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美國7000余家銀行僅7到8家從事類“投貸聯動”業務

日前,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Dave Jone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投貸聯動”這一模式在全球範圍來說,仍處起步階段,當下開展“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為數不多。

蔣德進一步稱,在美國,只有少數的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業務,這種業務要比商業銀行其他傳統業務風險高得多。“投貸聯動”會要求商業銀行里面的科創業務部門,采取不同於開展傳統業務的思維方式。

對此,蔣德建議,對於從事“投貸聯動”的銀行來講,必須要建立一種與中小科技企業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場景。“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傳統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場景與中小型科創企業很難對接。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要有兩套體系,但要把這兩套體系都做好,挑戰非常大。”

對於風險管控,蔣德認為,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要理智的開展業務,是可以控制風險的,同時這部分風險可以由“投貸聯動”股權一方的風險緩釋措施進行補充。“在開展項目過程中,商業銀行要明智開展這部分業務,同時要很好控制發展的速度,不要過速增長。”

就全球來看,蔣德稱,全球前幾大經濟體中,很少有銀行去從事“投貸聯動”的業務。美國大概有7000到8000家銀行,不過只有7到8家銀行在做類似於“投貸聯動”的業務。歐洲從事“投貸聯動”業務的銀行更少。反觀以色列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占比較高,原因在於以色列商業市場較好、以色列人較為靈活、國家較小、銀行數量也不多。

在“投貸聯動”認股權證方面。一般來講,認股權證需要5~7年甚至更長時間。蔣德稱,如果這些銀行想要在短期內從股權投資當中獲得收益是很難實現的。中國提出“投貸聯動”的試點,目的也不是為了鼓勵銀行去做投資,而是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來對沖信貸的風險。

蔣德稱,中國現在還沒有經歷過任何的經濟周期,但美國經歷過多次。以美國為例,即便是在信貸風險較低的年份,我們的早期貸款可能仍然有2%的壞賬;而在信貸風險很高的年份里,壞賬則可能會達到10%。

“但從長期看,譬如一個10 年的經濟周期,如果信貸表現良好的年份多,那麽平均年貸款損失仍然可以維持在2.5%。而平均一年的認股權證收益能達到1%、2% 或2.5%,那麽壞賬損失減去認股權證收益後的比率可能就只有1.5%、0.5% 或者為0。因此可以看到,認股權證需要5~7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發揮對銀行壞賬風險的抵補作用”。

在標的方面,蔣德稱,和母行矽谷銀行一樣,看好互聯網、軟件、硬件、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等科技創新行業的公司及其背後的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40

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在任何國家,商業銀行通過持股來獲得收益都是風險很大的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860

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受訪者提供/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中美兩國都不允許商業銀行直接持股,但目前中國推出了試點,美國還沒有。

美國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成立於1983年,198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35年來,專註為中小科技型創新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國內商業銀行主動探索、間接投資股權的各種試驗,大都對標矽谷銀行。矽谷銀行的“認股權證”模式是,在給企業的貸款同時,銀行要求少量(通常不超過1%)的企業股權認購選擇權。當企業上市或下一輪融資時,銀行有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

“‘認股權證’模式不是我們首創,但我們肯定是最專業,做得最久、最認真的。”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浦發矽谷銀行成立於2012年8月,由浦發銀行和美國矽谷銀行各出資50%,擔負著美國矽谷銀行模式在中國落地的使命。2016年4月起,它也成為了國內“投貸聯動”的首批試點銀行。

1月19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2013年,他來到中國,此前他在美國的矽谷銀行工作了20年,一直擔任“首席信貸官”,可謂是全球對“投貸聯動”模式最熟悉的人。

南方周末:美國矽谷銀行是全球“投貸聯動”業務的標桿,這一業務當時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麽有趣的故事嗎?

蔣德:對美國矽谷銀行來說,投貸聯動的模式幾乎和銀行的歷史一樣悠久,已經有35年了。矽谷銀行一直和VC(風險投資機構)有很緊密的合作,最開始籌建的時候也是源自與很多VC的討論。他們發現,投資時找不到一家銀行願意為他們所投的公司來提供貸款服務,一般的商業銀行懼怕這些小公司的高風險,也很難把握他們的商業模式。那為什麽我們不來建立這樣一家銀行呢?這就是矽谷銀行的來源。

南方周末:在中國,浦發矽谷銀行的主要業務模式是什麽?

