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讀世界 日企年度字:買、買、買

2016-01-11 TCW

在安倍經濟學新規則下,日本企業必須致力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替鉅額的手頭現金辯解。

面對內需萎縮、經濟成長委靡,日企為海外資產所支付的溢價,被視為拯救公司的「市價」。

中國崛起更令人感到威脅,日企因此藉由海外購併確保自身地位,以免自己成為其他公司的收購目標。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一九八○年代日本經濟泡沫高峰期,索尼共同創始人盛田昭夫在公司以三十四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影業後,說了一句令本來已焦慮不已的美國企業界人士更加緊張的話:「如果你們不想日本企業買它,不要賣。」

安倍經濟學施壓

為生存,買貴了也心甘情願逾二十五年後這句名言在二○一五年悄悄回到日本企業會議室,在日本對外購併金額首次超過十兆日圓之際,購併市場氣氛更加熱烈。

這波海外收購潮始於安倍經濟學推出前,但受其影響,規模擴大了。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出的公司治理新規則下,日本企業承受巨大壓力,必須致力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替鉅額的手頭現金辯解。

有些公司買回自家股票,有些提高股息,還有許多選擇收購其他公司。

結果是日本企業蜂擁從事購併,從銀行到小眾香菸品牌、物流公司和《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階在其中。

但在此同時,日本企業希望改變它們在外界眼中的揮霍形象。

以前日本企業在購併上的豪氣行為,引來一些評論者嘲諷說,日本公司如果花十兆日圓收購資產,很可能是多付了五兆日圓。不過,如果日本企業多付了錢收購資產,它們這麼做的動機如今看來很清楚,那便是希望公司能生存下去。

日本基本上不可能大規模接收移民,銀行、零售和消費品業者面對本地市場萎縮和經濟成長委靡的窘境,前景堪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企業為海外資產支付的溢價,被視為拯救公司的「市價」。

「每家公司都想收購海外資產。

連股票市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也想收購比自己還大的企業,」高盛駐東京的購併業務主管矢野佳彥說。

日本企業這波購併潮,發生在全球購併市場興旺的一年,但在東京,關鍵問題是:再度積極從事購併的日本企業,擅長購併嗎?

提到這個問題,銀行業者就會本能的想起一些曾嚴重出錯的交易,如麒麟公司二〇一一年收購巴西的辛卡里歐(Schincariol),以及驪住(Lixil)二〇一五年收購的中國問題資產,但在此購併熱潮下,業者只好假設日本企業不會重蹈覆轍。

回顧前一波購併潮,盛田昭夫當年那句話,很不幸說在經濟泡沫高點。日本的泡沫隨後破滅,風險胃納萎縮,日本企業也不再是外界眼中四處收購「戰利品」的豪客。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狀況截然不同的日本企業,再度成為渴求海外資產的買家。

越來越多公司設有內部的購併部門,因為了解到國際間對優質資產的競爭日趨激烈,日本企業也已經變得比較靈敏。

「最近幾年的大趨勢,是日本企業不會因為追求完美而放過好交易,」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執行合夥人柯爾(Ed Cole)說。

銀行業者和律師則是表示,日本企業並未支付不合理的收購溢價。

Dealogic數據顯示,日本企業今年海外收購支付的溢價(相對於收購前的目標公司股價)中值超過三五%,是美國買家的兩倍。但如果看企業價值對EBITDA(未扣利息、稅金、折舊與攤銷的利潤)的比率,則日本和美國買家支付的收購價幾乎相同。

購併律師賀巴克(Matthias Horbach)表示,日本企業的投資期很長,相對於希望快速回本賺錢的其他買家,可以支付較高的收購價。

已開發國家公司成標的

2015年最愛買美國、英國居次國內市場成長乏力,不過是促使日本企業收購海外資產的許多長期因素之一,中國崛起的威脅更令人害怕。因此日本企業蜂擁收購海外資產,主要是希望趁著還有可能,奠定自身在全球市場的頂尖地位。

野村全球購併主管Shinsuke Tsunoda 便表示,越來越多日本買家以已開發國家的公司為收購目標。根據Dealogic數據顯示,去年日本買家最喜歡的市場是美國,占海外購併額三九%,英國則占 一一%。這些公司的價格通常較低,而且許多人認為它們的資產品質較佳。

Tsunoda說,日本企業希望藉由海外購併確保自身地位,以免自己成為其他公司的收購目標。顧問專家則認為,在前一波購併熱潮表現活躍的飲料與藥品業,二〇一六年將會更積極參與這場購併大戲。

(日本)每家公司都想收購海外資產,連股票市值僅十億美元的公司,也想收購比自己還大的企業。

撰文者路易斯、稻垣佳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