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湖北鋼材市場上堆放的鋼材。 (CFP/圖)
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去產能、去杠桿”的檔口,多家鋼鐵企業陸續收到地方政府補貼。
12月25日,上市公司淩鋼股份發布公告稱,收到遼寧省朝陽市財政補助7.9億元。此外,近期收到地方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還有包鋼股份和重慶鋼鐵,分別為5.8億元和1.5億元。
國家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粗鋼產量為8.2億噸,當年的粗鋼產能為 11.6 億噸,粗鋼產能利用率的70.69%,意味著約三成的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鋼鐵行業的嚴重虧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虧損面達47.52%。去年,淩鋼股份收到補貼2590萬元,但難以支撐巨虧,最終凈利潤虧損7億元。
近日,海影(上海)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海影在廣州南都論壇上演講時指出,中國在2008年之前,過剩產能大概20%左右,位於全球平均值。2009年之後,這個指標直線上升,現在已經上升到超過30%。
劉海影表示,政府信用背書讓大量企業獲得源源不斷的融資支持,當過剩產能無法被淘汰時,就會壓低所有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而被壓低的投資回報率又使更多的企業成為僵屍企業。
只有過剩產能被出清以後,中國經濟才能夠恢複增長的能力。但是去產能的過程難度非常大,因為過剩產能的背後都是債務,而債務是連成線、連成網的。一家企業倒掉,可能導致數家企業倒掉。
中央政府痛下決心要“去杠桿”。目前,中國債務比例同步上升。劉海影繪制的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中國非政府債務比例從110%左右上升到,目前超過180%,高於日本、歐洲、美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