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無論看起來是多麽完美的商業閉環,真正精力都應該聚焦在用戶身上。
長期以來,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互聯網僅僅通過作為房地產企業和中介公司吸引客戶的廣告營銷工具。就賺的體滿缽滿。巔峰時期,搜房的市值曾超過80億美金。
然而,隨著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褪色,市場從過去一房難求,回歸正常。房子不再那麽容易賣時,開發商面臨巨大的去庫存壓力,漸漸不願意為虛無縹緲的品牌廣告付費。中介公司也不堪忍受在平臺網站發布房源信息的高昂成本,組成中介聯盟聯合起來抵制平臺網站。變革開始發生了。
房產交易+互聯網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作為總價值12萬億的產業,房產互聯網蘊含的機會遠不止付費廣告那麽簡單。而隨著行業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市場的成交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存量房比重逐漸增大(一線城市存量房交易規模已經超過增量房交易規模),房產交易的供應方構成發生變化,分散的賣房業主逐漸成為供應的主流。
這個趨勢意味著,連接供應商與消費者(尤其是賣房業主與購房客戶)間的渠道變得從來沒有如此重要,一個連接供需雙方的巨型交易平臺出現的可能性變大。而由於房產天然的高客單價,應該是普通消費者所能消費的最大宗商品。動輒一筆交易成百上千萬交易金額,中間產生的交易傭金、後續延伸的金融服務、裝修服務有著巨大商業想象空間。誰能成為這個交易平臺,誰就能主導這個12萬億產業。
群雄逐鹿的戰場
顯然不止一個人看到了這個新趨勢。在14年後,尤其在2015年,伴隨互聯網+概念的東風,房產交易行業突然湧現大批互聯網玩家,房產行業內部也在紛紛轉型。從租房切入二手房交易的愛屋吉屋、以金融為切入點的土豪創業公司平安好房。以新房渠道帶客,切入房產交易的房多多、好屋中國。向線下劇烈轉型的線上巨頭搜房,從線下向線上轉型的線下巨頭鏈家、中原、我愛我家。這些房產新勢力及轉型的傳統玩家,紛紛在虛晃一槍後,將打造一個O2O平臺提供房產交易及延伸服務上作為商業價值落地方案。
房產交易+互聯網的本質
然而,無論看起來是多麽完美的商業閉環,真正精力都應該聚焦在用戶身上,因為戰略不管規劃得如何宏大,最終都要落地,就需要打開市場,而打開市場最重要的是打動用戶的心。
在房產交易領域,一個房產交易平臺能否打動用戶,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1)能否提供豐富的房源信息供客戶選擇;
2)能否保證客戶交易體驗的高承諾、高效率以及高品質;
1與2實際分別代表了房產交易最核心的線上的房源信息與線下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中介與傳統中介的優劣勢
很多互聯網中介在第1點和第2點都面臨一個最大的挑戰,在於:無論線上房源信息的開拓與維護,還是提升線下服務質量、保障用戶體驗,都依賴專業的經紀人。有經紀人就涉及到對經紀人的選、育、用、留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體系和制度支撐。
銷售管理向來是一個很慢的過程,從底層熟練業務員的培養到中層高層管理團隊的磨合與錘煉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而房產銷售行業由於開單率非常低,經紀人的培養周期更加漫長。這一切對於習慣於輕的互聯網團隊並非擅長的事情。
為了急於求成,互聯網中介選擇高薪挖人、以低傭金鼓勵客戶跳單。到了資本寒潮之際,資金鏈收緊,面臨著巨大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傳統中介向線上轉型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互聯網的開放、透明精神與傳統經紀人習慣於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的習慣相悖。如何運用制度改變傳統經紀人的作業習慣。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除外,互聯網中介向線下的擴張,也可能是一種通過金錢換時間的拖延策略,賭註壓在消費者的購房習慣會逐漸向線上轉型,經紀人的職能逐漸被互聯網剝離取代,最終退化成在線客服。真的當在線賣房買房成為一種新常態,互聯網企業將一統房產交易市場江湖。
畢竟,一切皆有可能不是麽?3年前又有誰會想到出門打車會要先掏出手機呢?
過去的一年是房產交易+互聯網領域混戰的一年。有大開大閡的合縱連橫,也有老謀深算的運籌帷幄,有遲暮英雄的複出,也有少壯新秀的異軍突起,有人馬蹄輕急,有人黯然離去。一切紛擾混亂,或許在2016會看到塵埃落定的曙光。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顧晨璐,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