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影業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 註資8600萬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540.html

阿里影業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 註資8600萬美元

一財網 陳漢辭 2015-12-16 17:37:00

博納影業私有化之後,董事會依然會以於冬和博納的創業團隊為核心構成。業界分析,之所以引進阿里影業,於冬更多還是看重其平臺的業務,與博納影業是互補的。

互聯網公司正跑步進入影視界,未來,電影公司、電視劇公司都將為“BAT”(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打工!

一年前,於冬心曾如此預言,一年後,他自己也走上了這條道路。

12月15日,於冬一手“拉扯大”博納影業集團(NASDQ:BONA)宣布,已與Mountain Tig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母公司)以及其全資子公司MountainTiger Limited達成最終私有化合並協議。

根據合並協議,母公司將按照普通股每股27.4美元或美國存托憑證ADR(每2股美國存托憑證等於1股普通股)每股13.7美元的價格收購公司。在交易中,公司估值約10億美元。以上交易價格較2015年6月11日,即博納於2015年6月12日宣布收到私有化邀約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12.86美元溢價6.5%,相比6月12日之前30個交易日均價溢價20.4%。

合並完成後,母公司的股東也產生一定變更,新投資者包括UranusConnection Limited,阿里影業集團,Willow Investment Limited以及All GainsVenture Limited。

同日,阿里巴巴影業(1060.HK)宣布,將參與博納影業集團的建議私有化,出資額約8600萬美元,待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將間接持有博納影業約10%的股份。

“喝”出的“副鄉長”

電影制片人王璐對於冬的印象是中國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他深愛著電影。這一點,影視圈內鮮有人持不同意見,而這樣的評價背後有酸楚、有不懈、有青春、有奮鬥、有成熟與理性。

2011年,本報記者當時在北京電影學院某投資班上課,作為老北電人,於冬曾被邀請到該班授課。

或許是回到母校的原因,平時采訪時較為克制的於冬當天還主動講起了自己當年背著拷貝做“推銷員”的經歷。話語間可以聽得出於冬的酒量不錯,經常是一杯酒賣一個拷貝,一個拷貝能賺1萬塊錢。到1999年,於冬從一個意氣風發的發行人員“喝”到了發行科副科長,相當於副鄉長。

但杯酒之間更多的是一位深愛電影的年輕人的無奈。這種無奈一在於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發行,二在於民營企業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1993年,當時的廣電部就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主要改革的就是將國產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為由各制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見面,通過出售地區發行權、單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發行等方式進行結算(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二是電影票價原則上放開,具體由各地掌握。

這一浪潮推動著社會資本的湧動,到了1999年,更是達到了高潮,新畫面的張偉平投資拍攝了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王中軍投資拍攝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而於冬則是在北影廠的臺階上曬太陽。

1999年,於冬成立了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做的仍舊是發行,當時的政策還未給予這樣的民營公司相應位置。

2001年,公司獲電影局頒發的《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家持有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如此一來,於冬可按照自己的一套營銷戰略做電影發行了。

2001年,於冬首次約請全國20多個城市媒體同時開始宣傳,並打破傳統排期模式協調各地發行公司共同推動電影上映檔期。一部成本只有200多萬元的《我的兄弟姐妹》最終在內地獲得了2000萬元票房,這成了於冬的成名之作。

通過這部電影,於冬結交了該片制片人——香港電影人文雋,此後,博納逐漸成為香港電影在內地的主要發行商。

2003年,意在擴大文化產業的國有大型企業——保利集團,選擇了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成為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博納文化占49%的股份。

到2005年,保利博納占據了整個香港片在內地發行的85%的市場份額,包括合拍片、港產片的引進,曾經註冊資金只有800萬的小公司迅速成為內地知名的民營電影公司。

資本高手的對賭遊戲

“盡管阿里影業10%的股份並不算多,但阿里的身影出現在博納影業的公司里,還是很讓我們意外。”但王璐也表示,“於冬也是一個資本高手。”

從2005年到2006年兩年期間,國有資本、民營和社會資本,以及外資的進入,使得混合資金運作已經成為電影投資的主要形式,民營機構逐漸取代國營機構而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的局面已經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下,必須進行產業鏈的整合,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整個管理層必須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上能夠一致,最終,因種種原因,於冬選擇通過股權回購控制權,讓博納脫胎換骨。

