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的大浪潮,正驅動人類一股前所未有的強大創新能量。你只要有一個好點子,丟上網路群眾募資平台,就有機會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有了3D列印設備,想生產自己設計的實物,不再受制開發模具設備的資金門檻。 當創新活動不再被少數企業或設計師壟斷,進入全民皆設計師、創客(Makers)的時代,串接創新活動和資本市場的風險投資者,也就是所謂的創投,看待商業機會的觀點也出現劇烈變化。 以矽谷最具指標的幾個創投團隊為例,近年來都不約而同出現改由「設計合夥人」領軍的現象,包括知名的羅德島設計學院前院長前田(John Maeda)、前Yahoo的使用者經驗團隊領導人奧(Irene Au),相繼被創投團隊網羅擔任最高顧問,越來越多創投在進行投資判斷時,也都會先問專業設計師的意見。 它們不只重視設計合夥人的見解,以Google創投(GoogleVentures)為例,內部便有一個具備工業設計背景專業的五人小組,Google在評估投資案時,他們直接進入該新創公司,和新創團隊共同進行為期五天的「設計衝刺」腦力激盪,從市場端的使用者角度出發,將其新創產品或商業模式,未來在各領域的應用想像先提列出來,據此推估潛在收益性後,再輪到財務人員上場,進行投資金額的試算。 矽谷的創投們為什麼紛紛找上設計師?這是因為創投正認知到,有深度設計思考的人,才具備鑑別未來商業機會的能力。 這和過往創投的最大不同在於,過去創投是以財務專業人員、資深產業分析師,和經驗豐富的企業經營者,領銜進行投資決策。但如今創新大爆發,世界變化極快,多數產業不再依循線性的成長軌跡發展,任何一個來自行業外的創新,都可能帶來跳躍武的倍數產值成長。例如,沒蓋任何一棟飯店,卻提供一百九十個國家住宿服務,翻轉全球飯店產業的Airbnb民宿訂房網站;又如,被認為可能顛覆物流業的無人飛機,有本事認定這樣創新價值的創投,必然要具備對未來生活形態的想像力、什麼可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探索熱情,以及洞悉風格經濟的定義能力。 更簡要的說,過去工業時代,好生意的關鍵字是市占率、毛利率、產能利用率、年成長率等;但進入互聯網時代,創投們更在乎的,是一個新創公司,對既有產業級別和秩序,帶來擾動的可能性有多大。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前者重視持續成長的可能,後者看中的,則是顛覆生活想像的破壞式創新威力! (本專欄由沈方正、何炳霖、江榮原、謝榮雅輪值 整理·尤子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