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97年香港楼市暴跌的现象会不会再现?

http://www.xcf.cn/jrdd/201601/t20160129_766158.htm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升在撰稿中指出,美元走强,人民币相对美元是走弱,早前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转为持有美元资产。基于联汇,香港属于美元区。资金流入港元资产市场,逃避人民币贬值。随着人民币持续波动,走势向下;相信将有更多资金流入香港物业市场。这一分析值得思考。

  近期香港股市、楼市皆挫,再加上资金有外流迹象,短暂推高拆息。传媒争相以九七亚洲金融风暴再现来诠释今天的情况,一时间人心浮动,转趋悲观。

  事实上,香港资金外流规模较小,主要是利用港美息差套利,是正常的活动。拆息短暂上升后,还会再度回落。相反,资金却持续流入香港物业投资市场,大额交易不断。

  未见资金流走

  港元汇价突然转弱,惹起市场猜疑,有资金流出影响。市场忧心重演九七亚洲金融风暴,当年先狙击泰铢,再狙击港元,犹如今天,先狙击人民币,再狙击港元。这是市场胡乱猜疑,与事实不符,楼市亦不会因此而暴跌。

  港汇突然转弱,说明有人大手沽港元换美元。这种行为可视为资金流走,但流走不代表大规模且持续流走。流走的资金,可能是早前沽空人民币遭受损失的,知无机可乘,于是撤走;亦可能是A股下挫,有人沽港股套现。原因很多,难以论尽。

  资金短期进出,是市场常见的情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是否出现资金大规模且长期流走的情况,目前看,这种情况暂时还没有出现。香港是利伯维尔场,兼信息高度透明,资金一旦大举流出,很快便会知道,这些都可参见金管局的数据,及商业银行的示警。

  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因,是亚太区诸国大举借外债从事基建,以支持经济快速增长,即以投资拉动经济。一旦经济过热,兼停滞不前,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日资带头从区内撤走,引发欧资跟随。而香港是当年亚洲基建的贷款中心,出现大量银团贷款坏账。港元被沽空,成为亚洲金融风暴中心。

  今天中国是内债问题,不是外债。中国是国际债权人,不是债务人。中国有能力解决内债问题,只需要时间。再者,今天亚投行成立是为了促进“一带一路”的基建,带动中国成套设备的出口。人民币汇价波动,可视为去年十月一日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前的阵痛,要适应国际市场。因此,今天香港楼股下挫,不是亚洲金融风暴的翻版。

  拆息升无碍楼市

  近期港元拆息上升,主要反映早前沽空人民币的资金撤走,跟九七时资金大举流出是不相同的。今天要狙击港汇,代价巨大。

  港人有九七亚洲金融风暴的恐惧症,港汇跌兼拆息升,马上联想到狙击港元。不忘过去,心怀戒惧,不会胡乱投资和勇进,这是好事,不易重蹈覆辙。但心存戒惧之余,亦要头脑清醒,理智分析,不要盲从。

  沽港元,迫金管局挟高息,挟死港股。1997年10月22日晚,隔夜港息挟高近三百厘。23日挟死港股,同时挟死楼市。因为当年只有“任一招”,即挟息维持汇价。经过该役后,金管局已经优化联汇,有上下限兑换空间,不轻易触发挟息。

  今天香港银行体系结余,加上金管局票据,流入资金已达1.6万亿港元。要沽空港元,推高息口,成本巨大。除了面对1.6万亿元市场资金,还有金管局外汇储备3558亿美元,即2.78万亿港元。合共4.4万亿港元。

  早前央行挟高息,成功保人民币汇价。是挟高离岸人币利率,在岸人币利率不受影响。不适用九七挟高息,挟死香港股市。

  今天香港楼市按揭,拆息按揭均有锁息上限。即拆息上升到一定水平,可以转换成最优惠利率。所以拆息升,不会挟死楼市。

  欠缺致命性突发事件,很难制造恐慌,迫走1.6万亿港元市场资金。单纯港美套息活动,资金只会慢慢流出。因为资金流出,又会抽高利率,遏止套息。

  资金流入香港楼市

  甫踏入2016年,大额物业买卖继续出现。将军澳Parkside的商场及车位部份以5.1亿港元售出。

  大额物业交易涌现,始于2015年第四季。第四季工商铺大手买卖(一亿元以上),有21宗,总值438亿元。单单第四季交易金额,几乎等如前三季的总和(462亿元)。第四季大手买卖有:湾仔万通大厦(125亿元)、尖沙咀洲际酒店(72.79亿元)、红磡One Harbour Gate西座(58.5亿元)等。

  不单止工商铺大额买卖多,豪宅买卖亦同样旺盛。西半山璈珀,短期内售出11伙。天汇连售2伙。早前东半山傲璇售罄,山顶白加道28号售罄等。

  2015年第四季,正是热炒美国加息之时。一般评论均以为美息上调,资金将会流向美国。香港首当其冲,楼市会跌,甚或大跌。但事实上,香港楼市大额买卖却同步涌现,资金流入工商铺豪宅市场。

  可能的原因是,美元走强,人民币相对美元是走弱,早前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转为持有美元资产。基于联汇,香港属于美元区。资金流入港元资产市场,逃避人民币贬值。随着人民币持续波动,走势向下;相信将有更多资金流入香港物业市场。

  中小型住宅市场调整

  市场上各种评论与分析均不看好今年香港楼市,特别是中小型住宅,认为楼市升得太高,超过负担能力,最终楼市崩塌。事实上却非如此,当前楼市仍然健康。中小型住宅以自住需求主导,过去一年,更由首次置业带动。自2010年起,按揭申请要通过压力测试。2013年起,更以申请时按息为准,再加三厘利息。每月供款仍然没有超过家庭月入六成,才会批准。

  请问美国能否在短期内加三厘利息吗?如果不能,楼市又如何崩塌?过去几年首次置业的住客,不会为了加息一厘到二厘,而吓破胆,尽快沽楼。相反,过去几年加薪不俗,平均4%到5%。今年加薪较预期差,平均加薪亦有4%。年年有加薪,而按息却从未上升,供楼负担能力只会增加,不会削弱。

  2015年第四季楼价下调,乃因本地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市民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但非衰退。又预期加薪幅度逊于去年,却非减薪。打工仔直接反应是削减支出,包括房租、奢侈品、旅游等开支。所以租金开始下调,有需要的买家,选择观望,或先租后买,令楼价下调。

  2016年香港楼市调整,乃适应本地经济和收入增长放缓,并非转势向下。待楼价和租金调整完成,有能力的买家又会入市。(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作者系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