蔣德:“認股權證”是我們的主要模式。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輕資產、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對於其中有較高風險的客戶,為了緩釋提供貸款的風險,在貸款交易中我們會要求少量(通常不超過1%)的公司股權的認購選擇權。當公司成功上市或者下一輪融資時,認股權證就可能帶來收益。

1%的股比並不是出於人為規定,它來源於現實因素,也就是我們承擔的風險。我們在貸款給這些企業時,不會要求通常的抵押物,比如可預見的現金流、利潤或房地產。少量的認股權證目的僅僅在於緩釋高風險。

我們提供少於10%的貸款年化利率,這是個很合理的數字,會隨著公司具體的情況和我們為其承擔風險的大小略微變化。

南方周末:在這一模式中,銀行和投資機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蔣德:我們會和優秀的風險投資機構(VC)合作,我們相信這些VC對公司的背書。他們為我們推薦客戶,我們也會一起去走訪、做盡職調查、做貸後管理,所以貸前貸後,銀行和VC的關系都是比較緊密的。VC通過為企業引入債權融資,能夠提高自己的回報率,企業也能得到更多支持,所以這是一個銀行、VC和企業三方的有機結合。

南方周末:在“投貸聯動”中,有設立子公司的模式,就像美國矽谷金融旗下的矽谷資本。目前浦發矽谷銀行的子公司籌備到了哪個階段?

蔣德:我們基本和其他試點銀行在同一進度上,都在等待國務院的批複。目前我們的投貸聯動是和一些比較信任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像美國矽谷資本這樣的公司,由他們幫助代持。當股權價值出現變化,他們會按約定,把增值的部分給到我們。將來我們有了子公司以後,認股權證的模式是依然維持的,只是行政流程上會多一些便利。

南方周末:從2012年浦發矽谷銀行成立到現在,通過投貸聯動投資了多少企業?目前這樣的業務步伐進展速度和計劃相比,算快還是慢?

蔣德:我們2015年才獲得人民幣業務的許可,所以談到成功,其實這還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我們需要等待企業成長的過程。

我們現在有幾百家中國科技創新企業的客戶,在2015年至今的兩年多,已經有大概10家公司被收購或者上市,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也算是一個很好的數字了。

而且我們不會用“退出”這個詞,不管最後是不是實現了資本的退出,我們之後還是會陪伴他們成長。就像人一樣,我們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相遇,但卻會陪伴彼此一生。

南方周末:您認為“投貸聯動”會不會變成商業銀行的一種主流模式?為什麽在美國發展多年,只有矽谷銀行“一枝獨秀”?

蔣德:如果主流意味著有大量這樣的銀行產品,那麽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對於一些中國大的商業銀行來說,我們做的這塊業務始終是風險比較大的,回報很難講,所以難以成為主流。

但這項業務對於科技創新企業來說很關鍵,雖然他們的數量不占絕對優勢,但他們給中國創造的GDP、貢獻的就業崗位以及對中國創新經濟本身至關重要。

我們沒有任何零售業務或個人存款,定位就是服務這樣的創新企業。雖然他們風險很高,別人不一定會做,但我們願意將這些企業養起來,並分享他們的成長。做得專註,就能學會怎樣控制其中的風險,這也是美國矽谷銀行能在這個領域一枝獨秀的原因。

世界上總有一些高風險的事,但總有些人只做這樣的事。創新經濟很重要,我們也很重要,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做得很大很大,Not everything that is important has to be big(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必須很大)。

南方周末:在對商業銀行投資的監管方面,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監管有什麽特點?

蔣德:在任何國家,商業銀行想通過持股來獲得收益都是風險很大、極不穩定的事情,所以中美兩國都不允許商業銀行直接持股。

但目前,中國推出了這樣的試點,美國還沒有,在這點上我們其實已經做得比美國矽谷銀行前進一步了。

中國的確理解了創新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這些企業需要得到銀行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監管和扶持。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出臺了很有創造性且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