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於2005年成立,依托博納電影強大的影片資源和營銷力量,博納廣告公司和博納演藝經紀公司先後宣布成立。

從2007年到2010年6月,博納已完成三輪融資。

2007年初,在投資高增長和文化類企業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兩家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順利向保利博納註資,此舉使得保利博納成為中國第一家成功和資本對接的內地民營電影公司。這一融資不僅在2007年的傳媒投資領域引起廣泛關註,更把保利博納推上資本關註的前臺。

紅杉資本的進入對於保利博納而言是一次洗禮,無論是對於冬本人還是對公司的管理架構的梳理。當年,博納投入1.2億元人民幣拍攝了《三國之見龍卸甲》、《兄弟》、《赤壁》、《江山美人》等影片,成功躋身電影投資制作領跑行列。

2009年,金融危機末期,風投又群體出擊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企業,不過,還是經過一番對賭遊戲,博納引入了新的國際投資者,金額為1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原股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以及新加入的經緯創投中國基金。

2010年,已正式更名的博納國際影業集團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後,已經發展成為“拍片數量第一,票房總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銷售額第一,海內外獲獎第一”的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公司。同年,博納國際影業集團納斯達克上市,於冬是最大股東,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影視傳媒第一股,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視公司。

能夠與這些頂尖投資者合作,於冬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也是一場既簡單又刺激的對賭遊戲。

互補型的合作

雖然上市當天股價破發,但影視界還是相對感性一些,包括王璐等制片人記得的依舊是在華爾街敲鐘那一刻於冬的喜極而泣,“那年,於冬應該是39歲,算是中國電影界最年輕、最成功的電影企業家。”

對於在美國的上市,於冬曾表示,電影產業鏈的藍海充滿了拓展機會,隨著本土電影海外影響力不斷增長,國際銷售也必然帶來增長。十年後,中國電影的市場接近600個億,這就是全球第二大市場,全球第一大市場和第二大市場的合拍,這會形成一個潮流。“就是你去美國上市幹什麽。通過迅速增長的中國電影產業尋求和美國電影的合拍。”

當年於冬用“吼三聲”來形容其布局,也就是發行、制片、院線建設,上市後的博納也是按照如此布局發展。但電影的世界悄然發生了變化,“互聯網+”的時代里,影業公司的全產業鏈遠不止傳統三樣,而是泛娛樂時代下的整體布局。

對於這一點,華誼兄弟算是典型案例。

首先是與互聯網企業的相擁。2012年,通過收購,華誼兄弟成為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東;2013年華誼兄弟並購廣州銀漢科技,在遊戲業務上的布局再下一城;日前,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稱,擬擲19億元投資英雄互娛,持股20%,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頻繁出手以及年報可喜的數據使得華誼兄弟的“四輪驅動“(電影業務、藝人經紀、電視劇業務、遊戲產業)相對穩固。加之IP以及衍生業務的布局,華誼兄弟的市值一度到790億,而博納市值僅為50多億元左右。

就以今日為例,博納影業的股價為13美元,市值8.1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3億元),而華誼市值為40.63元,市值560億元,是博納的十余倍。但博納近幾年的制作、發行電影的能力與華誼、光線等不相上下。

“互聯網+低估值,促使我選擇回A股。”今年上半年,於冬曾在某論壇上表示,“博納這5年一直專註做內容上下遊,去年互聯網融合加速,我們也在觀望,但內容始終是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一環,我們不需要去建生態系統,我們要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一環。接下來博納的目標是要把內容做到最好。”

除了內容,於冬曾表示,博納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要做好自己的小循環,包括制片發行放映,這個小循環做好了以後放到BAT的任何一環都是可以的。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博納影業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私有化交易如果完成,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是10%,只是小股東,於冬還是有控制權的。”文化產業投資人吳誌堅表示。

於冬也曾表媒體表示,博納影業私有化之後,董事會依然會以他和博納的創業團隊為核心構成。

業界分析,之所以引進阿里影業,於冬更多還是看重其平臺的業務,與博納影業是互補的。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