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動蕩市況下,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負責管理的外匯基金錄得2008年以來的最高虧損,全年虧損額高達183億港元。
“全球金融市場在2015年猶如過山車,11~12月金融市場再度轉差,雖然外匯基金第四季度錄得185億港元回報,但不足彌補前三季度的累計虧損。”近日,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
外匯基金主要用以支持港元匯率穩定,香港政府自1976年開始將財政儲備存入外匯基金,1998年之後,特區政府的賣地收入也並入外匯基金,由金管局管理。
受全球市場氣氛的影響,外匯基金曾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現638億港元投資虧損,隨著全球股市在10月反彈,外匯基金也曾在10月末一度收複前三季度失地,但隨後市況再度惡化。金管局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外匯基金在外匯投資方面錄得最大虧損,虧損額高達449億港元,香港股票投資虧損50億港元。其他股票、債券投資則分別錄得收益74億港元和159億港元,外匯基金投資控股附屬公司錄得投資收益83億港元。
“在去年惡劣的投資環境下,很多投資基金,即便是較為穩健的債券基金投資表現也不是很理想,有些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陳德霖認為,雖然去年外匯基金僅實現0.6%的負回報,但相對主要市場指數,跌幅已算溫和。他強調,民眾應著眼於外匯基金中、長期的表現,而不是短線的上上落落。2015年,外匯基金應支付給財政儲備存款與特區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存款分別為467億港元及147億港元。在扣除兩項費用、利息及其他支出後,外匯基金累計盈余減少903億港元。
陳德霖解釋稱,金管局過去兩年已經預期到投資環境持續惡化,做出防禦性部署,包括縮短債券組合的年期、增持現金、減持非美元資產,以及加快多元化投資步伐,特別是長期增長組合的投資,外匯基金的抗震能力已經得到增強,並降低外匯基金可能遭受的損失。
金管局數據顯示,自1994年以來,外匯基金僅兩次錄得負回報,上一次是在2008年錄得-5.6%的回報,1998年投資回報最高為12.1%,從1994年至2015年期間的複合年度投資回報率達5%。
對於外匯基金為何在並無大範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出現巨額虧損,陳德霖解釋稱,投資虧損源於2008年後全球範圍內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後遺癥和副作用。“美國短期國債息率降至接近零,歐元區一些國債甚至出現負利率,令債務工具和股票結合的投資組合原本有的互補作用大大減弱,由於一段長時間全球流動性泛濫,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投向股票以及其他資產市場追求高回報,推高資產價格,造成現在很多資產市場均面臨不同程度下調壓力。”陳德霖表示,過去幾年里,大量資金流入新興市場,令貨幣大幅升值、美元貶值,而眼下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市場資金流向開始逆轉,全球資產市場出現調整,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開始上升,而累計多年升幅的全球股市轉跌。
香港外匯基金的投資形式和策略與同類央行類似,采取適用於長期基金的投資策略,包括推行基準模式和利用長期資本市場,並同時涉及多個貨幣和投資工具。外匯基金分為兩個獨立的組合——提供流動資金以維持金融和貨幣穩定的支持組合,以及保障外匯基金價值的投資組合。
“踏入2016年不足一個月,金融市場已經出現驚濤駭浪,再一次突顯當前全球金融環境和投資市場正處於不平衡和不穩定的狀態。未來一段時間,金融市場可能會持續大幅波動。”陳德霖表示,面對更複雜和困難的投資環境,金管局將根據市場變化,作出一些適當的防禦性部署,小心謹慎管理外匯基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