛高流動性,平臺便頂著資金池的罪名設計活期理財產品。另一方面,P2P平臺為了追求營銷噱頭,冒然創新資產,此前被取締的股票配資、首付貸,還有駭人聽聞的針對大學生人流的安流寶等。

如今在全面監管與自律的呼聲中,過去的資產端打法顯然已經不符合當今形勢了,高度自律、嚴守底線、不為簡單利益驅動的平臺才是能夠長久生存的平臺。事實上,雖然監管未見細則,但政策介入已經初見成效,通過觀察現階段的P2P平臺動向,我們不難發現P2P行業在監管的推動下,已經不同程度地強化了自律意識,例如供應鏈金融、P2G項目等細分業務模式近期開始走紅,是P2P平臺正在摒棄某些可能踩到紅線的資產領域,轉向安全性更高的資產渠道的重要體現;早些時候點融網、新聯在線、宜信、陸金所等平臺推動的海外熱潮,成功地將海外資產概念引入國內P2P行業,既是為國內P2P行業資產端發展指了明路,也是平臺倒逼自我轉型、尋求合規化優質資產的表現,充分說明了行業正在積極謀求高度自律、合規創新、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