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購併該主動出擊或被動等待?

2010-8-9 TCM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你接手李長榮化工後的發展歷程,看起來是投資與購併兩路並進,一方面投資中東卡達以跨入甲醇,同時也購併公司擴張化工原料的布局,就李長榮的發展過程來看,多角化是「一定必須做的,但同時也很危險」的事嗎?

李 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以下簡稱李):對,是的,必須但是危險。李長榮化工一九六五年成立(編按:李謀偉祖父創業至今近百年),從木材,做三夾板到做化 學,一直在演變、一直伸出觸角。一九六○年代初我們就開始做化學品,因為三夾板需要黏著劑、膠黏劑,那我們就開始做膠黏劑,做甲醛、甲醇。

這非常的困難,可是購併重點在什麼地方?我認為購併是成長的好方法,最小的風險、最短的時間。

最低資本回報率多少,才是好投資?

湯:最小的市場風險,但卻是高財務風險,因為你很有可能就出價太高,一個不小心出價就出多了。

李:我絕對不會出價出多。

湯:你非常保守?

李:去年殼牌化學(Shell Chemicals)的全球經營會議請我去演講,他們一個人問我說,「李先生你做那麼多購併還算滿成功的喔,你的hurdle rate(編按:最低資本回報率,指投資者要達到一個最低的資本回報率,才願意投資)是多少?」

好 問題!我說我沒有hurdle rate,我怎麼拚hurdle rate?你做購併,賣的人找一個投資銀行家,每個都是MBA的頂尖學生,每個都很會算,你如果要去做hurdle rate的話呢,大家都會算的啦。你一定要看這是正確的對象嗎?是不是正確的價格?這是正確的投資嗎?為什麼要問這是正確的對象?最重要就是,你有沒有那 個能力去把它的價值發掘出來,我如何把整合的效益發酵到最大,是最重要、是最難的……。

湯:就是綜效。

李:你如果沒有辦法發 掘這個綜效的話,這個是沒有用的購併。我們每年都看很多的購併對象,都在看,一直在看,因為我覺得我們要找出對的購併,對的價錢是什麼?你付太多價錢,你 成功的機會就大幅減少(強調),所以我很少去做那種競標,我對那種大家在那邊拚價格,我沒什麼興趣。

湯:那你是買一個大的呢?還是買好幾個小的?

李:好的就買啊,你要有這個價值就要買。

湯:你買小的要build,我們叫buy and build(買下再成長擴大),這是最好的策略。

李:所以要看這個潛力。去競標我不太喜歡做,那個有時候就是買謠言,買的很爽啊,才發現,啊!買的太貴了。

湯:一定是買貴的,大部分都買貴的。

李:競標都會買貴的。

湯:所以說你這幾個布局,這是靠機會來的,並不是主動去接觸購併對象。

李:喔!也有故意的,我說福聚這個案例(編按:李長榮二○○六年以二十五億元入主福聚公司)。我一九九二年就想買它了,只是沒有機會啊,人家不願意賣,他來的話我馬上說Yes,我有興趣。

如何讓機會主動送上門?

湯:所以你跟蔡明忠也是一樣的,就是這個等、等、等、等,等到後來就是這個機會。

李: 購併要常常看。你買一次,只要做一次的購併,這投資銀行家就認為你是一個認真的買家,他好的案子就會拿來給你看。你永遠不買的話,他以為你在play(玩 弄)他們,就不理你。你有買一次,你就有看十個、二十個的機會,你可以看喔,我有一個投資長,是個投資銀行家,我把他挖過來,他天天給我看案子。

結論:李長榮能夠成功的購併與擴張,是抓住了等待時機的學問,為了買福聚等了十四年,絕不躁進、時時研究,主動出擊,也不陷入為了購併而購併的迷思,才不會出價過高,造成母公司的財務壓力與危機,進而增加購併整合成功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